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孩子都有被他人欺負的時候,那麼,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家長要保持怎樣的一個態度呢?
有一次,樂童和爸爸一起去小區旁的廣場玩,爸爸坐在廣場的休息椅上看著樂童,而樂童一個人拿著玩具車在離爸爸不遠的地上玩著,結果這時候有一個人走過來,可能是沒有看到樂童放在地上的小汽車,結果就給一腳踢上了,而那個人看到只是個小孩子之後,連道歉也沒有就走了。
樂童因為年齡很小,並不知道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只是迷茫地看著爸爸,爸爸走到樂童跟前,將被人踢走的小汽車重新拿回來,告訴樂童“沒關係,人家不是故意的”。
而樂童似懂非懂地看著爸爸,本來高興的心情似乎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玩了一小會兒就不玩了。
而爸爸卻沒有注意到,其實樂童還在糾結這件事,明明是那個人的不對,為什麼爸爸會說“沒關係”?
後來,樂童長大了,在爸爸的影響下,樂童的脾氣也變得非常的“和善”。
- 小學一年級被同學從樓梯上擠下來,結果磕壞了鼻子,樂童說“沒關係”;
- 二年級被同學撞翻,磕到了耳朵,樂童說“沒關係”;
- 三年級樂童在體育場坐著休息,結果被籃球砸到,頭部磕到了地上,縫了六針,樂童還是“沒關係”
……
當樂童總是對別人侵害自己的行為表示“沒關係”的時候,樂童的爸爸才意識到了樂童的一些觀念出現了問題,而樂童的這一行為,和爸爸的教育有直接關係,樂童的爸爸太多次地替樂童說了“沒關係”,讓樂童也變成一個不懂得維護自身權益的孩子。
家長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自身的一言一行,對於孩子的成長影響是很大的,任何行為都可以視為一種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行為。
因為孩子會潛意識地以家長為標準去學習,學習家長言行舉止、觀念習慣、道德水準和待人處事等等,如果家長存在某方面的問題,那麼孩子也會出現類似的問題。
當孩子受到欺負,或是自身權益受到傷害的時候,家長覺得“沒關係”是處理問題的良藥,覺得這樣能夠化干戈為玉帛,能夠教會孩子大度、寬容,但是卻忘了,孩子連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知識都不知道,直接跨過對自身權益的維護,選擇講究大度,會讓孩子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
你的一句輕飄飄的“沒關係”,對孩子造成的後果你想象不到
1)孩子會喪失自我保護意識
在自身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家長首先應該教會孩子的是如何維護自身權益,這樣孩子才會逐漸地建立自我保護意識,在以後的單獨生活中,才不會受到欺負。
但是,很多家長一開始往往喜歡以道德高位來看待孩子被欺負這件事,替代孩子說“沒關係”來表達自己的大度,同時讓孩子學會大度,但由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只是如何去“大度”,也就是隱忍、謙讓,而沒有學會去爭取權益、維護權益,這就會導致他們從根本上喪失自我保護意識,不懂得維護自身的權益,在以後的生活中,也會很少為自己考慮。
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如何為自己考慮,應該為自己考慮什麼等等。
最終,會導致孩子在任何時候受到欺負的時候,都不知道怎麼應對,當孩子受到的欺負較為嚴重的時候,孩子只會逃避退縮,只會盼求這種被欺負的行為早點過去,而不會去想如何主動的終結這種行為,從而導致孩子長期受到欺負。
2)孩子會變得膽小懦弱
在自身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大度的表現是一種維護他人權益的行為,所以一般不會受到反對,所以對於勇氣的需要就忽略不計。
而維護自身權益的話,就可能會招致對方的反對,就需要孩子擁有更強的交際能力,或是個人實力等等,對於勇氣的需求就是很大的了。
如果孩子經常處於一種“大度”的狀態,那麼孩子的勇氣就得不到鍛鍊,因為孩子根本沒有使用勇氣的機會。
長此以往,孩子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習慣性的選擇大度的去維護他人的權益,無論他人是不是惡意的對自己進行侵害,從而完全的失去勇氣,變得膽小懦弱。
說起來,孩子可能並不是真正的懦弱膽小,而是習慣了膽小懦弱,或是在遇到權益被侵害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去做。
3)孩子的心理環境會逐漸惡化
在任何事情上都選擇讓步,其實並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因為習慣了大度之後,孩子的內心其實還保留著一顆“不忿”的心,孩子會覺得自己不應該去大度,但是孩子的行為卻習慣了大度。
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一種非常矛盾的心理,一邊覺得自己應該去維護自己的權益,一邊卻同時做著與思維不符的行為,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環境就會逐漸惡化,產生一些消極的因素。
【舉例子】:比如有些孩子在經常遭受欺負之後,會突然爆發,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像我們坊間流傳的那句話一樣:老實人被逼急了,啥事兒都幹得出來。
寫在最後
當孩子在受到欺負的時候,家長首先應該做的,並不是替孩子說沒關係,而是教會孩子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對於別人非故意的侵權,家長可以教會孩子有禮貌地維護自身權益。
對於別人故意的侵權行為,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進行處理,比如表現得強勢,終止他人欺負孩子的念頭,或是找到老師幫助解決,找到家長幫助解決等等,而不是逆來順受,唯唯諾諾。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