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丹顏 編輯:李津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
ID:hunyinyujiating99
他是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
她是他心中最天真爛漫的真女子。
他和她,本該是金風玉露,雙棲雙飛的神仙眷侶。
然而在“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的時代,他卻成了為天下人蹈死不顧的“鐵血丈夫”。
1911年4月24日,廣州起義前3天,林覺民愴然寫下一封訣別信: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
(白話版)“我寫這封信,淚珠和筆墨一起灑落下來,不忍寫完而想擱筆,又擔心你不能體察我的衷情,以為我忍心拋棄你而去死,以為我不瞭解你是多麼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強忍著悲痛給你寫下去……”
“你能體諒我這種心情,在哭泣之後,也把天下的人作為自己思念的人,應該也樂意犧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了。所以,請你不要悲傷!”
……
英雄氣概,更兼兒女情長。
他用最深情的文字,譜就一闋痛徹心扉的千古絕唱。
這悽美悲壯的音符,歌盡頂天立地的家國情懷。
君去矣,留這血淚寫就的《與妻書》穿越歲月風雨,涓涓流淌至今……
01
少年不望萬戶侯
1900年的一天,福州三坊七巷口走出一位少年,他要去參加科舉的第一關——童生考試。考場上,這個年僅13歲的孩子在考卷上奮筆寫下了“少年不望萬戶侯”7個大字,便揚長而去。他便是日後寫下《稟父書》和《與妻書》的林覺民。
1887年,林覺民出生於福建一戶書香門第,生父林孝恂,是翰林學士,與康有為同科。
這裡需要插一句,林孝恂生有三子,林長民、林尹民、林覺民。三子林覺民從小被父親過繼給叔父林孝穎。
林家長子林長民,曾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為民國初年著名政客,1925年參與反奉時兵敗身亡,時年49歲。他的女兒,正是民國才女林徽因。
林尹民,曾東渡日本,後入同盟會,1911年,與林覺民共同參加廣州起義,英勇戰死,亦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家一門忠烈,熱血忠魂,或許是家族血脈的傳承。
林覺民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林孝穎對他參加科舉寄予厚望,認為他定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然而,林覺民這次的“任性”讓他始料未及。
最終,開明的父親非但沒有怪罪,反而暗暗嘉許:他的兒,正氣浩然,有沖天之志,很可能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兩年後,林覺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全閩大學堂,徹底擺脫科舉。在這裡,他閱讀了《蘇報》《警世鐘》等大量進步書刊,開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
在學校,他是當之無愧的學生領袖,經常發表演說痛陳時弊。一次,他在閩縣城內七星廟作“挽救垂亡之中國”的演講,說到激動時,頓足捶胸,聲淚俱下。
林覺民彷彿出鞘的利劍,直指腐朽沒落的清王朝。一位清廷學監聽罷演講,感慨道:“亡大清者,必此輩也。”
話傳到林孝穎耳邊,不禁喜憂參半,喜的是兒子志向高遠,憂的是革命這條路,荊棘遍佈,稍不留意就有殺身之禍。
思前想後,林孝穎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讓林覺民娶妻成家。在林孝穎看來,林覺民是至情至性之人,唯有妻兒,才能成為他的牽絆。
02
疏梅篩月影
林孝穎為兒子求的,是舉人陳元凱的掌上明珠,15歲的大家閨秀陳意映。
這樁包辦婚姻,意外成就了一對絕世伴侶恩眷。
1905年秋,兩人成婚。新婚燕爾,林覺民和陳意映互相坦露心跡,他們吃驚地發現,雖然是包辦婚姻,但彼此竟然見解相同,有說不完的悄悄話,愈相處情愈深。
秋末冬初,書桌前,梅樹下,留下他們並肩攜手的身影。月光透過寒梅的虯枝,疏疏斜照進古香古色的宅院裡,映著窗前一雙璧人。
兩人為自己居住的小樓命名為:雙棲樓。
雙宿雙棲,共效于飛。
他英俊多才,志向高遠,有擔當有魄力,更有推翻舊世界的鴻鵠之志;
她知書達禮,嫻淑溫和,雖是巾幗女兒,有不讓鬚眉的灑脫之氣。
林覺民對友人說:“意映的性情與偏好,都與我相同。這真真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女子,此生得之,我何其有幸!”
有了妻子陳意映的支援,林覺民更加昂然奮進。他和同學一起開設了私立學校,免費招收家貧的學子入讀。同時,還建立了閱報所蒐集許多先進革命書籍,供人翻閱。
林覺民的民主思想也深深影響著陳意映。她率先加入丈夫的私立學校,把身邊的親朋好友都拉去丈夫開辦的學校上學。在林覺民的鼓勵下,陳意映還帶頭放小腳,入福州女子師範學堂學習,成為該校首屆畢業生。
林覺民的舉動,很快引起當地鄉紳和地方政府的注意,為躲避他們的打壓,林覺民曾被迫不辭而別,留下陳意映萬般牽掛。
數月之後,待他返回家時,陳意映大哭一場。沒有阻攔、埋怨,她只是告訴他:“以後有遠行,一定告訴我,我陪你一起去。”
她理解他,無條件支援他。
他願做一切,只願國好;而她願做一切,只為他好。
互相欣賞,彼此成就,所謂靈魂伴侶,不過如此。
得妻如此,夫復何求?林覺民答應了。
03
碧血染黃花
1907年,林覺民登上東渡日本的客輪,出國留學。
到日本後不久,林覺民便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憑藉出色的才華和領導能力,很快成為福建分會的骨幹成員。
在同盟會,他找到了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是大丈夫,就應該仗義執劍,以死報國,爭取從根本上解救祖國,徹底改變國家瀕臨危亡的現狀!”
