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舊王朝垮臺,老國王巴列維流亡埃及,以霍梅尼為首的神職人員,建立了新政權。
與巴列維王朝親美相反,霍梅尼政權實行極端反美的政策,伊朗境內,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街頭巷尾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
1979年10月,老王國巴列維病重,請求前往美國治病,美國總統卡特不忍心拒絕一個生病的老人,同意了這個請求——巴列維下臺後,本來想去美國避難,美國不想激怒霍梅尼,沒有同意。
卡特接納巴列維,徹底激怒了霍梅尼。11月1日,霍梅尼發表講話,罵美國是撒旦,號召民眾示威,一場聲勢浩大的反美風暴迅速席捲伊朗全境。
3天后,伊朗首都德黑蘭,成百上千的學生衝進美國大使館,扯下美國國旗,佔領了使館主體建築,還扣押了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逼美國交出巴列維。
這便是當年轟動全球的伊朗人質危機。
卡特政府焦急不已,先是派特種部隊營救,之後苦苦談判,歷時444天,最終救出了人質。
伊朗用人質危機把美國搞得灰頭土臉,沒曾想,半年後自己就被反噬了——1980年4月,6名恐怖分子衝進伊朗駐英國大使館,劫持了26名人質,脅迫伊朗政府答應若干條件。
伊朗竟被恐怖分子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了!強硬的伊朗,會答應恐怖分子的要挾嗎?
01
故事還要從胡齊斯坦省說起。
胡齊斯坦省,位於伊朗西南部,這裡氣候溫和,河流縱橫,土壤肥沃,是伊朗主要的農業區和產油區,伊朗90% 的石油資源集中在這個省。1979年前,胡齊斯坦省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均佔全國總產量的90%,穀物和棉花產量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1/3和1/2。
但是,這樣一塊寶地,其主要居民卻是阿拉伯人。60年代,胡齊斯坦省350萬人口中,阿拉伯人佔80%,他們祖祖輩輩居於此,而波斯人(伊朗的主體民族)不到20%,多是1925年之後遷移來的。
歷史上,波斯人與阿拉伯人有積怨,因此伊朗對胡齊斯坦省的阿拉伯人懷有偏見和歧視。
波斯人雖然佔少數,但卻佔據了政府、軍隊和保安部門所有重要崗位,占人口多數的阿拉伯人被排斥在外,政府還剝奪阿拉伯人的土地,分給波斯人耕種,禁止學校教授阿拉伯語。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1955年,為爭取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胡齊斯坦省的阿拉伯人成立了“阿拉伯斯坦解放陣線”,與伊朗政府進行鬥爭。
這個組織得到了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支援和同情,阿拉伯國家認為,阿拉伯斯坦(即胡齊斯坦省)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必須從伊朗手中收回,敘利亞甚至因這個問題和伊朗斷交了,伊拉克更狠,直接聲稱胡齊斯坦省是伊拉克的領土。
霍梅尼搞革命時,為了爭取胡齊斯坦阿拉伯人支援,許諾革命勝利後給他們以自治權。等到革命成功後,阿拉伯人找霍梅尼兌現承諾,霍梅尼說:此一時,彼一時,承諾過期了。
被忽悠了的阿拉伯人,只得繼續與霍梅尼進行鬥爭。
阿拉伯人雖然在胡齊斯坦省佔多數,但在整個伊朗他們屬於少數民族,“阿拉伯斯坦解放陣線”(後改名“解放阿拉伯斯坦民主革命陣線”,英文簡稱DRFLA)的那點人馬力量太小,動搖不了霍梅尼的統治。
歷史告訴我們:造反不成的時候,必定出現恐怖活動。
02
1980年4月30日上午11點多,位於英國倫敦王子大道16號的伊朗大使館門前,出現了6名阿拉伯人,他們徑直向使館大門衝去,其中一人二話不說,開槍打碎了門衛室的玻璃,飛濺的玻璃碎片擊傷了英國警察洛克。
洛克回憶:我只覺得一襲紅幕放了下來,眼睛和臉生疼,我當時以為自己被槍打中了。他本來在使館外執勤,可能是太無聊了,就到使館裡面和門衛阿巴斯一起喝咖啡,沒想到碰到了這種事。
