導讀:有次給二寶講睡前故事,她並沒有和平時一樣聽得津津有味,而是望著窗戶發呆,我感覺孩子的反應不太對勁,於是問寶寶在看什麼呢?二寶回答:媽媽,我害怕。一邊說著,就鑽進了我的懷裡。我以為窗簾沒有拉嚴,於是又去拉了一遍。
二寶繼續眨著眼睛往外看,還是沒有進入聽故事的狀態。支支吾吾地說:外面有怪獸。我告訴二寶,外面沒有怪獸,耐心的和她解釋了半天,孩子終於安靜地睡了。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寶寶有泛靈心理,也就是說,這個時期孩子會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義的東西。
在孩子有恐懼心理的時候,會向父母傳遞出害怕的訊號。家長應該理解包容孩子,並且和寶寶進行親子溝通,幫助他們走出這種害怕的心理。有很多家長卻在寶寶產生恐懼心理的時候,將他們越推越遠。讓孩子把擔心恐懼的情緒埋在了心裡,無法自拔。
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去游泳館,但是小男孩是第一次準備下水,面對媽媽遞過來的游泳圈,他產生了恐懼的心理。無論如何也不敢下去,而且哇哇大哭起來。母親生氣地說,看看比你小的寶寶都不害怕,你有什麼可怕的呢?
這是很多家長的本能反應,媽媽的否定和諷刺,只會將孩子推向委屈和更加恐懼的深淵裡。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當寶寶說害怕,家長的反應是非常重要的。
《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說,人類天生對比自身強大的事物和神秘不解的現象,懷有一種敬畏之情,這種敬畏之情的本質就是恐懼。
所以說,孩子對某些事物產生的恐懼心理是一種本能的表現,也是與生俱來的情緒。
1、幫助孩子認識恐懼。
當寶寶對父母說我害怕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一個深情的擁抱,告訴寶寶:有媽媽在,不用害怕。
《非暴力溝通》中指出:遭遇他人的痛苦時,大家經常會提出建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態度。其實傾聽才意味著全身心的體會他人的資訊,這才會為別人充分表達痛苦創造條件。
讓寶寶瞭解害怕是因為有恐懼的情緒,然後再引導孩子用完整的語言來表述。很多小寶寶因為年齡小,可能還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的恐懼心理,只會低頭哭泣,把害怕的情緒深埋在心中。家長應該細心觀察,正確地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2、接納和認同寶寶的恐懼。
有調查發現:90%的兒童在生長髮育的某一階段,都曾經產生過恐懼的反應。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恐懼都是小題大做,根本沒有必要有害怕和恐懼的心理。比如說,有的小寶寶看到一隻毛毛狗會被嚇哭,而大膽的寶寶會很開心的跑過去和小狗玩耍。家長可能就會說,人家的寶寶都不怕,你有什麼可害怕的呢?真的是太膽小了啊。
當孩子對父母表達出自己恐懼的事物和情緒時,沒有得到家長的接納。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這種恐懼是不應該有的,如果一直這樣下去,他們可能會對自身的存在產生質疑的想法。父母的接納和認同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家長應該讓寶寶感受到畏懼和害怕的心理都是正常的。即便是爸爸媽媽小的時候,也有這種害怕的心理。
我經常對兩個娃說,媽媽小的時候看到狗和貓這類小動物,都非常害怕,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發現他們的可愛。慢慢引導孩子,走出這種恐懼的心理。
3、和孩子一起面對,克服恐懼。
大多數孩子都有怕黑的心理,感覺到黑暗中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才會像我家二寶小的時候那樣,質疑黑暗中有怪獸、有壞人,有很多可怕的事物等等。
家長平時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不要用一些恐嚇的語言。比如說,如果不聽話,外面的怪獸就會把你抓走。小寶寶對於外界的事物還處於積累的階段,根本無法分辨什麼是怪物,會把很多事物都想象成恐懼的怪獸。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在夜晚一起出去走走。讓寶寶瞭解黑暗中可以玩很多有趣的玩具和小遊戲,比如說投影夜燈,讓娃按一下家裡的電燈開關等。這樣會讓孩子慢慢發現,黑夜中有很多的樂趣。即便是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孩子也能夠勇敢地面對黑暗。
碎碎念:
當孩子說出害怕,產生恐懼的心理時,家長還應該及時地幫助寶寶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給予正向的鼓勵,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會一直站到自己的背後。這樣才能夠真正走進寶寶的內心世界,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給娃正向積極的回應。陪孩子慢慢克服內心的恐懼,讓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