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城市中工作,也要在城市中生活。因此除了經濟活動在城市中的空間分佈,城市居民生活的空間分佈,包括市民居住區位、住房空間過濾過程、影響住房價格的因素,在城市地理學上也很重要。
一、城市居民居住區位決定因素
通常,人們選擇家庭住址的最重要指標是往返工作場所的便利性,其次是取決於一個家庭能夠負擔的支出金額。
以美國為例,一個家庭的預算必須夠支付生活成本、住房成本和交通成本。貧困家庭從其收入中扣除了生活和住房費用之後可用於交通支出的錢所剩無幾,所以更看重住所靠近工作地點。市中心的窮人住在高租金的土地上,唯一能負擔得起的方式就是減少使用空間,也就是住在公寓樓之類的人口密集的小住宅單位。而富裕的家庭有足夠的錢用於交通支出,因此居住地點與就業場所的接近程度就不再那麼重要。他們可以透過犧牲往返工作地點的便利,來換取在遠離城市中心的地方住更大的房子。
大多數人對寬敞居住空間的偏好要甚於較短通勤時間,所以中產階級傾向於住在城市外圍。這種分離過程產生了常見的帶有反諷意味的模式;相對富裕的住在郊區更便宜的土地上,而窮人卻集中在市中心,儘管上班的成本、時間和交通方式對居住區位具有重要意義,但也要考慮許多其他便利性的維度。例如附近的個人服務、購物和娛樂是否便利等。然而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富人總是比窮人的出價更高,結果就是市場經濟社會中總是對富人相對有利而對窮人相對不利。
二、住房空間分佈的過濾過程
在美國,大多數人的住房都是之前為其他人所有或佔用,住房從一個家庭轉移給另一個家庭的過程。假設住房質量是隨著時間而降低的,原因包括物理磨損、延期維修、裝置、設施和設計在技術上過時、住房建造標準和方式的改變等。因為住房質量隨時間而降低,住房價格也相應地下降、不斷換手,佔用家庭的收入也越來越低。一個家庭的收越少,就越能忍受低質量的住房,這正是低收入家庭選擇住二手房而不是新房的原因。也就是說,一處住宅會變得越來被更低收人的家庭所負擔得起,這樣就解釋了為什麼貧窮家庭會從區域規劃和土地使用政策中受益。
這些政策鼓勵在整個城市外圍特別是郊區新建高階住宅。隨著中等質量住房的價格下降,一些低收入家庭乘機改善,接著從中等質量住房的市場溶透至低質量住房的市場,低質量住房的價格隨之下降。正因如此,住房成本的逐步上升減少了中低收人家庭從過濾過程中獲得的正收益。
如果經濟發展、市民收入增加,或者獲得住房抵押貸款比較容易,各類社會經濟群體對高質量空間的購買也隨之增加,於是人口移動到更高階的住房裡,房地產行業因此快速發展。但是從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開始,已經導致了世界大部分地區的房地產泡沫破裂,美國約一些地區有多達40%的人去了房產,25%的美國家庭出現負資產。2011年的時候,美國一些地方的屋銷售中有高達30%是止贖房,而正常情況下的這一比例不會到1%。
三、影響住房價格的因素——需求和供給
地段、地段還是地段!住房市場的地理分佈對於城市區域的居住秩序非常重要。
住房市場的關鍵需求因素,是城市人口數量、平均家庭規模、住房價格、家庭平均收入,以及對投資者未來房價變動的預期。住房價格反映利率水平。家庭平均收入反映當地勞動市場的動態。房價預期適用於業主自用住房。
住房市場的關鍵供給因素,有新建住宅單元的數量、建造標準、建築區劃法規等。
抵押貸款的可得性可以視作需求因素(長期抵押貸款),也可以視作供給因素(施工貸款),兩者都深受利率影響。
需求方面,假設,某城市的產業和經濟迅速擴張,移民大量湧入,家庭數量增長。當合適型別的空閒住房數量有限時,現有住房的價格就會上漲,進而引起新建住房增加,創造出對土地、勞動力和原材料的新需求。如果這些要素是充裕的,那麼它們的價格就會保持不變;如果這些要素供給有限,那麼它們的價格就會上升。
建造成本的增加將進一步導致房價上漲,漲幅取決於購房者支付高房價的意願。因此,人口增長迅速的城市,房價就會快速上漲。城市經濟的繁榮也會同樣造成租金和房價的暴漲特別是那些面向全球、生產者服務業集中的城市,收入增加以及投資者對未來房價上漲預期的強化,都會產生類似效應。
供給方面,假設,某城市政府調整區域規劃,將一塊空地的用途由住宅用地變更為非住宅用地,也就是重新規劃為商業用途。則現有住房土地供給減少,從而會抬高土地價格,增加建築成本。建築商轉嫁高成本的能力取決於購房者的支付意願。購房者支付意願越強,土地、勞動以及其他投入的需求壓力就越大。這些要素相對於需求越是稀缺,房價上漲的壓力就越大。能夠產生類似效應的情形包括可用空地減少,勞動力、裝置和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建築規範變得更加嚴格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