伊朗駐英國大使館人數很少,沒有專門的守衛力量, 6名阿拉伯人迅速佔領了整個大使館,控制了26名人質:17名使館人員,8名其他人員,1名英國警察(洛克)。
幸運的是,劫持發生時, 2名使館女工作人員從後窗逃走,1名男工作人員爬到隔壁辦公樓逃脫。
很快,恐怖分子打電話給英國廣播公司,向外界公佈了自己的身份和要求,他們聲稱自己來自伊朗胡齊斯坦省,是“解放阿拉伯斯坦民主革命陣線”的成員,佔領使館、劫持人質,是為了自己的“國家”。
他們要求霍梅尼政權給胡齊斯坦省更多的自治權,立即釋放被關押的91名阿拉伯斯坦自治運動成員,如果24小時不滿足他們的要求,就殺死人質並炸燬使館大樓。
6名恐怖分子中,為首的人綽號叫“薩利姆”, 27歲,其餘5名成員都是20歲出頭的年輕人,他們年輕氣盛,膽子很大,但經驗不足,在對人質進行搜身時,他們竟然沒有搜出洛克的配槍。
事後查明,恐怖分子一共攜帶了3支勃朗寧手槍、1支左輪手槍、2把衝鋒槍,以及5枚俄式手榴彈。
這起恐怖事件,很快震驚了整個英國。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主持召開緊急內閣會議,商量對策。英國外交部拍緊急電報給伊朗政府,轉告了恐怖分子的要求,並表示要儘快解決這一事件。
內閣會議很簡短,撒切爾夫人決定:政府決不答應恐怖分子的要求,儘量和他們進行談判,力爭和平解決,如果恐怖分子殺害人質,就出動第22特別空勤團(SAS)武力解救人質。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球恐怖襲擊活動非常猖獗,如果屈從恐怖分子,無疑會助長他們的氣焰,鼓勵他們繼續犯罪,因此,很多國家都形成了一種共識或者說默契,那就是對恐怖分子不妥協。
會後,英國成立了由首相、內政部長和軍警高階指揮官組成的“眼鏡蛇指揮室”,全權指揮協調處理此事。
內政部長懷特勞下令:只要恐怖分子殺害2名以上人質,就對使館發動攻擊,SAS應做好隨時戰鬥的準備。
03
伊朗駐英國大使館,是一座5層大樓。劫持事件發生後,警方包圍了大樓並封鎖了附近街道,狙擊手嚴密監視著大樓的情況,談判專家也在用電話與恐怖分子周旋,拖延時間。
此外,很多新聞記者趕來,在警戒線外面架起攝像機,做現場直播。
在談判專家的努力下,第二天,恐怖分子做出了一些讓步,他們先後釋放了1名懷孕的伊朗婦女和1名生病的英國廣播公司記者。薩利姆警告談判專家,如果英國不能說服伊朗政府答應要求,就拿剩下的人質開刀。
事情雖發生在英國,但恐怖分子是對著伊朗政府去的,被劫持的人質中,絕大部分是伊人,只有4名英國人(警官洛克,廚師莫里斯,還有2名英國廣播公司記者)。
伊朗政府的態度,你絕對猜不到——從伊朗傳過來的回話稱,這6名恐怖分子是為美國中央情報局賣命的特務,被抓的人質若能為革命信念獻身,那將是他們莫大的榮耀。
既然伊朗政府指望不上,英國只能獨自扛下此事。
解救人質的關鍵,是瞭解使館內情況。為此,英國警方在使館隔壁的牆上用鑽頭打孔,放置了竊聽器和微型攝像頭,為了掩護打孔鑿洞的噪聲,他們特意讓燃氣公司在使館附近地面打洞,假裝進行工程維修,還通知機場,讓起降飛機在使館上空飛過。
與此同時,作為營救主力的第22特別空勤團,也在反覆推演、演練營救行動。
第22特別空勤團的歷史可追溯到二戰時期,1941年,英國為破壞軸心國在北非的通訊和交通線路,成立了這支特種部隊,他們在德國和義大利軍隊的後方,進行遊擊戰,曾在一年半的時間裡,炸燬德軍250架飛機和幾十個彈藥庫。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11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恐怖組織“黑九月”綁架並殺害,震驚全球。各國開始重視國際恐怖活動,著手組建反恐部隊,英國也不例外,第22特別空勤團開始接受反恐訓練,並逐漸成為反恐作戰的一把利劍。
第22特別空勤團處於24小時不間斷待命狀態,他們乘坐的直升機和運輸機,幾分鐘就可以起飛,3小時內能趕赴英倫三島任何地方。
除了特種部隊常規的近戰、射擊、攀援、房屋侵入、爆破等技能外,第22特別空勤團還進行了“死亡屋”反劫持訓練:多個假人突然出現在背後時,做到3秒內找到其中持有武器的假人(假人是移動的),並將其擊中。
