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朱峰
不知從何時起,聲稱刷影片、看新聞、種菜、走路甚至吃飯、睡覺都能賺錢的手機APP,頻繁在網路上打廣告,吸引使用者下載安裝,最近有愈演愈烈之勢。
記者透過採訪身邊的朋友和親身體驗發現,有些APP雖然能賺些小錢,但大多涉嫌誇大宣傳,所取得的收益與廣告所描述的相差甚遠,並且承諾的高額回報往往很難兌現。
▋賺錢如此容易?
出於好奇,為了驗證這些廣告的真偽,記者透過朋友介紹下載了某款號稱刷影片、看新聞就能賺錢的APP。
開啟這款某知名資訊APP極速版“任務”一欄,上面清楚地標明:看影片、看小說、玩遊戲、走路、睡覺、種樹都能賺錢,吃飯還能拿補貼。所謂賺錢,就是透過這些操作可獲取金幣,金幣每日凌晨自動兌換成現金,每3000金幣可兌換0.1元,繫結微信或支付寶,到達一定數額即可提現。
某知名資訊類APP極速版“任務”欄顯示有多種“賺錢”方式(手機截圖)
以看影片為例,按照提示點開其推薦的短影片,會顯示不斷有金幣到賬。此外,該頁面下方顯示,首次下單、看廣告、簽到、逛商品均能獲得數額不等的金幣。
該APP極速版“任務”欄顯示有多種方式可以獲得金幣(手機截圖)
尤其要提到的是,點開“開寶箱得金幣”按鈕,彈出的全是各種小廣告,涉及炒股軟體、出行軟體、課程培訓等行業,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網際網路平臺。
操作幾天下來,記者下載的這款APP上顯示已有20多元現金。但記者想要提現時卻發現,當提取0.5元、1元等金額較小的現金時,都是秒到賬。但當提取5元以上的現金時,要麼提示當天已達次數限制,要麼提示元寶不夠需要繼續看影片獲取之類。總之,限制條件多,提現不方便。
▋提現是否方便?
通過幾天的操作,記者發現這款APP的確能賺些小錢,但所耗費精力對於賺的錢來說,遠遠不成正比。
比如,要想獲得更多的金幣,就要頻繁地按照提示進行各種操作,不但花時間,還耗費不少精力。除耗費精力外,“賺錢”門檻越來越高,花同樣時間得到的金幣越來越少。這一點,也得到記者一位朋友的驗證。
據朋友介紹,他手機上安裝了好幾款賺錢APP,其中一款是種菜賺錢APP。
朋友給記者做了演示:6塊菜地能種植各種不同的蔬菜,然後可去廚房製作相應的食品,還能在倉庫對種好的菜和製作好的食品進行出售,這些均能獲得金幣。朋友玩這些有一週多時間,透過積攢的金幣獲得了90多塊錢的收益,但準備提現50元時,卻發現連續登入天數不夠或訂單級別不夠,需要繼續操作才行。
“說白了,就是刺激使用者每天頻繁操作,在這個APP上呆得時間越長越好。”朋友表示。
此外,該款APP同樣有邀請好友賺錢的功能,他已邀請三名好友下載安裝,目前收益9.3元,但遠不像廣告所說“邀請一名好友即有10元獎勵”。
朋友感慨道:“最近每天工作之餘,滿腦子都在想著刷影片、看小說、種菜、提現,在幾款APP上來回切換操作,其他事都懶得做了,跟中了邪似的。雖然賬面上看也有幾十塊錢,但感覺好累,不值得。”
▋有何盈利模式?
