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吳景旭在《歷代詩話》中,載有這樣一則故事:唐代有一位名叫趙嘏的詩人,博學多才,詩藝精湛。他以“長笛一聲人倚樓”的詩句,博得了大詩人杜牧的賞識。故被人稱之謂“趙倚樓”。當時,還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詩人,十分欽佩趙嘏的才華,自愧弗如。一次,常建得知趙嘏將要南遊蘇州,心中非常高興。便想趁此機會設法讓趙嘏留下幾句好詩。然而,他與趙嘏素不相識,如何能讓他留下好詩呢?他想到,蘇州有一處名勝靈巖寺,趙嘏既到蘇州,必去靈巖寺,何不在寺中預先題下一句半首,或許會引起趙嘏的詩興。於是,常建便提前趕到靈巖寺,在寺壁上題了兩句詩。趙嘏見到後,果然揮筆續了兩句,使之成為一首完整的詩。後來,人們便稱常建此舉為“拋磚引玉”。
多年來,我國有許多書籍和文章在談到“拋磚引玉”出典時,都引用了這個故事。其實,常建向趙嘏“拋磚引玉”的故事是不足為信的。
據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及近人編篡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等資料查證,常建本是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的進士,而趙嘏則是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進士及第。雖然,他們兩人的生卒年代皆無從考查,但從他們得中進士的時間來看,兩人並非同時代的人,他們生活的年代前後竟相差一百一十五年。顯而易見,出生在一百多年前的常建,是不可能向比他晚一百多年的趙嘏“拋磚引玉”的。可見,說“拋磚引玉”典出於常建和趙嘏的故事是不準確的,切不可再以訛傳訛了。
【如果您喜歡此類文章,歡迎三連支援。每天學點小知識,活到老學到老,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