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隋朝統一中原之後之後,大唐延續著隋朝的優良作風,國力盛強如驕陽,幾位英明的帝王積極開疆拓土,一時各國俯首稱臣,八方來賀。
但在歷經貞觀之治、永徽之治以及開元盛世等幾大輝煌時刻之後,唐朝迎來了他最大的一個轉折點——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使得大唐這個一片歌舞昇平的泱泱大國,從巔峰走向了滑鐵盧式的衰弱,不可謂不讓人扼腕嘆息……
安史之亂的主人公之一安祿山,為了一己私慾而篡權奪位,挑起戰爭,把大唐子民都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李家辛苦打下的江山被他攪得一團渾水。
而世間向來是公平的,他的名聲遺臭萬年,爛在了歷史長河之中是對他永久的懲罰。
或許是一報還一報,當年安祿山已經攻佔了長安,眼前一片形勢大好,幾乎到了天下垂手可得的地步,眼見就可以繼續他那荒淫無度的生活。
應該他也是這麼想的吧,於是他整日飲酒作樂。終於在一個看似尋常的酒醉夜晚,他死了,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死在床上……
被自己的親兒子所殺,聽起來是如此的荒謬,但這對於安祿山來說也算是有因可循,他一直以來為人處世,以及他對父子親情關係的處理方式都大有問題。當然,這些和他的人生經歷也分不開聯絡。
他亦飄零久
安祿山原名叫軋葷山,母親是突厥巫師,在他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於是母親帶著他改嫁了,改名叫安祿山。
懷著對父親的眷戀,使得他不願意同繼父住在一起,便時時往外跑,混跡於各大集市,與各種人結交。
於是,在其他人看起來遊手好閒的安祿山卻是在一段時間之後學會了將近六種語言,還學會了做買賣。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從小沒有得到正確引導,又缺少父母關愛的安祿山尋常就喜歡乾點小偷小摸的勾當維持營生,以往他都能順利脫身。
但終於在公元732年,他失手了,被幽州節度使張珪抓到偷羊。安祿山飄蕩的年少歲月也從這裡戛然而止,他的人生從見到張珪這一刻開始改寫。
命運齒輪的轉動
張珪見安祿山大腹便便蠢鈍的模樣,本打算下令將他亂棍打死了事,卻不想安祿山油嘴滑舌能說會道,並不如他表現的那般,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會六國語言。
本著愛才的想法,張珪放過了安祿山,並留他在身邊做事,不僅舉薦他為平盧兵馬使,還將他收為義子。
安祿山本人十分會來事兒,也懂得左右逢源收買人心,在身邊人的吹捧下,安祿山在唐玄宗的認知裡實乃霍去病轉世,有勇有謀。
而那時唐玄宗也尚有開疆拓土的雄心,所以很快,安祿山從原先的平盧兵馬使,被擢升為了平盧節度使兼代理御史中丞等重要職位。
幼年的經歷導致安祿山本人真才實學沒有多少,但因為從小在集市長大,花言巧語和哄人的本事倒是學了個十成足。
在搭上唐玄宗這條線後,安祿山整天使出渾身解數討好唐玄宗以及寵妃楊玉環逗二人開心,甚至還認下小他十六歲的楊貴妃做乾媽,哄得二人當真把他當兒子對待。
安祿山在幼年的親情上沒有體驗過太多的溫馨與幸福,成年後又一直漂泊在外受盡世間冷暖,但他後半段人生簡直如開了掛一般,好運爆棚。
唐玄宗不僅把軍隊交給他,還讓他兼任范陽節度使和河東節度使。正可謂一人得道,全家榮光,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搖身一變成為太僕卿,次子安慶緒升為了鴻臚卿。
除此之外,玄宗還將太子的女兒下嫁給安慶宗。可以說,玄宗給足了安祿山“寵愛”。
盛唐的隕落
但農夫與蛇的故事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在玄宗如此的關愛下,安祿山卻“恃寵而驕”,生了異心。
他瞅準時機,冷不防在玄宗沉迷女色,整日與歌舞、美人、美酒為伴而不理朝政之時,率領六萬人發動了一場政變。
此時的大唐便如同他的君主一般,盛世太久早已懈怠,岌岌可危。如同那風燭殘年的老人一般。
都不用安祿山怎麼費心思攻打,周邊的百姓就繳械投降了。直到他勢如破竹般的快要殺入長安時,唐玄宗才真的確信,這個平時憨厚有趣的義子竟真的包藏如此禍心,還付諸了行動。
感覺被愚弄了的唐玄宗怒不可遏,天子之怒,伏屍千里,流血百萬。
雖未到達流血百萬的地步,但安祿山最重視的長子安慶宗,在這次政變中成為了唐玄宗怒火發洩的物件,當即被殺死在長安城下。
得到訊息的安祿山痛心疾首,旋即加快進攻的速度,直逼長安城下,勢要為兒子報仇。玄宗眼見局勢如此,已無力迴天,便在眾人的保護下逃往成都。
誰主“太子”
安祿山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之後,隨即建立了大燕政權,自己登基稱帝。但在立太子的這個問題上,他老淚縱橫,懷著對長子的愧疚,拿不定主意。
按理,寄予最大期望的長子安慶宗已經被殺,太子之位順理成章的應該輪到了原配所生的次子安慶緒。
但安慶緒並非安祿山喜歡的孩子,他也並沒有被委以重任。相比之下,因為愛屋及烏,安祿山更喜歡他寵愛的女人所生的安慶恩。
安祿山本欲立安慶恩為太子,但因為身邊人極力勸阻,權衡利弊之下,最終他還是咬牙立了安慶緒為太子。
而這也為他日後的慘死也埋下了禍根,或許是自己從小就沒有得到該有的關愛,以至於在他成為父親後,不知如何去做一個好父親。
不患寡,而患不均。一碗水端不平,安慶緒的怨恨是想必然的。
此時,從別人口中得知此事的安慶緒內心五味雜陳,多得是往常父親對自己的輕視,想的是在立太子這樣的大事上的明顯偏心,惡念似乎在他腦海裡生了根,發了芽,已無法拔去。
大捷告一段落後的安祿山整個人都是鬆懈的,猶如窮人乍富一般,他肆意揮霍。
又因為身上長滿了毒瘡加上雙目失明使得他整個人暴躁非常,稍不順心就對身邊人打罵,完全忘了當時一起打天下的情誼。
謀士嚴莊和近侍李豬兒最飽受安祿山的折磨,苦不堪言的二人早已受夠了,於是一合計,攛掇起了安慶緒這個不討安祿山喜歡的太子。
他倆對著安慶緒苦口婆心地勸導:安慶恩在一日日長大,若是日後安祿山後悔,改立安慶恩為太子。索性一不做,二不休……
當晚月華滿地如霜,與平時任何一個夜晚並無不同,安祿山酒醉尚在熟睡,不知危險已經來臨。三人來到安祿山床邊,手起刀落,合夥將安祿山殺死,埋在床下,對外則宣稱安祿山不忍病痛折磨禪位給安慶緒。
結語
至此,安祿山傳奇的一生告一段落,他似乎是可憐的,但他也是可恨的。
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不是死在戰場上的刀光劍影之下,也不是死在官場上的明槍暗箭之下,而是死在了對於兒子的疏忽和偏心這把利刃上。
人們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年幼吃盡苦頭的安祿山若是能夠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聯想自己不幸的童年。
從而對每個孩子都悉心培養教育,做到不偏不倚,想必最後也不至於慘死,落得個如此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