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隆裕太后以年僅6歲的清末帝溥儀名義宣佈清帝退位,也標誌著清朝走向滅亡。在隆裕太后決定宣佈溥儀退位時,清朝皇室的態度也都大不相同,有的堅決不同意溥儀退位,有的則舉雙手贊成溥儀退位,最終還是隆裕太后決定宣佈退位,那是如何促成隆裕太后甘願放棄皇權,決定讓溥儀退位呢?清朝的最後一天又是怎樣的情況呢?
清朝皇室中有不少人對於溥儀退位持反對態度
溥儀如果退位了,那清朝的那些王公貴族既得利益當然就沒有了,所以當隆裕太后召集皇室宗親商議退位的事情時,有不少王公貴族是持反對態度。
持反對態度的皇室宗親主要是以恭親王溥偉、肅親王善耆、溥儀的親叔叔載濤、康熙第十五子胤禑五世孫載澤、乾隆長子永璜五世孫毓朗、努爾哈赤侄子鞏阿岱七世孫良弼、軍機大臣鐵良等人,他們組成了宗社黨。
在當時這些王公貴族組成的宗社黨是一股非常強大的政治力量,他們是主要反對溥儀退位的人,而且態度都很強硬,都堅持力主召集整合八旗部隊,不再依靠北洋漢軍,用八旗軍隊與同盟會決一死戰。
當時袁世凱被清廷召回出山組織北洋軍隊鎮壓同盟會的起義,但袁世凱卻擁兵自重,他準備藉助同盟會的力量逼迫溥儀退位,然後他再用手中北洋軍隊壓住同盟會,進一步就掌控了國家大權。
袁世凱看隆裕太后猶豫不決,於是他就想加把火,好儘快逼隆裕太后妥協決定退位,因此袁世凱命得力干將段祺瑞揚言要率兵進京城找太后講理,當然這只是藉口,名義上是要找隆裕太后講理,實際上段祺瑞帶兵進京那就是要逼宮。
隆裕太后不過是一介女流,她既沒有慈禧的野心也沒有慈禧那能力,無膽無識,她不過是溥儀生父攝政王載灃被袁世凱藉著辛亥革命之機被迫辭職淡出政治權力中心之後的臨時決策人而已。
所以隆裕太后一下就被袁世凱和段祺瑞唬住了,南方有同盟會的革命起義軍,北方又有袁世凱的北洋軍逼迫,隆裕太后已經被嚇得毫無主見了,她當時內心中已經傾向於宣佈溥儀退位了。
但是這其中只有溥偉等宗社黨人每次被隆裕太后召見時,都是力主不可退位,大清最後的底線也得是實行君主立憲制。隆裕太后也是因為有溥偉等宗社黨人士的堅持,才始終難以決定是退位還是推行君主立憲制。
當時宗社黨的骨幹力量貝勒毓朗已經出國考察日本和德國,毓朗回國後更是特意參考了日本和德國寫好了清朝的君主立憲制的制度規劃。
因此宗社黨的人對於袁世凱一再逼迫隆裕太后讓溥儀退位是十分仇視,他們認為只有除掉袁世凱才能整合清朝的軍事力量與同盟會決一死戰。
於是溥偉、良弼、載澤、鐵良四人準備預謀暗殺袁世凱,等殺掉袁世凱後,由善於處理政務的毓朗和載澤出面組成皇族戰時內閣以應對艱難的政局,再有善於統兵在軍隊中有影響力的良弼和鐵良出面組織滿蒙八旗軍和效忠於清政府的軍隊與南方革命軍決一死戰。
不過袁世凱何等老奸巨猾,他早就探知溥偉等人圖謀暗害自己,於是他沒等宗社黨的人暗害自己,他就先透過汪精衛與南方同盟會取得聯絡,表示同盟會只要派殺手先暗殺掉宗社黨幾名骨幹分子即可震懾隆裕太后,這樣就能儘快逼迫溥儀退位。
同盟會獲得袁世凱的提醒之後,立刻組織殺手準備暗殺宗社黨骨幹力量,最終他們選擇了在八旗軍中享有較高威望的良弼下手。
1912年1月26日,同盟會京津保支部殺手彭家珍在戰友趙鐵橋和韓伯棠的協助下出手暗殺良弼,彭家珍向良弼投擲了炸彈,良弼當場被炸斷左腿,重傷倒地,但彭家珍也非常可惜的被爆炸後的碎片擊中後腦當場犧牲。
不過彭家珍並沒有白白犧牲,良弼被炸成重傷,最終還是不治身亡。良弼在臨死前感慨:“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將亡矣。”
良弼被暗殺極大地震懾了宗社黨成員,溥偉雖然依舊高喊“堅決不能退位,願與南方革命軍決一死戰”,但是他卻跑得比誰都快,良弼被暗殺第二天溥偉就連夜跑到京郊的村莊中躲藏起來,任憑隆裕太后如何找他進宮議事溥偉都不敢回京城。
態度最為強硬的溥偉躲了起來,和他態度一樣強硬的鐵良和善耆也紛紛跑路,害怕被同盟會暗殺,鐵良跑到了天津進入租界躲了起來,善耆則跑到旅順躲藏起來。
