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日,我和朋友攢了一個創客小班,幾個孩子,一個老師,老師是外教。
幾經協調,後來決定把上課地點暫定在家裡,這樣既便於開展教學,又便於孩子們就近上課。
平常跟老師的溝通,由朋友出面搞定。
上課那天,朋友有事,這份跟老師溝通、聯絡的工作,不得不由我接手。
因為是第一次課程,老師上門教學,有很多聯絡事宜。
我硬著頭皮上陣,用我的啞巴英語跟老師溝通。
之後,上課時,我又在一旁協助,時不時給孩子們充當簡單的翻譯。
一堂課下來,我不光學會了如何焊電子元器件,還把蹩腳的口語也提升了一些。
課後,我覆盤這一過程中,有個很大的感悟,就是當我不得不去用英語的時候,發現我其實是會用的。
我跟老師溝通的時候,我會去想如何組織一句話,要用哪個單詞,想不起來的單詞有沒有可替代的?或者可不可以用其他句子代替表達?
當我這麼去做的時候,我發現曾經塵封的單詞都浮現出來,我可以用語法、結構把他們排列組合成一句話表達出來,而且老師也能懂。
這個感悟又讓我往老本行上去延伸。
我不停地思考,在孩子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怎麼讓他們在學習書面英語的時候,也能有機會把口語鍛鍊了,也能把學到的英語能最大化地利用起來?
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一直想找個切入點,可暫時沒有找到。
有人說,口語要經常練習,練得多了,就熟練了,自然就會了。
這沒錯,問題的關鍵是,得有一個練習環境。這樣的環境,對大部分家庭而言,並不存在。
即使有些父母十分重視孩子的英語口語,刻意在家裡營造口語環境,也並不能持續。
因為大多數父母,只會簡單的幾句,而且刻意營造出的,有點類似於一問一答,一句和一句之間,是獨立的,並不能達到平常聊天、說話那樣連續的效果。
這個問題,就暫時擱置在我的腦海中,等待時機,再來重啟。
過了幾天,孩子讀英語課文,我問,可以背誦麼?
他說,還不行。
我說,試一下?
他說,為什麼要背?
我說,我看你讀得那麼熟練和流利,我覺得肯定可以背下來。
他說,不背,我還背不下來,而且老師沒要求背。
我腦中冒出前幾天的想法,想著怎麼抓住這會機會,讓孩子把所學利用起來,表達出來。
我靈機一動,說,要不這樣,你用自己的語言,複述一下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和課文一模一樣。
孩子說,不要求一樣?
我說,是的。
他說,那我試一下。
他試著複述。
複述時,大部分用的是課文原文的話語,同時夾雜著少量自己的語言,絲毫沒有影響整體表達的完整性和清晰度。
他複述完,我給他讚揚和鼓勵。他覺得複述這種方式很不錯,少了很多壓力,輕鬆又自由。
我晚上總結回顧這個過程時,我覺得前幾天大腦中的問題有了解決辦法。
可以透過“複述”課文的方式,創造口語練習的機會。
這樣孩子不僅練習口語表達,還可以把學過的英語,最大化的利用起來。
同時,複述,不同於背誦,無需達到一模一樣,一字不差,對孩子來說,減少了不少壓力,實現起來相對輕鬆。
背誦的底層邏輯是短期記憶,很多時候是為了完成一種任務,但沒有加入自己東西,自己的思考,只是為背而背。
而複述的底層邏輯是應用和輸出。
因為在複述的時候,孩子需要用自己的話語描述課文內容。
這時,他就不得不去搜尋、檢索自己腦中儲存的單詞、句型、語法、邏輯,然後把它們用合理的方式組合起來,表達出來。
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停地提取、呼叫學過的單詞、句型,盤活它們,並最大化的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促成表達,這就達到了應用和輸出的效果。
孩子做這樣練習的多了,應用起來就越發靈活,表達的也會越發流暢,這又反向促進孩子進一步學習,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溫故知新。
在《學習之道》一書中,作者說到,提取練習是最強效的學習方式之一,而“複述”正好就是一種提取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