不可否認,從網際網路時代來到移動互聯時代,無論是新聞資訊、電商購物還是休閒娛樂APP,都面臨著殘酷的流量之爭,各個平臺為了獲取流量,可謂拼得“刺刀見紅”。而不惜一切手段引流並增加使用者黏性,就成為其生存的重要支撐。
這其中既包括一些國內資訊類、短影片類、電商類頭部APP,也包括相當多名不見經傳的小型網路平臺,而且,各個網際網路平臺為了引流,會彼此投放廣告。但記者親身體驗後發現,很多宣稱能“賺錢”的APP,廣告中都不乏八卦、獵奇甚至涉黃資訊,以吸引使用者下載安裝,並獲取點選量。
某知名短影片APP介面顯示,看影片可獲得金幣並兌換成現金(手機截圖)
開啟應用寶、豌豆莢等手機應用市場不難發現,打著“賺錢”噱頭的APP為數眾多,且覆蓋領域很廣,有些應用下載量甚至超過1億次,下載量幾百萬上千萬的也不在少數。
應該說,利用零散時間在手機上進行簡單操作就可以獲取一定回報,這一誘惑無疑是吸引很多使用者參與的重要原因。不少APP採用“首次登入註冊獎勵”吸引使用者點選下載,而使用者在初期嚐到甜頭後,又會在“邀請好友獲得獎勵”的誘惑下積極推薦,這些都加速了該類APP的病毒式傳播。
記者透過百度搜索發現,有的網站甚至羅列了幾百個號稱刷影片就能賺錢的APP,並解鎖“賺錢技能”。但這些APP的安全性有待驗證,是否能賺錢也存疑。
問題來了,號稱刷影片能賺錢的軟體,到底盈利模式是什麼?知乎上有網友介紹,無外乎以下幾點:
1.資料變現。透過刷影片的方式積累粉絲,等積累到一定使用者規模,可以直接賣給大公司進行變現;
2.廣告業務。對接影片廣告,按照展現收費,使用者刷影片一天,頂多給3毛錢,但是使用者哪怕一天只看了一個廣告,平臺可以獲得2-5塊錢不等;
3.CPS業務。將大型電商平臺上的產品搬到自己平臺上,透過推廣和銷售平臺上的商品賺取賣家的佣金;
4.遊戲業務。遊戲有多暴利無需多說,開外掛、賣裝備啥的都能賺錢;
5.直播業務。不少短影片平臺都有直播業務,找一些年輕女性直播,收禮物分成70%-85%給主播,平臺留一點,因為量大,每天流水也有不少;
6.販賣資訊。把使用者手機號等資訊販售給一些資料公司牟利。
▋是否涉嫌詐騙?
那麼,使用者應如何看待這種性質的APP?登入並邀請好友是否會洩漏個人資訊?是否涉嫌虛假宣傳或詐騙?是否涉嫌傳銷?記者就此採訪了深圳市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部長洪培林。
“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天,無論是什麼應用或APP,其成本推廣成本都非常高,很多新入場的APP要想快速推廣,就需降低成本,在營銷上進行一些創新,而創新的就包括透過看影片、轉發或邀請下載的方式獲得使用者時長,吸引更多新使用者,這從營銷上說沒有太大問題。”洪培林表示,但是如果使用者在按規定操作後,平臺設定各種門檻阻礙使用者兌現,就有可能構成商業欺詐。同時,這些平臺是利用使用者碎片化的時間和流量進行低成本推廣,使用者真正能夠從中得利的可能性很低。所以,使用者需要高度關注自己的權益和收益,不要浪費時間去掙這種莫名其妙或者看不到的錢。
此外,當用戶將APP推廣給好友時,好友無非來自兩種途徑,一種是手機簡訊通訊錄好友,一種是社交軟體包括微信、微博好友。這種情況下就有洩漏關係鏈的可能,並導致使用者隱私的洩漏,這對使用者權益潛在的風險很大。
那麼,拉人頭推廣是否涉嫌傳銷?洪培林表示,如果平臺設定規則時存在多級分發、按層級結算的形式,就疑似傳銷。當然,構成傳銷的要件不僅是層級,還包括是否強制使用者在線上購買有價商品,所以是否構成傳銷還有待認定。
洪培林最後表示,很多來路不明的APP傳播時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公安部門今年以來也在大力推廣安裝反欺詐APP。建議使用者在安裝此類APP時多一份警惕,最好透過國家通用平臺進行檢測合規後再安裝,以免利益受損。
審讀:孫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