宗社黨中其餘的態度不是很強硬的載濤、載澤、毓朗等人雖然沒有跑路躲藏起來,但也都是深居簡出,對於隆裕太后的諮詢也是一言不發,不再發表意見和看法。
這就是當時這些堅持反對溥儀退位的宗社黨成員,他們最初態度雖然都很強硬,但是經過同盟會暗殺良弼之後,全都成了驚弓之鳥,為了保全自身,只能默許了溥儀退位的結果。
雖然在清朝滅亡後溥偉和善耆還在組織宗社黨為清朝復辟努力,但也只是白費,善耆為了清朝復辟,傾家蕩產被日本人所騙,還刻意結交日本浪人川島浪速,甚至把自己的第十四女愛新覺羅·顯玗送給川島浪速做養女,顯玗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女漢奸川島芳子。
善耆為了自己的復辟夢搭上了女兒顯玗的一生,顯玗在成年後即遭到川島浪速的強暴,此後顯玗心理逐漸出現問題,最終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工具人,也把自己推向了萬劫不復之地。但是造成她一生如此悲劇的就是因為她那做著滿清復辟夢的父親善耆。
溥偉更是結局悲慘,他在後來日本準備扶持溥儀出任偽滿洲國皇帝時,日本人為了誘迫溥儀早日來到東北,最先召溥偉來瀋陽祭拜祖陵。溥儀一聽說溥偉先去祭拜祖陵了,他就害怕了,他怕日本人改變主意扶持溥偉當皇帝,於是溥儀趕緊跑到了東北做了偽滿洲國皇帝。
溥儀當偽滿洲國皇帝后,他始終擔心溥偉會搶走自己的皇帝之位,於是處處刻薄對待溥偉,不給他官職,也不給他生活費,故意窮著他。最終溥偉窮困潦倒地病死在了大連新華旅社。
可以說宗社黨是當時最為堅決反對溥儀退位的王公貴族,不過他們光有心思,卻膽子都不大,在良弼被暗殺後,都被嚇破了膽,作鳥獸散,因此以他們的膽識也阻止不了溥儀退位和清朝滅亡。
清朝皇室中還有人對溥儀退位持贊成態度
溥儀退位,清朝滅亡,那意味著愛新覺羅氏皇族就失去了既有的權力和利益,因此在隆裕太后商議決定是否退位宣佈共和時,宗社黨是堅決反對退位,還有一部分皇室宗親是隻要保住自己的富貴即可,選擇的是不發表態度,即便後來經歷了良弼被暗殺事件後,那些反對退位的皇室宗親也都默不作聲,但也不明面支援溥儀退位,不過還真有少部分皇室宗親極力贊成和支援溥儀退位,這些人就是以慶親王奕劻和貝子溥倫為首的少部分皇室宗親。
奕劻是乾隆第十七子也是最小的兒子慶親王永璘的孫子,慶親王這個爵位本來並非世襲罔替的爵位,奕劻自幼承襲的是輔國將軍爵位。
當初嘉慶賜死和珅之後,曾經將和珅的豪宅賜給親弟弟慶親王永璘,奕劻從小到大就是在和珅的豪宅中長大,但是奕劻長大後由於承襲王爵的慶郡王伯父綿愍去世,奕劻家族失去了王爵,所以和珅的豪宅被內務府收回賜給了咸豐皇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奕劻自幼目睹家族被收回豪宅,也讓他認識到了權力和財富的好處。
因此後來奕劻憑藉巴結諂媚慈禧太后,又重新獲得了慶親王爵位,並且還獲得了慈禧賞賜的世襲罔替待遇,成為清朝最後一個鐵帽子王。
奕劻為人平庸且貪婪,他在獲得權力之後,開始利用手中權力大肆貪腐,他在出任軍機大臣期間負責掌管清朝的財政和人事大權,奕劻就利用手中權力大肆賣官,奕劻用人不看其能力主要看其能掏得起多少錢。
因此當時去奕劻府上買官賄賂他的人都得排隊,可謂是門庭若市,因此京城百姓也都在背後戲稱奕劻的慶王府為慶氏公司。
奕劻出任軍機大臣後,袁世凱曾經重金拉攏奕劻,求他幫忙在朝廷中多說一些好話,他也因此成為袁世凱在朝廷中最大的助力。
當初也是奕劻極力主張重新啟用被罷免的袁世凱,所以才有了袁世凱後來逼迫溥儀退位的事情。在隆裕太后商議溥儀是否退位時,袁世凱又重金賄賂奕劻200萬兩銀子,讓他剖析其中利害關係,儘快讓溥儀退位。
奕劻雖然是貪官,但還比較講究,他向來是拿了錢就要把事辦好辦到位,於是奕劻曉以利害勸說隆裕太后儘早讓溥儀退位。即便後來溥偉、良弼等宗社黨人去慶王府圍攻奕劻,讓他阻止溥儀退位,奕劻都始終不改,堅持勸隆裕太后讓溥儀儘快退位。
