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兒科醫生曾遇到一位奇怪的病人。
一位媽媽帶著7歲的女兒前來就診。
女孩媽媽說,孩子一到週五就喊肚子疼,但他們去了好幾家醫院,看了好幾位權威的專家,卻都看不出她的身體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媽媽剛剛說完,手中的手機突然響了起來。
看著拿起手機,起身離開的媽媽,女孩伸出雙手想要抱住媽媽。
但媽媽走得太快,留給她的只是一個背影和一扇緊閉的房門。
看到這一幕的醫生若有所思,他看著一臉沮喪的女孩輕聲地問道:“你肚子其實不疼對不對?”
女孩一臉震驚地看著醫生,緩緩地點了點頭,傷心地說:
“媽媽工作忙,週末總是加班,爸爸也是,每週都要出差,有時週末都不回家。
有一次我吃多了冰激凌肚子疼,結果那個週末他們都在家陪我。雖然當時肚子疼死了,但是我真的好開心。”
女孩說完,媽媽回來了。
看著低著頭,一臉害怕的女孩,醫生語重心長地對女孩媽媽說:
“你們夫妻倆不如離婚吧!
週末都要加班,忙得連陪孩子的時間都沒有,讓她活得跟個孤兒一樣。
你女兒身體沒有毛病,生病的是她的心啊……”
身體病了可以治,心病了卻難醫。
對孩子而言,父母的陪伴,是年幼的他們最想要的禮物。
得不到禮物的他們,總是用盡辦法,甚至不惜傷害自己。
01
傷害孩子的不一定是刀
快克藥業曾拍過一部微電影廣告。
廣告的內容很簡單,對一群小朋友進行街頭採訪,問他們三個問題:
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以及為什麼?
有說喜歡零食的,有說喜歡玩兒的……
每個人的答案都十分的可愛而率真,但有一位小朋友的回答卻耐人尋味。
他說:“我喜歡學習,不喜歡快克,因為吃了快克病很快就好了,爸爸媽媽就不能陪我了。”
廣告結束時,熒幕上打出這樣一句話:別讓生病成為孩子留住你的藉口。
雖然這只是一則廣告,但小男孩的話和熒幕上那句廣告詞卻讓人難受不已。
一位網友留言說:“殺死孩子的不一定是刀。”
父母們帶著對未來的憧憬而忙碌,卻不知道孩子真正渴望的只是他們的一個擁抱,一頓早餐,一段有媽有爸的週末時光。
他們渴望著,能夠與父母談天說地,能夠跟父母說一說自己的小秘密,能夠和父母聊一聊自己的小心事。
當父母一次次將他們的小手推開時,殊不知也讓他們離危險越來越近。
今年3月,8歲女孩琪琪在網上刷到一個影片。
影片裡說可以免費領遊戲面板,心動的她拿出媽媽的手機掃了掃影片上的二維碼。
但掃完二維碼後卻被告知,銀行賬號被凍結,如果半小時內沒解封的話,銀行卡號就會永久凍結或拘留三至十五天。
被嚇壞的琪琪趕忙按照對方的指示,先後給對方轉賬2萬元。
記者想不明白,小小年紀的她,為什麼會對遊戲如此痴迷。
當記者問她為什麼喜歡玩遊戲時,她說:“閒著沒事打發時間。在網上有人聊天,就不會很無聊。”
孩子說出這些話時,不知道坐在一旁的媽媽和爸爸是何感受。
明明最親的人就在身邊,但孩子卻覺得無事可做,心中的話無人可說。
當孩子只能從陌生人甚至是網路尋找慰藉時,她也正與父母漸行漸遠。
周國平在《愛與孤獨》裡寫道:“家裡養的花自殺了,遺書寫道:一生不愁吃穿,唯獨缺少陽光和愛。”
養育孩子,僅僅只給他物質是不夠的,精神上的匱乏,總有一天會將孩子逼上一條無法回頭的絕路。
02
孩子身上的病
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病因
綜藝《敞開心扉的少年》裡,王禹然沉迷手機不可自拔,媽媽氣得打他。
看著兒子痛苦的表情,媽媽心中不忍,默默地放下了掐著他肉的手。
沒想到孩子卻說:“媽媽繼續,掐完讓我玩就行了。”
孩子的話驚呆了演播室裡的嘉賓,一位嘉賓忍不住問道:
“他為什麼寧願忍受皮肉之苦,也要去跟爸爸媽媽做這個交易?他有沒有可能是在用這種方式獲取你們的關注呢?”
聽完媽媽恍然大悟。
夫妻倆平時工作都忙,用來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
而媽媽的性格又格外的強勢,每當孩子要跟她說些話時,她總是不耐煩地對孩子說“你別說!”“行了,你就聽我的!”