在裝備上,第22特別空勤團使用的主要武器是MP5衝鋒槍和勃朗寧手槍,衝鋒槍上安裝了戰術燈,用於在煙霧和黑暗中尋找目標,士兵們頭戴防毒面具,身穿特製作戰服(具有一定的阻燃作用),還開創性地裝備了閃光彈。
這些戰術和裝備,在現在看來沒什麼,但往後退四十幾年,還是很罕見的,可見當時英國的反恐理念是比較先進的。
04
劫持事件發生時,有一個大使館管理員正在休假,此人對使館內的建築構造和設施瞭如指掌,根據他提供的資訊,第22特別空勤團迅速搭建了一個專供訓練的模擬使館,要求訓練人員對構造和位置爛熟於心。
此外,被釋放的英國記者人質,提供了恐怖分子的人數、武器以及被關押的人質情況。據瞭解,大部分人質都被關押在二層和三層的房間裡。
根據這些情報,第22特別空勤團制定了代號為“獵人行動”的營救計劃。
計劃是這樣的:24名隊員分兵兩路,紅隊(12名隊員,分成3個小組)負責進攻三到五樓,其中1個小組從樓頂天窗進攻五樓,另外2個小組透過索降,分別進攻三樓和四樓,藍隊(也是12名隊員,分成3個小組)負責清理地下室和一二樓,1個小組負責一層。
談判專家和恐怖分子周旋以及為他們送飯期間,恐怖分子提了很多條件,比如找3個阿拉伯使館的大使出面調停,安排大巴、飛機送他們和人質離開英國等等,但都沒有獲得肯定的答覆。為表誠意,恐怖分子又釋放了3名人質。
5月5日,恐怖分子的要求仍然沒有獲得滿足,他們本以為1天就能解決問題,成為英雄,沒想到一耗就耗了6天,他們精神瀕臨崩潰,情緒越來越煩躁,決定處決1名人質。
被選中的人質,是大使館新聞參贊拉瓦薩尼,他淡定做了祈禱,聲稱自己不怕死,死了就會成為伊朗革命運動的勇士。晚上6點50分,拉瓦薩尼寫完遺書,吻別夥伴後,恐怖分子就送他上路了,還把屍體扔下了大樓,幾分鐘後,警察把屍體運走了。
殺2名人質就發動進攻,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對使館內的情況完全不瞭解,為救人質,只能緊急強攻。
現在,這個前提消失了,第22特別空勤團已經掌握了情況,並做好了戰鬥準備,只要恐怖分子殺害人質,就可以行動。
現場最高指揮官、內務部長懷特勞請示撒切爾夫人後,下令啟動“獵人行動”, 第22特別空勤團,從警方手裡接管了現場指揮權。
晚上7點26分,攻擊開始,行動小組引爆了大樓頂部的炸彈,吸引恐怖分子的注意,掩護各小組行動。
緊接著,紅隊2個小組索降到三四樓陽臺,砸開窗戶,投擲閃光彈,衝進了大樓。另1個小組從天窗進入了5樓。藍隊2個小組爆破了一二樓的窗戶(鋼製窗戶,防彈玻璃),也衝進了大樓,另1個小組砸開地下室的窗戶,進入了使館內部。
雖然有1名隊員在索降時被繩索纏住了,差點出事,但有驚無險,24名隊員都攻入了使館大樓。
05
接下來的掃蕩過程很順利。
二樓,薩利姆準備拿槍反抗時,警察洛克與他扭打在了一起,這時行動小組大叫讓他閃開,洛克就勢閃到一邊,幾聲槍響,薩利姆被擊斃了。
三樓,大使辦公室裡,1名恐怖分子被擊斃,原本關押在大使辦公室的人質,被轉移到了裡間的電報室。行動小組炸開電報室的門,衝進去擊斃了1名恐怖分子。此前,這名慌亂的恐怖分子打死了1名人質,打傷了2名人質。
剩下的3名恐怖分子失去了鬥志,混在人質中,打算趁亂逃出去,但其中2人很快被指認出來,行動小組毫不猶豫打死了他們,其中一人身中27彈。
之後,行動小組將所有人帶到使館後院的草坪上,根據掌握的資料照片,一一進行核對檢查,最後的1名恐怖分子內賈德因此被活捉了。
如果不是身上沒有武器,長得又特別稚嫩,現場還有電視直播以及伊朗外交官求情,估計聶賈德也得被突突。後來他被判處終身監禁,2008年獲得假釋。
據說行動前,撒切爾夫人曾發來絕密指示:務必保證人質安全,希望整個事情在大使館內解決。
什麼叫在大使館內解決?有人解讀說,這其實就是絕殺令,撒切爾夫人不希望看到有任何恐怖分子活著走出大使館。
整個行動持續了20分鐘,5名恐怖分子被擊斃,1人被活捉,26名人質中,5人先前被釋放,1人被處決,1人被打死,2人被打傷,其餘17人安然無恙。
參與行動的24名第22特別空勤團士兵,僅有1人輕傷,“獵人行動”因此成為了世界反恐戰爭的經典範例。
2017年,英國和紐西蘭根據這一真實事件,改編拍攝了電影《六天》。
然而,這部電影拍得特別爛,標籤上打的是劇情/動作/驚悚/歷史,但我沒看懂零亂的劇情,沒看見任何動作,更沒感受到驚悚,只有幾抹粗線條的歷史,支撐著這淡而無味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