溥儀在長大後曾說過:“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后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斷送在奕劻手裡。”
清朝滅亡後,奕劻又繼續活了五年,直到1917年奕劻才去世,享年79歲。奕劻死後內務府給他定諡號為“哲”請溥儀決定,溥儀當時恨透了奕劻出賣大清,因此他不同意內務府定的諡號,他給擬出了“謬、醜、幽、厲”四個惡諡四選一。
後來溥儀老爹載灃看不過去了,他讓溥儀念在愛新覺羅一脈的份上網開一面,最後奕劻獲得了一個“密”字諡號,這是一個平諡,代表著追悔曾經過錯的意思。
奕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貪官,他曾經被英國《泰晤士報》曝出了資產,他的資產僅次於清朝歷史上第一大貪官和珅,他也算是清朝第二貪官吧。而且他還算是大清第一“裸官”。
奕劻跟和珅一樣貪財,也善於理財,不過奕劻思想比較前衛,他當時把錢全部存到了國外銀行,尤其是青睞英國匯豐銀行,據《泰晤士報》所報,在1912年溥儀退位時,奕劻在匯豐銀行存款高達713萬英鎊,而當時生物學家達爾文在英國買一幢帶花園的別墅也就2000英鎊,奕劻的資產可以在英國買好多帶花園的別墅了。
因此說奕劻是出於個人利益才決定贊成溥儀退位,畢竟他多年來早已經被袁世凱喂得飽飽了,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他拿了袁世凱那麼多錢,怎麼能不幫著袁世凱呢。
貝子溥倫是乾隆五世孫,他是乾隆十一子成親王永瑆的玄孫,同治駕崩時,溥倫曾經有望繼承皇位,但是由於他與慈禧沒有血緣關係,因此被慈禧阻止。
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再加上後來溥倫在政治上投靠了袁世凱,所以溥倫是非常贊同溥儀退位的皇室宗親。
清朝滅亡後,溥倫徹底地投入了袁世凱的懷抱,被袁世凱任命為參政院長,之後袁世凱妄圖復辟帝制稱帝,溥倫更是鼎力支援袁世凱稱帝,被袁世凱授親王爵位,並賜親王雙俸。
可以說溥倫贊成溥儀退位是為了自身利益著想,溥儀退位,清朝滅亡之後,溥倫的利益非但沒有受損,反而比在清朝還高了不少。
因此贊成溥儀退位的皇族奕劻和溥倫都屬於是為了自身利益,因為清朝滅亡,溥儀退位,他們自身的利益沒有受損,反而還增加了,所以他們如何能不贊成溥儀退位。
清朝的最後一天最難過的不是溥儀而是隆裕太后
彭家珍為炸死良弼而犧牲,但他並沒有白白犧牲,他暗殺良弼加速了清朝滅亡,也從而促使隆裕太后下定決心宣佈退位實行共和。在彭家珍犧牲17天之後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溥儀的名義宣佈清帝退位,擁護共和。
也是在這一天清政府舉行了最後一次朝會,只不過這次朝會上大臣們不再像以前那麼恭敬地朝拜皇帝和太后了,只是象徵性的向溥儀和隆裕太后鞠躬致禮。隆裕太后也從垂簾轉到了臺前。
這一天隆裕太后來得非常晚,其實她內心中是並不贊同溥儀退位,但是她實在是控制不住局勢了,袁世凱的北洋軍系將領此前已經通電全國決定擁護共和,北洋軍當時是清朝最具有戰鬥力的軍隊,失去了軍隊支援,隆裕太后想不退位也不行了。
在良弼被暗殺後,王公貴族基本都被嚇破了膽,雖然溥偉等人還叫囂著堅決誓與大清共存亡,但是實際上都是乾打雷不下雨了,他們根本沒有實力和袁世凱鬥了。
而2月12日只不過是袁世凱給隆裕太后定下的最後期限,袁世凱曾經明確告訴隆裕太后如果溥儀在這一天之前退位,那麼他則能保證清朝皇室受到優待,否則就將清朝皇室交由南方革命軍處置。在袁世凱這般脅迫下,隆裕太后也只得同意在這一天宣佈溥儀退位,擁護共和。
