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紅軍撤退,廣元無戰事,這時,一段美好的姻緣降臨到了團長張靈甫的頭上。
對方叫吳海蘭,是一個聰明水靈的川妹子,兩人互生情愫,可此時在張靈甫的老家陝北農村,還有一個叫邢瓊英的女人帶著兒子在等他。
對於和邢瓊英的這段包辦婚姻,張靈甫做到了“不管不顧”,所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早已拋之腦後。
當年結婚時他做了一次出逃的新郎,這次為了和吳海蘭在一起,他又幹脆來了個“停妻別娶”。
可即便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韙娶了吳海蘭,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幸福,後來甚至闖下彌天大禍,鬧得人盡皆知。
川妹子吳海蘭是一個性情賢淑的女子,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眾人都誇張靈甫娶了一位好太太。
這段婚姻中唯一的不足就是他們聚少離多。
張靈甫作為軍官,東奔西走,宴爾新婚,卻也不得不聽從上頭命令,把妻子安置在西安,其實縱觀張靈甫這幾段婚姻,相處模式皆是如此。
在婚姻中,聚少離多始終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如果雙方缺乏理解和信任,必定會生出許多是非。
此時的張靈甫到底還是個沒有經驗的年輕人,以為結了婚就萬事大吉,結婚一年他到處奔波,回家探望妻子的日子屈指可數。
然而,就在這屈指可數的日子裡,卻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殺妻案”,兇手是張靈甫,受害者是吳海蘭,此時他們結婚才一年。
“團長槍斃了老婆!”這件事發生之後,很快便傳到了西安,然後又傳遍了全國,一時間張靈甫從軍官變為兇狠的“殺妻”者。
這個令舉國上下都匪夷所思的殺妻案,據說是由一句玩笑話引起的,可張靈甫卻信以為真,隨後獨自揹負了這個玩笑的代價。
事情要從案發的前幾天說起,那時有一位老鄉從西安探親,回營後張靈甫向他打聽妻子吳海蘭的情況。
那位團長看著這個一臉焦急的愣頭小子,忍不住想要開個玩笑逗逗他。
他說:“啊呀,老兄啊,說出來你可不要生氣呀。你的太太嘛,一次我看見她打扮得花枝招展,身邊還有一個年輕人,西裝革履,兩個人可親熱呢!”
人們從來不會覺得玩笑的殺傷力有多大,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張靈甫本身就是個性格內向的人,他絲毫沒有懷疑這些話的真實性。
想到妻子竟如此不貞,簡直是奇恥大辱,衝動之下他請假回到西安,結果可想而知!
不過,這也只是傳言,因為據張靈甫的最後一任妻子王玉齡說:“以前傳言他輕信別人笑話,懷疑太太不貞而殺死她,那是不確切的”。
世人對於張靈甫殺妻之因,說法不一,甚至還有傳言說是吳海蘭偷偷拿走了張靈甫重要的軍事檔案,張靈甫這才起了殺心。
從前的傳言無憑無據,王玉齡的話或許也有維護丈夫之嫌,張靈甫“殺妻之因”成為了一個謎語。
何況當事人皆已命喪黃泉,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現在的人誰也講不清楚。
只知那時張學良的夫人于鳳至聽說之後,怒斥張靈甫刻薄寡義,手段殘忍,令人髮指。
當時,吳海蘭的哥哥為妹妹鳴不平,到處告狀,于鳳至在西安婦女協會任職,狀子輾轉到了她的手中。
于鳳至是個仗義的人,女性無辜被夫殺,這樣的事她不能置若罔聞,於是她請求丈夫張學良處理,可張學良不以為然。
幾經輾轉,于鳳至只好告訴宋美齡,要求維護婦女的合法權益,後來,老蔣直接將張靈甫關入“模範監獄”,判處了10年徒刑。
