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村行走,尋訪中國最後的山村,這是專業行走關於秦嶺柞水紅巖溝的第3篇圖文。
前情提要:尋訪秦嶺紅巖溝,進溝出溝都碰到同一位老大娘,她為何要來回走動
老房子·青苔·小河溝
這是進入秦嶺紅巖溝之後碰到的第一棟老房子。老房子沒有一點生機,廈房屋頂早已經坍塌,瓦片掉落,露出檁子,背後土牆上還長出了一牆的青苔。
此時此刻,環顧四周,秦嶺山色透著秋的寂寥,除了小河溝裡溪水發出的一點聲響外,山野顯得如此寂靜和冷清。
道路與這棟老房子中間,隔著小河溝,上下看了看,河溝上沒有便橋,山裡剛剛下過雨,河溝裡的水還不小,我們無法走過去,只得遠遠地看著對面這棟老房子。
在秦嶺深山裡面,修建這樣一棟房子,雖然如此簡陋,不過卻也凝結著主人一家的全部心血。畢竟,這一磚一瓦,一捧泥土,一根檁椽,都得親力親為。
莊稼地·紅苕·黃豆稈
老房子雖然廢棄無人居住了,但它門前路邊的這塊地裡,卻還種滿了莊稼。
首先是番薯。番薯有很多別稱,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紅山藥、玉枕薯、山芋、地瓜、甜薯、紅薯、白薯……在我的家鄉貴州遵義,我們都叫它紅苕。
苕藤是上好的豬飼料,不過這裡的苕藤無人割,完全處於自生自滅狀態。
其次是甘藍,也被稱為包菜、蓮花白、大頭菜。在秦嶺山中,這是冬天裡山民用來做醃菜的主要材料。菜葉子被雨水沖刷過,乾淨得一塵不染,撕了一小片聞了聞,沒有任何氣味。
此外,掛在秸稈上的黃豆,已經完全成熟了,如果不是這場秋雨,估計早就被主人收到家中。還有幾株龍葵,剛剛掛上嫩嫩的果子。
再次回頭去看這棟老房子,正屋是一門一窗,背後的山體垂直而陡峭。過去的時光裡,大秦嶺南坡的這些溝溝岔岔裡,到底建造了多少這樣的茅棚陋室?
煙火氣·痕跡·大鐵鍋
在秦嶺紅巖溝中,這樣的茅棚陋室不止一處,實際上還有很多,而且都無人居住。時間是2021年10月17日上午11時22分,我們行至溝堖時,又碰到了這樣一棟老房子。
棟老房子建在小河溝正對面,因為海拔已經提升,這裡的溪水小了許多,可以很方便地從石頭上邁過河溝。
在秦嶺山中尋訪,老房子就是最好的座標,只要條件允許,我們都會走近了去看看。人搬走了,荒山野地已很難看到人的痕跡,只有在老房子四周,還殘存著一點點人間的煙火氣息。
比如這棟老房子跟前的這口大鐵鍋,它可以讓人想起很多事情來。如果細細琢磨它的一生,鍋裡曾經煮熟過多少美味的飯菜,曾經燒開過多少清冽的山泉?
牲口圈·房屋·羊糞蛋
秦嶺山中的房屋,基本式樣及建築材料,差不多都是一樣的,這些土坯房,無非是泥土、石塊和木頭的不同排列組合。
遠遠地看這棟老房子的時候,因為看到正門開了一個小縫,我們一度以為還有人在此居住,沒想到走近了才發現,這棟老房子早已經廢棄掉,成為了一個關牲口的牲口圈。
老房子跟前,如黃豆粒一般大小的黑色羊糞蛋,散落得到處都是,空氣中也瀰漫著一點腥臊的氣息。走到老房子正面,味道更濃郁了,牆根長出的青苔,說明此處土壤早已營養過剩。
凝視這棟老房子,從居住人到圈養牲口,它還算是舊物利用。不過卻又感嘆起來,從圈養牲口到完全坍塌,剩給它的時間還有多少?
作者簡介
專業行走,行走秦嶺十餘載,邊走、邊拍、邊寫,自創“行走體”散文,網路閱讀一個億,著有散文集《遠村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