媽媽的自我反思,觸動了演播室另一邊的王禹然。
他傷心地說:“他們每次都忙,都不會給我做早餐。有一天她喝醉了,說每天都給我做早餐……”
話還沒說完,王禹然就泣不成聲。
有時,孩子的叛逆只是因為心裡藏了太多的心事。
年幼的他們最聰明,他們知道自己是父母的軟肋;
年幼的他們最狠心,他們不惜傷害自己,只希望父母能夠多看自己一眼;
年幼的他們也最執著,不論失敗多少次,總也不肯放棄心中的執念。
孩子生病,總能從父母身上找到病因。
美國心理學家曾用獼猴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將剛出生的小獼猴從媽媽身邊帶走,放到實驗室裡。
在實驗室裡,有一隻鐵絲纏成的獼猴,這隻獼猴冰冷且堅硬,但胸前掛著食之不盡的食物和水。
還有一隻布做的獼猴,它很柔軟,但沒有食物。
心理學家觀察發現,小獼猴始終跟布獼猴呆在一起,只有餓極了才會去鐵絲獼猴那裡吃食物。
在這種環境下,小獼猴漸漸長大,只是成年後的它冷漠、孤僻、不合群,甚至會殘忍地虐待自己的孩子。
後來心理學家將布獼猴換成了一隻會動的,他們發現跟會動的布獼猴一起長大的獼猴基本正常。
食物可以維持生命,但一個溫暖的懷抱,才是孩子最渴望的。
而父母與孩子間愛的互動,則可以讓孩子的心靈健康而陽光。
正如摩西奶奶所說:“陪伴是最好的愛,可以抵擋世間所有的堅硬,溫暖生命所有的歲月。”
03
陪伴,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難
在一次採訪中,拳王鄒市明說:“我最怕的不是打拳,而是給孩子打影片電話。”
每次影片,看著螢幕中的孩子,他總感到十分的虧欠。
鄒市明的遺憾,何嘗不是無數父母心中的遺憾。
人們常說:“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但其實,孩子要的並不多,陪伴也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難。
1. 做孩子的“網友”
山東膠河的王劉松初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每天起早貪黑的他吃夠了沒讀書的苦。
看著留守在家的兒子因為缺少陪伴,每天叛逆不愛學習,每次考試都是10分左右,他既焦急又愧疚。
當他發現可以透過影片陪伴兒子學習後,每天下工後,工友們在那裡休息、聊天,他便對著手機,遠端陪伴兒子學習。
一陪,就陪了2年。
孩子的成績也噌噌地往上漲,最近一次語文拿到了90分的好成績。
而他跟兒子的關係也變得更加的親密。
心理學家張登蘭老師說:若父母因異地工作等無法親自照顧,最好每天透過電話、影片讓孩子感受到陪伴。
只要孩子每天能看到爸爸媽媽,他會認為爸爸媽媽一直陪伴著他。
科技的發展,讓陪伴變得更加的便捷。
在每天的工作之餘,跟孩子聊聊天,聽孩子說說自己的小心事。
與其讓孩子跟網路上的陌生人談天說地,不如自己做孩子的“網友”。
2. 爸爸不缺席
在《易時間》的訪談中,易立競曾問陳坤:“在兒子心中的話,可能父親大多數都是英雄。”
陳坤回道:“不盡然的,在我心中我爸就不是我的英雄。”
易立競又問:“那你覺得你心中缺少父愛嗎?”
陳坤說:“我不需要父親這個角色。”
陳坤的童年,父親一直缺席。直到父親七十多歲時,陳坤才第二次吃到父親親手做的湯,而這曾是年少時的他最渴望的。
雖然父子已經和解,但那些童年的時光,父親缺席的遺憾卻永遠無法彌補。
於孩子而言,父母雙方的陪伴都是他們心中最渴望的,缺一不可。
每天工作之餘,陪孩子踢踢球,關心關心孩子的學習。
父愛如山,總是靜默不言。但陪伴有時無需多言,一個溫暖的擁抱、一道親手做出的小菜,對孩子而言都是最好的愛。
3. 放下手機
德國漢堡曾經發生過一場由兒童發起的遊行。
一群孩子上街遊行,他們高聲抗議父母手機成癮。
遊行的組織者,是一名7歲的孩子。
才7歲的Emil拿著擴音喇叭,向無數父母“喊話”:“陪陪我,不要總盯著手機。”
陪伴,並不僅僅只是跟孩子待在一起,而是需要跟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參與孩子的一切,與孩子分享一切,才是真正的陪伴。
韓寒說:“其實我一直覺得所謂愛,就是陪伴,沒太多別的。”
那些親人陪伴在旁的時光,就是孩子最想要的幸福。
評判父母成功的標準,並不是看他們給孩子留下了多少財富,也不是看他們給孩子提供了多麼優越的生活,而是看他們將多少時間留給了自己的孩子。
時間,才是世間最珍貴的東西。而這,也是孩子最想跟父母要的禮物。
《窮爸爸,富爸爸》裡說:“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夠讓孩子的童年不留遺憾;讓他們有足夠幸福的童年,來治癒往後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