剝奪自由身整整10年,這足以毀掉一個年輕人,可不得不說,命運實在是眷顧張靈甫,亂世居然給了他重生的機會。
1937年盧溝橋事變,國難當頭,急需抗日軍隊,被關押著的一批牢犯被釋放,其中就包括張靈甫。
這次陷入殺妻風波,張靈甫也深刻反省了自己,他改掉從前“張宗靈”的名字,戴罪立功,殺妻者張宗靈搖身一變成為了抗日名將張靈甫。
僥倖被釋放不僅給了他重新做人的機會,還給了他一個新的老婆,是一個叫高豔玉的大家閨秀,出身於名門望族,祖父是清朝狀元。
像張靈甫這樣的相貌,總是會有許多人為他說親,這次他的中學老師作為媒人,撮合了這一對。
據說,在當時還有一個年輕人,和張靈甫還是一個團的,同時向高豔玉提親,可高豔玉的家人看到照片後,就決定是張靈甫了。
可見,張靈甫雖曾因殺妻而鋃鐺入獄,但人品、相貌、才學依然能得到長輩的賞識。
有了之前婚姻失敗的慘痛教訓,張靈甫這次下定決心要好好對待妻子,努力做一個合格的丈夫。
雖然此時他還是輾轉各地,但他已經盡力,一有機會就請假回家看看妻子。
身在亂世,這段婚姻倒也還算是安穩,張靈甫也早已沒有了曾經的年少衝動,他們生下了兩男一女,小日子過得還算幸福。
也許張靈甫註定不會有順順利利的姻緣吧,他努力的改過自新,用心經營,不曾想高豔玉這裡卻出現了差錯,還害死了自己的兩個孩子。
之前說,這位高小姐是個大家閨秀,嫁給張靈甫之後保留著一些舊式家族的生活習慣,但張靈甫也是能接受的。
但有一個行為,就不僅牽涉到能不能接受的問題了,因為高豔玉晚上喜歡躺在床上點著油燈看書。
床頭放油燈,這聽起來就很不安全,張靈甫勸阻多次,她依然沒有改掉這個習慣,果然最後還是出了事。
晚上油燈點著了蚊帳,引起了大火,此時孩子在一旁睡覺,世人都說母愛可以超越生死,可見高豔玉是個自私的母親。
因為她在驚慌失措之下,竟然拋下了年幼的兒女,一個人跑了出來。
最後等鄰居趕來衝進屋子去救孩子時,已經晚了,兒子葬身火海,只有女兒被救了出來。
張靈甫對此十分不滿,但說到底,他也有責任,他常年在外,妻子一個人看護孩子,難免會有什麼閃失,所以就這樣過去了。
可是當類似的事情接二連三的發生時,張靈甫覺得實在沒有辦法繼續和她生活在一起了。
這件事情才發生不久,他們有了第二個兒子,這個兒子出生沒幾天便得了盲腸炎,此時高豔玉一系列荒唐的操作更是徹底惹怒了丈夫。
按理說及時將孩子送往醫院不會有什麼大事,可是高豔玉迂腐至極,只知燒香拜佛,不給孩子治療。
等張靈甫趕回家送孩子去醫院時,又晚了一步,孩子最後死在了手術臺上。
可笑的是,高豔玉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責怪張靈甫給孩子開刀才害死了孩子。
在此之前,張靈甫一直以為她是個知書達禮的大家閨秀,竟沒想到她愚蠢頑固至此,這樣的妻子令張靈甫失望透頂。
這段婚姻中他們失去了兩個孩子,夫妻之間有了隔閡,妻子又如此頑固不靈,一氣之下,張靈甫一紙休書送走了高豔玉。
兩個孩子夭折,世人都以為是高豔玉的錯,但其實高豔玉對張靈甫充滿了怨恨。
照顧孩子是父母雙方共同的責任,顯然,整日奔波忙碌的張靈甫沒有盡到父親的職責,更不是一個體貼的好丈夫。
也許這就是嫁給軍人的代價吧,所以直到張靈甫死,她也不曾原諒他。
1947年,張靈甫戰死在孟良崮,高豔玉前往南京弔唁,她沒有多麼悲傷,倒是一直在王玉齡的耳邊說張靈甫曾經對她有多麼不好。
作為張靈甫的第三任何第四任妻子,高豔玉與王玉齡其實並沒有太多的交際,說這些話無非是想從另一個女人這裡尋找一些共鳴。
不過,王玉齡的反應讓高豔玉失望了,張靈甫與王玉齡可是真愛,在丈夫靈前說他的壞話,王玉齡自然不能容忍,高豔玉被懟得啞口無言。
王玉齡說:“我接待你,是因為我先生的緣故。你說他不好,這話我很不愛聽,你最好不要再講了。”
嫁給軍人,高豔玉怨恨一生,可王玉齡卻無怨無悔,愛與不愛,一目瞭然。
張靈甫死後的60年裡,曾經有記者問王玉齡:如果早知道婚姻如此短暫,還會嫁給他嗎?
