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同時有兩位母親,她們的共同點都是遭人拋棄、歷盡了苦難獨自撫養孩子,甲母含辛茹苦地照顧孩子,把他們照顧得無微不至。
乙母也照顧他們,但是卻讓他們分擔家務,一起挑起生活的擔子,在這種情況下,誰家的孩子長大後更能擔起社會的責任,成為家庭的脊樑呢?
答案是第二種,而且第二種母親養育出的孩子有可能還是個億萬富翁。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當女孩子成為母親以後,他就有了足以對抗世界的力量,映照出偉大的光輝。
尤其是一個本身性格堅毅,永不言棄的母親。
01 育子成龍
沙拉·伊馬斯是一箇中猶混血人,她的父親是猶太人,母親是中國上海人,在她很小的時候她的父親就去世了,而母親一個人實在養不起這個女兒了,無奈選擇拋棄了她。
後來沙拉·伊馬斯雖然結了婚,但因為生活的拮据,連婚姻也破裂了。
從小生活在中國、無依無靠的她只能靠著自己微薄的力量辛苦養育著三個孩子,雖然辛苦,但最終孩子們都功成名就:
大兒子是以色列一家大型企業中國香港分公司的總經理。
二兒子在當兵退役之後從事鑽石生意,成了億萬富翁。
老三是個女兒,即將學業有成。
沙拉·伊馬斯晚年在中國幫助有需要的學生、作家出書,做猶太文的翻譯,還受邀在全國各地進行教育的演講,她的事蹟也一直被當作典範。
可是,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甚至連寒門都稱不上的母親,把孩子養育至此並不是偶然,而是思想及時地轉變。
在兒子們小的時候,沙拉·伊馬斯本來不捨得他們做任何家務,凡事都親力親為。
但一次,和鄰居一席偶然的對話才算是真正改變了沙拉·伊馬斯和三個孩子的命運。
02 生活困苦,亦砥礪前行
因為小時候條件不允許,沙拉·伊馬斯上到初中就輟學了,她深知,想要以這樣的文化水平養活三個孩子,只能踏踏實實地靠體力生活。
不僅是一家生活的開銷,她還堅持送孩子們上學,她在上海到處打工,常常深夜才回家,雖然每天需要大量的體力去支撐。
而且她只能憑藉蹩腳的漢語和人溝通,但是作為一個母親,沙拉·伊馬斯從沒想過像自己的母親拋棄自己一樣拋棄自己的孩子。
她很早就發誓要給孩子們一個健康的身心和完整的家庭,最重要的,是光明的未來。
這樣艱難的生活維持了幾年,沙拉·伊馬斯也在慢慢地想要不要換個地方討生活?
有的時候看著中國人對土地深沉地熱愛,也讓她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鄉以色列,但可惜那個時候中國和以色列並沒有建交,她和孩子也不方便回去。
然而,就在1992年1月的一天,沙拉·伊馬斯突然聽到了一個讓她心潮澎湃,也是她期待已久的訊息:中國和以色列建交了。
沙拉趕緊辦理了回國的手續,滿懷希望地帶著孩子回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故土,她感覺在這裡,自己距離父親更近了。
和父親在一起,也多了一些家的感覺,可是,現實生活並不是看不見的感性思想,回到以色列以後更加舉步維艱的生活,讓她屢次站在崩潰的邊緣。
因為當時的以色列別說是生活水平,光是戰爭就給沙拉·伊馬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別提了,我和孩子們回去那天前腳剛下車,就聽見轟的一個爆炸聲,那個時候還在打仗,敵方的炸彈就投在我們一家的身後,我剛轉過身,就看到後面一個好好的人被炸飛了,他前一秒還在走路呢---”沙拉·伊馬斯回憶道。
雖然她也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她也害怕,但是在孩子面前,她不能表現出一絲驚慌,不能讓孩子們覺得頂天立地的母親都要倒下了。
於是她帶著孩子們住進了以色列邊陲的一個小鎮裡,又開始重複著日復一日地打工生活。
最開始回來的日子裡,孩子們都無法適應這裡的環境,因為條件相對沒有上海的條件好,再就是每天轟鳴著的爆炸聲,讓孩子們每天生活在恐懼之中。
於是沙拉·伊馬斯告訴他們:“孩子,戰爭確實是比較可怕的事情,但是這個世界上其實還有很多比戰爭還要可怕的事情,比如你自身克服不了的恐懼,和沒有理想的生活,如果你們能做到連戰爭都不怕的話,那還有什麼能打倒你們呢,你們說對嗎?”