可這些,他都不敢告訴陳意映。
他寄給她的信只是平安,只報平安。
在日本,每到櫻花飄飛的日子,他總是想到家鄉窗前的老樹寒梅。
異國的花兒灼灼夭夭,卻少了幾分風骨似的。
不似故鄉,不似故人。
零落成泥碾作塵,唯有香如故。
他曾試著問過她,“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你比我先死。”
面對這突然的不詳言語,陳意映既生氣又不解。
林覺民忙抱住她,輕輕笑著說道:“如果我先死,你身子弱,肯定承受不住,我怎麼捨得讓你獨自承擔呢?還是你比我先死的好。”
看著丈夫俊朗的面孔,陳意映這才面色稍和,“咱們誰都不許死。”
林覺民暗暗鬆一口氣,能夠與她相守以死,何嘗不是一種福氣?只怕終究是要辜負了她。
1910年11月,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人決定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林覺民準備回福州響應。
第二年春天,林覺民突然回家了。他對家人說,日本放櫻花節,他帶同學們來江浙遊玩,順便回來看看。
女人的直覺告訴陳意映,事情沒那麼簡單。林覺民回國之後,每日天不亮就離開家,待深夜她熟睡後才喝得大醉回家。
幾日停留,終是要離開了。他不敢看她,也不敢回頭。只怕一回頭,就失了革命的勇氣。
4月9日,林覺民和革命黨人從福州馬尾登船,前往香港等待起義。
一切準備就緒,革命黨中卻出了內奸。
革命遭到破壞,只得被迫提前。林覺民早已抱定必死決心,他說:“此舉若敗,死者必多,定能感動同胞。吾輩死,而同胞尚不醒者,吾決不信也。使吾同胞,一旦盡奮而起,克復神州,重興祖國,則吾輩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寧有憾哉!寧有憾哉!”
1911年4月24日深夜,在香港濱江樓,24歲的林覺民夜不能寐。他拿起筆,把自己最後想對妻子說的話,寫進了這封《與妻書》:
(白話版)江州司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淚溼青衫,我不能學習那種思想境界高的聖人而忘掉感情啊。
然而,全國人民中不當死而死、不願分離而被迫分離的,多得不能用數字來計算。像我們這樣感情濃摯的人,能忍看這種慘狀嗎?這就是我斷然乾脆地為革命而死、舍你不顧的原因。
依新現已5歲,轉眼就要成人,你要好好撫育他,使他像我一樣以天下國家為念。你腹中懷著的孩子,我猜是個女孩,她一定像你,(如果那樣)我的內心感到非常寬慰。或許又是個男孩,那麼也要教育他,以父親的志向為志向,我死了以後還有兩個林覺民呢。幸運極了,幸運極了!
3天后,林覺民等120餘人在黃興的帶領下,臂纏白巾,手執槍械炸彈,衝向兩廣總督署,與水師提督李準的親兵大隊,激戰一夜,終因寡不敵眾失敗,林覺民受傷被俘。
04
隻影向誰去
時任兩廣總督張鳴歧與水師提督李準親自會審林覺民。
林覺民毫不畏懼,暢論世界大勢,用英語慷慨陳詞:“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國家安強,則死也瞑目。”
滿庭震動。張鳴歧長嘆 :“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真奇男子也”。
林覺民最終仍被槍殺於廣州天字碼頭,年僅24歲。
臨死前,他說,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
數月之後的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大清王朝土崩瓦解。
碧血染黃花,這腐朽的王朝,最終為這72條鮮活的生命做了陪葬。
在天英靈,足以告慰。
然而陳意映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得到訊息的林家7口人逃至福州三坊七巷一個小巷,過起了擔驚受怕的日子。一天清晨,他們從門縫收到一包東西,居然是兩封家書。
捧著書信,陳意映幾度昏厥。
他說:
意映愛妻,見字如面。
我現在用這封書信和你永別了……
我非常愛你,也就是愛你的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認識你以來,常希望天下有情人都能結為夫婦,然而遍地腥雲,滿街兇狼餓犬,有幾家能稱心快意呢?
我把我愛你的心情擴充套件到,幫助天下人愛他們所愛的人,所以我才敢死在你前面,而不顧你啊。你能體諒我這種心情,也樂意犧牲你和我的幸福,替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你不要悲傷!
那一刻,他想到的是他們的點點滴滴,她的笑,她的淚。他們在稀疏的梅枝下並肩攜手,低聲私語,笑語盈盈,無話不說。六七年前,他離家歸來,她哭著告訴他:“今後要遠走,一定告訴我,我願隨你遠行。”他答應了,可終究又食言了。
他說,我愛你到了極點,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給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國!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國!我終究不忍心只顧全自己。
……
他放心不下她,亦知他去後,她這一生都不會忘記他。
從此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原來她真的無法承受失去他的痛苦。
想過隨他而去,可長子依新才只有5歲,腹中胎兒,即將足月。
5月19日,陳意映早產生下一子,取名為仲新。
1913年,22歲的陳意映抑鬱而終,最終帶著熾熱濃烈的愛追隨他而去。
那一刻,她必是不悔的吧?
她得到了這天下最光明磊落的愛情。
她愛的男人,是如此如雪心地,如鐵肝腸:
助天下人愛其所愛,願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