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明白一個重要道理,值得分享一下。
很多人都聽說過延遲滿足這個道理,就是人願意為了遠期更有價值的目標,而放棄眼前的滿足。通俗地舉一個例子,打工人辛苦一天,下班回來之後,如果選擇繼續學習一門手藝,而不是躺下來休息或者看電視打遊戲,這就是典型的延遲滿足。
很多人工作以後就會感慨,為什麼當年上學的時候,自己沒有認真讀書,而是光想著玩兒去了。還有人年紀大一點之後開始感慨,為什麼年輕精力旺盛的時候,沒有多學一門手藝、多考一門證書,好在年紀稍大的時候掙到更多錢。
這個問題的原因,顯然就是典型的“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也就是說,大家都知道應該在很多重要方面延遲滿足,但卻控制不住自己,面臨當下選擇的時候,往往屈服於眼前及時行樂的滿足。
比如,很多人會雄心勃勃地制定週末的學習計劃,但是一到週日就開始睡懶覺,起來的時候已經接近午飯。然後吃完飯就想著要出門買點生活用品,在街上一逛就是兩個小時。
回到家覺得很累,躺下來刷一會兒手機,不知不覺已經接近晚飯時間。然後忙好晚飯用餐,到了晚上喜歡的電視節目又開始了。看完電視已經到了該睡覺的時候,結果一天下來覺得一事無成。下定決心下週必改,結果下週只是換個形式複製了這一週的“一事無成”。
這種現象應該非常普遍。很多人知道應該延遲滿足卻行動上做不到。其實,對於這個問題,第一個解決方案並不是像打了雞血一樣,鼓勵大家提高自控力、與惰性鬥爭、奪回生活的主動權等等勵志題材電影電視的劇情。
而是大家自己認真考慮一下,這輩子就這麼躺平了,究竟有多大損失。如果真的可以接受的話,確實沒必要活得那麼辛苦。畢竟社會的常態,是極少數偉人引領著絕大多數普通人在發展。我們大機率只能是普通人之一。
但是,對於真正不甘願碌碌無為的人來說,延遲滿足這項能力是可以獲得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用你特別喜歡做的休閒活動,對自己進行飽和攻擊。
比如,特別喜歡看電視綜藝的,那就拿出一個週末,甚至一個長假(休息七天的那種),全時段連續觀看。比如,特別喜歡打牌的,那就拿一個週末,甚至一個長假,每天持續打、連續打。
透過飽和攻擊的方式,讓自己對一件事情感到平常、沒意思、甚至反感。這種方式,在一段時間內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可能慢慢會重新回到對那件事情的熱愛甚至痴迷上。
這時,就要透過另一個小迴圈,給自己打造一個大型“奮鬥閉環”。這個小迴圈就是小規模的正反饋迴圈。也就是,透過設定一個小目標,促使自己去完成,然後在目標達成的時候,對自己進行飽和攻擊式的獎勵。
這個奮鬥閉環,本質上就是先透過飽和攻擊,抑制自己對某些休閒活動的興趣與追求,將自己的時間解放出來;再透過努力實現目標,建立正反饋,用飽和攻擊式的獎勵強化這種正反饋,使自己將注意力都轉移到具有長遠價值的目標上。
而所謂的“小規模正反饋迴圈”,其實本質上就是透過“小規模延遲滿足”活動的反覆練習,幫助自己獲得更大規模的延遲滿足的自控力。
這個道理其實大家都明白。但是很多人不明白的是,這裡的核心技術在“飽和攻擊”上。所謂的飽和攻擊,通俗地講就是一種死磕到底的精神。
有一句不太好的段子是這麼說的:你的朋友到目前還沒有出賣你,就是因為別人的出價還不夠高。這句話確實是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個臨界點,都會發生質的變化。
我們很多人為什麼對“努力奮鬥”這四個字無感?很顯然,就是因為奮鬥結果產生的正向激勵不夠大!這就是為什麼說要對自己進行飽和攻擊式的獎勵的根本原因!
用極端的激勵措施,喚醒自己對正反饋迴圈有感!一個對正反饋迴圈有感的人,是能夠犧牲眼前舒適,而為將來的某個獎勵艱苦奮鬥的。為什麼?原因無他,就是因為自己體驗過!
同理,那些讓自己著迷的休閒活動,透過飽和攻擊式的堆積,讓自己對其無感、甚至生厭,進而從這些著迷的休閒活動中,搶回自己的時間支配權。這也是飽和攻擊的核心意義。
這個道理還可以擴充套件到另一個重要領域:有的人覺得自己並不是一個小氣的人,為什麼給別人送禮、給別人提供幫助的時候,總是有所保留、甚至畏畏縮縮?
原因很簡單,因為自己小時候在需求滿足方面,被外界壓迫過。可能只是想買一個玩具,可能是想去遊樂園,可能是想吃一個冰淇淋,都被家長拒絕而無法獲得滿足,進而在幼小的內心長期留下了“未被滿足”的心理陰影。
這種心理陰影會伴隨人的成長,而持續影響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這樣的人會持續地缺乏安全感,因為幼年的“未滿足感”持續影響著這樣的人,並且讓其在哪怕物質很豐富的狀態下,仍然覺得自己擁有的還不夠。
這樣的人不就小氣了嘛!我自己都捨不得吃一頓好的,怎麼可能捨得請別人去高檔餐廳吃飯!我自己都捨不得買一件好衣服,怎麼捨得買個貴重奢侈品送別人!
小氣就是這麼來的。很顯然,小氣的人難有朋友,更難成就事業。那麼怎樣才能改掉這個缺點呢?透過自己最想要的一樣負擔得起的東西,在質和量兩方面,對自己進行飽和攻擊。讓自己充分體驗獲得感、滿足感、安全感。
當然,這種“童年陰影”是很難完全根除的。但是,我們總得面對,有問題總得治療。一次不夠再來一次,兩次不行再來三次。當然,這樣做的經濟代價很大,而且要注意我們前面說的那句話:死磕到底的精神。也就是一次滿足夠,從質(買到一個產品的頂配)和量(多買幾件)兩方面飽和攻擊。
當一個人真正用過好東西、體驗過好經歷的時候,慢慢就會變得自信,自信會帶來安全感,安全感會產生大氣、大方的心態,從而慢慢獲得越來越大的格局。
這裡一定要記住質和量的飽和攻擊,買就要買到頂配,自己用過最好的,才捨得送給別人次好的。自己體驗過最好的,才會有足夠的刺激與動力,讓自己延遲滿足,衝向更加困難但卻獎勵更大的目標!
其實,與很多人的固有印象相反,有錢有勢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已經越來越吃苦耐勞、艱苦奮鬥了,而不是曾經廣為流傳的那種紈絝子弟的模樣了。
這裡面是有科學道理的:這些條件好的家庭,往往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能提供好的物質條件,讓他們的各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進而產生足夠的安全感與自信心。這樣的孩子是更加容易做到延遲滿足的。
對於現在的成年人,如果自己的童年也有上面描述的類似陰影,那就趕緊對自己進行治癒性的飽和攻擊,重建安全感和自信心,踏上努力奮鬥的複利積累之路。或者,就乾脆選擇躺平吧。
(全文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