也許是她的一番話真正給予了孩子們勇氣,在那以後的日子裡,孩子們有了很大幅度地改變,不僅敢在白天的時候出去玩,晚上也更快地入睡了。
為了更好地撫養孩子們,沙拉·伊馬斯每天要做很多的家務,像以前中國的家長一樣,她不捨得讓孩子們幹一點兒活兒。
她有時候也在想這樣一直打工不是辦法,既兼顧不了家裡也不掙太多錢,最好有個自己的營生才能更加獨立。
就在她冥思苦想的時候,她腦子裡突然閃現出自己小時候特別喜歡的一種食物,春捲,這是上海有但以色列沒有的,於是她決定自己做春捲賣。
可是畢竟吃過沒做過,第一次做春捲的時候沙拉·伊馬斯特意準備了整整四斤麵粉,她覺得四斤怎麼著也夠出攤了。
可用光了四斤麵粉以後,她才做出了一張春捲皮,但是她已經很知足了,在春捲皮出鍋的那一刻,她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就這樣,她每天都做好了春捲以後出攤,讓孩子們放學以後來她的攤子找她,把春捲當作晚飯。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靠著沙拉·伊馬斯的春捲攤,這一家人的生活也慢慢地稍微有了好轉。
03 “管理式”育子,再創輝煌
沙拉·伊馬斯的一個鄰居來她家做客,看到她正在洗碗,孩子們圍在一起玩耍,還站在門口的鄰居歪著腦袋錶示非常不理解。
對沙拉的孩子們說:“你們在幹什麼呢?在玩嗎?你們的媽媽在幹活兒,你們應該為她分擔家務啊,怎麼可以坐視不理?”
聽到這兩句話的沙拉·伊馬斯一家人頓時全愣住了,他們瞪大眼睛看著這位鄰居,好像在聽一輩子都沒聽到過的話一樣。
沙拉·伊馬斯過一會回過神兒來,趕緊把鄰居請了進來,她對鄰居說:“孩子們跟著我本來就吃了不少苦,我現在只希望他們能平安健康地長大,好好學習,幹活這種事情,不需要他們。”
“那怎麼行?”鄰居又一句話懟了回來。
“小孩子從小一定要鍛鍊他們,讓他們分擔家務,參與勞動,這樣才能養成獨立的品格,你不能只讓他們乖乖地待著,什麼都等現成的,沙拉,你這樣會把孩子給養壞的,知不知道?”
沙拉·伊馬斯眼眶瞬間溼潤了,她心裡覺得非常委屈,因為鄰居不知道她一路帶著孩子從中國回到故土,前後吃了多少的苦。
她自認為已經是個盡職盡責的母親,卻沒想到鄰居還會批評自己不盡職,這讓她心裡感到前所未有的委屈。
鄰居走後的幾天裡,沙拉久久不能平復,雖然她一肚子委屈,但是冷靜下來以後她意識到鄰居也是為她好,畢竟猶太人教育子女的準則從來都是讓孩子獨立強大為主。
她慢慢地讓孩子參與家庭的勞務,孩子們也很勤奮懂事,幫媽媽幹了很多活兒,沙拉還特意制定了“家庭值日表”,實行輪流打掃衛生的制度。
每個人獨立承擔自己職權範圍內的所有工作,任何人不得幫忙。
她還開始培養孩子們的賺錢意識,甚至讓孩子們獨立賣春捲,她和孩子們“做買賣”。
她作為供貨商將春捲以每個0.3謝爾克的價格批發給孩子們,讓他們自己決定春捲的定價,掙得的利潤也歸他們自己,讓他們像老闆一樣給自己打工賺錢。
後來沙拉發現,孩子們都頗具商業天賦,比如她的大兒子把春捲拿到學校去,用春捲作為免費的零食贈送給聽演講的同學,以此來賺取門票,而這場關於中國美食的演講,就是他舉辦的。
她的二兒子學著媽媽一樣擺地攤,但是他和媽媽不同的是,他同時還賣很像清涼油這種中國特有的東西,而沒過多久,他的攤位就成了風靡一時的受歡迎攤位。
在媽媽的教導下,兩個兒子小小年紀就都賺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這一切讓沙拉終於等到了苦盡甘來的這一天,後來,她還在以色列家鄉開了一家中國餐廳。
雖然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可是太過順利的話,也是不正常的。
嚐到賺錢甜頭的小兒子慢慢地表現出越來越強大的商業“野心”,他越來越不想上學,每天不是逃課就是遲到,這讓沙拉很擔心。
小兒子跟沙拉溝通,說自己可以獨立,現在不想上學,沙拉經過深思熟慮,決定不和兒子進行正面衝突,而是做了一個讓人不可思議的決定:把二兒子送到麵包房去當學徒。
滿心歡喜的兒子覺得自己熬出了頭,終於不用每天坐在冰冷的板凳上,於是興高采烈地去麵包房上班了。
但是沒想到僅僅幾個月的時間,他就受不了每天枯燥又疲憊地工作了,這個時候,他也突然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意識到了學習的價值。
後來,二兒子去當了兵,孩子這個驚人的轉變,沙拉本人雖然滿意,但也覺得不可思議,就連當時勸說她的那個鄰居都驚歎於沙拉現在的教育方式。
沙拉經過反覆思考,覺得孩子是應該得到歷練,品嚐到人間百味的生命體,而不是像自己之前那樣,一直被包裹在溫室裡等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木偶。
家庭的教育是要幫助孩子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沙拉也確實用身體力行向全天下的父母證明了這一點。
其實在沙拉剛返回以色列的時候,以色列的總理拉賓就親自接見了她,拉賓總理對她說:“猶太人愛子女,和中國人一樣聞名世界,我相信這片土地能讓你找到愛的秘籍。”
正如沙拉今時今日一樣,這個愛的秘籍她早就已經找到了。
她作為生活的強者對抗生命的決心,作為母親的堅毅保護孩子的決心,以及作為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子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都是她誠摯的愛與信念的源泉。
官方參考文獻:
中國青年報《猶太媽媽沙拉的財商課:真正的理財是理好人生》
中國作家網《猶太混血上海女渡盡劫難享受鑽石和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