這一天袁世凱組建的內閣外務部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趙秉鈞等人最為積極,他們都是袁世凱的心腹,所以對溥儀退位翹首期盼。而袁世凱本人則不願意露面逼迫溥儀退位,因此在這一天他選擇了稱病告假,不過他還是派心腹胡惟德和趙秉鈞前來監督溥儀退位。
據溥儀後來撰寫的《我的前半生》所記載,在這次宣佈退位朝會之前,隆裕太后再度召集了王公貴族開會,最後徵詢他們意見是否退位,當時由於良弼被暗殺,溥偉、善耆等宗社黨頑固分子紛紛躲避在外,他們沒有參加,而且其他王公貴族除了奕劻和溥倫等少數人贊成退位之外,皆默不作聲,尤其是之前曾撰寫君主立憲制規劃的毓朗,隆裕太后連續問他三次意見,他都是一言不發,選擇了沉默。
隆裕太后在這時候就知道大勢已去了,後來連隆裕太后身邊的太監小德張也拿了袁世凱的錢來說話,小德張則是嚇唬隆裕太后,說不如主動接受同盟會制定的《清室優待條件》,不然革命軍如果打進京城,那恐怕想和人家談優待人家都不答應了。
在小德張的嚇唬之下,沒有太大主見的隆裕太后也就只能決定宣佈溥儀退位了。在決定退位之後,隆裕太后又召見奕劻和袁世凱,隆裕太后告訴袁世凱決定宣佈溥儀退位,把關於退位的事情全部交由袁世凱處理,將來處理好了呢自當感激袁世凱,如果處理不好也不會怨責於他,這意思就基本是表示決定讓溥儀退位了。袁世凱為此假惺惺地陪著隆裕太后大哭了一場。
所以當隆裕太后帶著年幼的溥儀姍姍來遲後,胡惟德和趙秉鈞就立刻將已經準備好的《清帝遜位詔書》上呈,並請隆裕太后代溥儀簽署並加蓋玉璽。
隆裕太后看完詔書就已經淚如雨下,隆裕太后一面只顧著哭,一面卻遲遲不肯在退位詔書上簽字,隨著隆裕太后的哭泣,朝堂上很多王公大臣也都跟著哭了起來,看到這情況胡惟德和趙秉鈞雖然著急,但也不好催促隆裕太后。
就這樣隆裕太后和王公貴族哭的時候,一些皇室宗親這時候來勁了,高喊著不能簽字,應該再繼續召開王公貴族會議商討。終於趙秉鈞聽到這些話忍無可忍,他出來怒斥這些皇室宗親:“天天開會,之前一直開會,你們早幹嘛去了,現在反對還有用嗎?”
隨後趙秉鈞還威脅說:“如能主動退位,將保證優待皇室,否則革命黨催命,將有不可測之事。”
趙秉鈞這麼一嚇唬,隆裕太后立刻就清醒過來,於是趕緊在退位詔書上簽字,並怒斥這些皇室宗親:“彼親貴將國事辦得如此腐敗,猶欲阻撓共和詔旨,將置我母子於何地!”
隆裕太后隨後將已經簽好的退位詔書交給軍機大臣世續和軍諮大臣徐世昌蓋上玉璽,當徐世昌在詔書上蓋好玉璽之後,隆裕太后又繼續哭了起來,當時還年幼的溥儀不知道她為什麼哭,但看她哭也跟著哭了起來,於是母子倆在乾清宮抱頭痛哭。
滿朝文武大臣象徵性的陪隆裕太后和溥儀哭了一場,隨後就做鳥獸散了,可以說大清朝的最後一天除了悲傷似乎沒有其他情緒,不過這時候的溥儀還年幼,他並不知道這一天有多麼悲傷,但是對隆裕太后來說卻是終身難忘。
隆裕太后始終覺得愧對慈禧的託付,更加愧對愛新覺羅氏,當然,最主要的是清朝滅亡,溥儀退位後,她失去了以往的榮華富貴。
宣佈溥儀退位一年之後,也就是1913年的2月3日是隆裕太后的46歲壽辰,這一天她的壽辰十分清冷,清朝的王公貴族幾乎沒有來給她賀壽,只有袁世凱派了梁士詒走個過場,本來這一年多她就鬱鬱寡歡,再加上自己過壽這種場面,她更加痛苦難受,因此也就一病不起,二十來天之後的2月22日隆裕太后抑鬱去世。
所以清朝最後一天最難過的人不是年幼的溥儀,而是代他簽字的隆裕太后,畢竟溥儀當時年紀還幼小,隆裕太后則是親手將大清江山徹底葬送,她也為此抑鬱去世。
寫在最後
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雖然對隆裕太后等滿清皇室貴族來說是悲傷的一天,但對中國人民來說是值得慶賀和紀念的一天,它標誌著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統治徹底結束,民主共和的理念走入人心。
參考資料:《清史稿》、《我的前半生》、《中國通史》
文/小島知風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