王玉齡說:“如果早知道,我就要早一點嫁給他,這樣可以多一點相處的時光。”
張靈甫娶了王玉齡之後,總是到處對人炫耀他討了個好老婆,王玉齡這麼多年的維護與守候,倒也不枉夫妻一場。
世人印象中王玉齡是個很美的女子,在說起自己的丈夫時她從不掩飾自己的崇拜與愛慕,別人質問是她也總是毫不客氣的回懟。
她本是個被家族呵護著長大的千金小姐,可嫁給張靈甫後,耳濡目染,倒帶了軍人的一些俠氣。
俗話說:緣分天註定,但其實和王玉齡這段姻緣有七分都是張靈甫努力“打拼”的。
張靈甫久經沙場,在戰場上對付敵人很有一套,可是在情場上卻是接二連三地失意,當年和高豔玉離婚後,更是連個家都沒有了。
1945年抗戰勝利後,張靈甫在長沙駐紮,慢慢穩定之後,他對家的渴望愈演愈烈。
此時正好聽到部下張處長說:長沙福湘女校有個叫王玉齡,是她們的“校花”,出身書香世家。
此時張靈甫的確是想要找個老婆了,聽人一說,便動了心思,於是精心安排了一場“相親”。
王玉齡的美貌與舉止談吐,讓張靈甫這個42歲的“老將”一見鍾情。
緊接著張靈甫宛如上戰場一般,對王家展開了猛烈的攻勢,頻繁在王家人面前獻殷勤,送禮物,刷好感。
張靈甫提親的做法實在可笑,而且在當時高調得很,他藉助自己在當地的人脈,還調動各路“兵馬”,從四面八方進攻。
當時,為張靈甫做媒的人幾乎踏破了王家大門,這在之前的幾段婚姻中,張靈甫可從未這麼做過。
不過,“中年人”追“少女”,可沒那麼容易。
張靈甫42歲,而王玉齡芳齡17,25歲的年齡差,這聽起來就十分荒唐。
別說是幾十年前了,就是放到現在,女方家庭必然是不願意的,更何況,張靈甫還是個離過婚的“跛子”。
據王玉齡說,抗日戰爭時,有兩粒子彈留在了張靈甫的膝蓋裡,傷愈後他這條腿就完全直了,不能彎曲,所以走起路來就一跛一跛的。
其實張靈甫儀表堂堂,不太明顯的跛腳倒也無礙,但王玉齡的母親很在意這一點。
王玉齡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她是母親畢生的希望,母親的觀念和父親總是不太一樣的,張靈甫位高權重什麼的,王母並不在意。
但當她看到張靈甫走起路是個跛腳的時候,想到的卻是萬一他在戰場上有個什麼閃失,那最後遭罪的豈不就是她的女兒了嗎?
不曾想王母一語成讖,她的女兒果然守了60年寡。
但當時,王母究竟是拗不過女兒,婚姻大事,最後作主的還得是王玉齡本人,何況王玉齡的二伯也很欣賞張靈甫。
王玉齡雖然只有17歲,卻是個很有主見的女孩子,眼光獨到。
張靈甫的過去她都瞭然,但他其實握得了筆桿子,殺得了敵人,這讓王玉齡覺得他身上有一種獨特的魅力。
於是就在1945年,兩人在上海金門飯店舉行婚禮,婚後的張靈甫像寵女兒一樣寵著王玉齡。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在婚姻中也同樣適用。
此時張靈甫已深諳婚姻之道,同時他也是真心愛著王玉齡,但凡他進城,哪怕只有五分鐘的空閒,也要到家裡看看王玉齡。
他們一起在南京遊金陵名勝,一起作詩聯對,張靈甫寫前兩句:欲遣閒愁且登樓, 檻外山青水自流。王玉齡對後兩句:莫愁不知何處去, 空留斯樓憶千秋。
王玉齡雖然年輕,但他們的相處模式竟有種老夫老妻的感覺,在家種花養草,一起學詩作曲。
更難得的是,王玉齡充分理解、信任丈夫,更是無條件支援丈夫,這是張靈甫在從前的婚姻中不曾感受過的。
張靈甫一生四次結婚,王玉齡卻從不認為他花心,面對前妻高豔玉的控告,王玉齡也依然相信丈夫的為人。
婚後的兩人夫唱婦隨,張靈甫逢人就說:“我討了一個好老婆,我討飯她會幫我拿飯碗。”
可美好的婚姻竟如同他們共同培育的曇花一般,只一現,便逝去。
1947年,孟良崮之戰,王玉齡剛剛誕下一個大胖小子,在家坐月子的她像往常一樣盼望著丈夫歸來,但這次張靈甫未能凱旋。
臨危之際,張靈甫提筆寫下絕命書:“玉齡吾妻,今永訣矣!靈甫絕筆,五月十六日孟良崮。”
當時年僅19歲的王玉齡誓不改嫁,她獨自撫育兒子張道宇長大,兒子長得很像父親,可惜張靈甫未能看到。
張靈甫生前從不吝惜自己對王玉齡的愛,但王玉齡始終平平淡淡,甚至未曾對他說過“愛”,斯人逝去方知悔。
此後60年,王玉齡終未再嫁,張靈甫的墓碑上王玉齡為他刻下:當年有幸識夫君,沒世難忘恩愛情。四七硝煙傷永訣,悽悽往事怯重溫。
在王玉齡的心中,當年遇見張靈甫,是這輩子最幸運的事,不求終老,但求曾經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