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該中國哲學登場了?——李澤厚2010年談話錄》出版,該書圍繞李澤厚的讀書經歷、思想淵源、哲學觀點以及中外哲學、文化、社會發展等主題,全面回顧他的學術建立和獨特個性。李澤厚提出了中國哲學的特點就是要講情感。“中國的‘情’,可歸結為‘珍惜’,當然也有感傷,是對歷史的回顧、懷念。感傷並不是使人頹廢,恰恰相反,人生易老,歲月不居,使人感到更要奮起把握人生真諦。故壘蕭蕭蘆荻秋,對業績、成功的回顧,也可成為一種感傷,人是應該在對自己日常人生的珍惜中,感受和了悟生活的意義,並由之獲得活下去的動力。”
在書中,他同時與讀者分享了自己閱讀和治學中的經驗和教訓。“我最大缺點之一,是不喜歡問,總是自己摸索,走了許多彎路。我不去問老師,學問學問,要會問哪!但我從來不問。一直到現在,不喜歡請教先生,總是自己找書看。其實這是一大錯誤,損失不小;我一直主張快讀,不求甚解。這可能沒錯,因為快讀節省了許多時間,快讀不是隨意讀,而是快讀那些必須讀的書,如某些經典。讀書有兩種,一種是有明確的目的,一種是無目的的,兩種都重要。我一直非常珍惜時間,從初中起就從不和人聊天侃大山,人際關係不好,原因之一大概也在這裡。包括看了不值得看的書,也非常後悔,覺得浪費了時間,時間就是生命本身。我以為真正需要慢讀、熟讀、細讀的並不多。當然也有。例如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很小一部分,我就讀得極仔細。”
李澤厚認為,在快讀博覽中做出判斷,誰對誰錯,對多少,錯在何處,非常重要。“因此讀書不是簡單獲取知識,而是培養鍛鍊自己的識別、估價的水平和能力。這樣才能使自己對各種問題變得更敏銳更清醒也更理性,從而不做權威的奴隸,也不做時髦的奴隸。好些學人一輩子缺乏判斷能力,分不清誰對誰錯,誰高誰下,總是跟著潮流跑,跟著時髦走。”
在治學上,李澤厚也對自己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沒有新意就不要寫文章,二是不為名利寫文章。“從一開始就是這麼規定自己的:別浪費自己的時間和讀者的時間。幾十年基本做到了。當年我寫《美的歷程》,每章每節都有新東西。”他表示,無論讀書或寫文章,我非常重視單位時間內的效率,從不苦讀苦寫。“寫不出乾脆去玩,我常說玩得好就寫得好。”而寫出的文章要寫一篇是一篇,既不怕罵,也不自滿,每次都抱著從零開始的態度。“現在有的人寫一兩本書就不得了了,以為資本很雄厚了,這對他自己沒有好處。有些學者本來還蠻好的,但後來就停滯不前,甚至倒退了,這與自我感覺過分良好、自我評價過高,恐怕是有關係的,這很可惜。”
李澤厚認為,現在的學界缺乏“十年磨一劍”的精神,特別是文學作品。“作家真正的寫作態度應該是“根本不要管能不能發表,就是為了寫,寫了擺在那也沒關係,卡夫卡不就是這樣的嗎?因為文學作品不應該想著它會過時,幾十年之後出版都沒關係,這才可能是真文學。真正的文學作品的影響不僅是目前的,而且應該是傳之久遠的,應該有這個胸懷,不管能不能發表,我就按著我的想法,想寫就寫。”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