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直播帶貨是網際網路創新還是電視購物的手機版翻版?從商業本質來說,直播帶貨就是“中間商”,屬於不賺差價賺提成的“中間商”而已,無論是對於直播帶貨趨之若鶩的企業,還是想進場淘金的創業者,都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
從渠道短平化的趨勢來看,早在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這樣的頭部電商平臺出現之後,品牌選擇網上開店就可以實現“直銷”,直接面對消費者,那麼為何還要有帶貨主播這個新渠道(中間商)呢?
就像這次歐萊雅事件,按常理來說,消費者從“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官方旗艦店來購買商品,本來就應該是最便宜的,結果歐萊雅卻還搞得兩頭不是人,消費者不滿意,頭部主播也要取消合作,這可是歐萊雅這樣的大品牌,本身應該並不缺渠道,為啥還會如此低聲下氣呢?
問題就出在歐萊雅自身的直銷渠道從來不是主流,主要靠分銷渠道,所以面對主播,不得不低聲下氣。換個角度來說,假如歐萊雅換成優衣庫,後者無論是線上渠道還是線下渠道都是直營店,渠道都掌控在自己手上,也就沒有這樣的問題了。
因此,無論是李佳琦、薇婭、羅永浩這樣的頭部主播,還是一大批腰部主播,乃至於剛剛嘗試直播賣書的俞敏洪,本質上都在做“中間商”的生意,所謂的私域流量、粉絲經濟都是表象,核心還是“人多力量大”的渠道邏輯。而頭部主播必須要拼GMV,無論你信不信,只要那些對於渠道有剛需和焦慮感的品牌信了,其實就可以了。賣貨越多議價能力越強——獲得的提成越高——來找帶貨的品牌也越多——價格越低吸引越多消費者,從而形成一個正向迴圈。
有趣的是電商平臺和這些主編直接的關係,比如天貓、京東、拼多多,對於平臺而言,為何還要主播這一層“中間商”,這些平臺十年前主打的可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啊,比如京東3C之所以讓電腦城紛紛關門,就是把電腦城的“總代理——省代理——市代理——櫃檯分銷商”的多層次渠道,變成了“總代理——京東”的兩層渠道,難道是這些平臺都忘了初心嗎?
原因就出在拼多多開了一扇窗,抖音、快手又把這扇窗變成了大門,讓那些過去不常用電商的使用者大規模使用者,全民進入到一個直播和短影片的狂歡之中。而過去靠頁面展示產品來賣貨的網購模式,對於這些海量的增量使用者,比如老年使用者、五環外使用者,轉化率就成了一大問題,對使用者的吸引度有限。就像我現在敲這些文字,對於這些使用者的閱讀感,遠不如一個短影片來得爽快,而這些使用者又是電商平臺的最重要增量使用者,然後淘寶就發現了直播帶貨這個武器,對於增量使用者和沉睡使用者具有強大吸引力。
從時間線來看,拼多多和抖音、快手在2017年以後的迅速崛起,跟直播帶貨幾乎是一前一後,而過去做電視購物的那些機構,自然就把電商購物的模式搬到了手機上,因為雙方的使用者群有很大的雷同,但是相比於電視購物的“八心八鑽只要999”的傳統賣點之外,手機直播可以實現互動,還能從平臺獲得流量入口,一大有了流量優勢之後又可以大買流量,這就形成了頭部主播,而焦慮於銷量又急於追求電商轉型的品牌,尤其是本就強烈依靠渠道的食品、美妝、日用百貨、服飾等品類的企業,自然就很快成了帶貨直播的主力產品。
只是,當直播帶貨對平臺完成了吸引增量使用者、喚醒沉睡使用者的任務之後,作為一個“中間商”甚至於強話語權渠道的副作用,就顯現了出來,歐萊雅的這次糾紛只是開始,以後還會越來越多,而且,可以預見的是,正常的企業都不會讓自己的渠道命脈掌控在一個主播的公司手上,平臺同樣如此,當李佳琦、薇婭動輒一天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GMV,平臺會置之不理嗎?顯然是不可能的,畢竟頭部電商平臺的最大價值就是要壓縮渠道,而不會讓臥榻之上有人躺著賺錢,頭部主播也不行,所以,好戲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