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創新中心(iHub)一場內部研討會
認知戰爭瞄準大腦控制
您聽說過“認知戰爭”嗎?這是透過特殊手段將特定資訊直接作用於目標人群大腦的交戰模式,從而影響其意志、信念、思維、判斷和行為,其作戰載體是大腦,而武器就是資訊。北約各國正在籌辦11月30日加拿大渥太華安全會議,今年議題就是“認知戰爭”。但俄羅斯《訊息報》發現,北約將這一新概念戰爭對準俄羅斯,試圖在不用暴力干預之下影響俄羅斯民眾的意識,從而不戰而屈人之兵。
資訊是“開火的彈藥”
渥太華會議的主辦方除了加拿大特戰司令部(CANSOFCOM),還有北約創新中心(i-Hub),法籍中心主任克魯澤爾就是北約“認知戰爭”的理論權威。他並非行伍出身,但在2013年成為北約盟軍轉型司令部顧問,同年建立iHub,2020年成為掌門人,主導“認知戰爭”研究。今年10月,他向北約盟軍轉型司令部提交第一份“認知戰爭”報告,並促成渥太華會議以此為主題。
長達45頁的報告裡,克魯澤爾強調“認知戰爭”能大大節省北約各國“馴服”俄羅斯的投入資源,“當所有俄國人處於北約槍口瞄準之下時,北約軍隊應與西方學術界合作,將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作為武器,瓦解俄羅斯社會持久抵抗的意志”。無獨有偶,在克魯澤爾堅持下,加拿大軍隊在今年8月撤離阿富汗前夕,就按照“認知戰爭”基本原理,在該國西南部省份發動“進攻性”資訊灌輸,但細節和效果要等到此次渥太華會議上才公佈。
克魯澤爾解釋,奈米技術、生物技術、資訊科技和認知技術將影響未來戰爭。他指出,多年來,美國和北約只把作戰領域分為空中、陸地、海洋、太空和網路頻譜,而認知空間即“人類領域”將是更具決定性的第六作戰領域,“雖然軍隊在五個領域採取行動都是對人類領域施加影響,但‘認知戰爭’旨在將每個人都打造成武器,未來的衝突最有可能首先以數字形式在人與人之間發生,接下來才是在政治和經濟權力中心附近展開身體接觸”。
由於人往往是最主要的薄弱環節,克魯澤爾強調“認知戰爭”的目的是對社會造成破壞,而不單單針對敵軍,為此,“一切都要從資訊開始,因為資訊是發動‘認知戰爭’的彈藥,我們不管走到哪,都要產生資料,每分每秒都在網上。我們要輕鬆自如地利用這些資料,更好地認識對手,並利用這些知識改變對手的思維方式”。《訊息報》分析,這意味著北約最終目標不僅要達成對俄羅斯“物理控制”,更要控制俄羅斯人的思想。正如克魯澤爾所說,“認知戰爭”可視為“大腦科學武器化”,讓駭客利用“人類大腦的弱點”來“攻擊個人”,以實施更復雜的“社會工程”。
實際上,俄軍對“認知戰爭”新威脅充滿警惕。俄國防部資訊大眾傳媒司長伊格爾·科納申科夫少將指出,早在2015年,北約就成立戰略傳媒先進經驗中心,任務就是在北約成員國和夥伴國居民中培養反俄情緒。2017年在赫爾辛基成立的歐洲抵禦混合威脅中心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護居民免受“俄羅斯資訊戰”影響。此外,最近幾個月,烏克蘭已與位於塔林的北約網路防禦先進技術聯合中心展開合作,接受後者提供網路安全服務,目標之一是“在社會資訊領域阻止俄羅斯的威脅”。
認知技術無孔不入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和北約在“認知戰爭”技術儲備方面也進展頗豐,這讓俄羅斯感到不安。據美國《防務新聞》報道,認知技術能在不同領域模仿人類思考和決策行為,完成以往只有人類才能做到的特定任務的技術。認知技術與人工智慧頗為相似,但更確切地說,人工智慧技術是認知技術的源頭,人工智慧的目的是要製造能思考的機器,讓機器表現得更像人類甚至超越人類;而認知技術的主要目的則是要讓裝置具備人類的某些功能,甚至具備超越人類的新功能,幫助人類深度思考並做出全面的決定,更好地完成任務。目前,諸如語音識別、語言處理、環境感知等認知技術已被美軍用於各個領域。
同美軍在敘利亞“隔空過招”的俄軍就注意到,美軍正秘密運用無線電通訊認知技術,透過連續不斷地自動檢測和感知通訊環境,來調整發射功率、頻率頻寬等,與通訊環境實現最佳匹配,利用有限的頻譜資源,在任何時刻和地點確保高質量的資訊傳輸。相比傳統的軍事通訊,認知無線電通訊最大的特點是“靈活善變”,能合理調配和利用頻譜資源,降低戰場上覆雜電磁環境下通訊衝突的發生,保證通訊的可靠性、穩定性、抗干擾性能。美軍試用的“下一代無線通訊系統”能實施動態的頻譜管理和頻譜共享,在此基礎上,美軍正進一步開發出通訊裝備,能有效應對敵方實施的嚴重壓制性干擾。
不僅如此,美軍還在開發所謂“認知雷達”,它使用先驗知識與外界資訊互動,自動感知並調整發射機的工作狀態和天線的方向,隨時改變接收機的訊號處理方式,以最適合的系統配置與探測環境匹配,高質量地探測並發現目標。相比傳統雷達,“認知雷達”能智慧化感知並適應環境,讓工作狀態“聞風而動”,實現對不同目標的靈活探測,對目標的發現、跟蹤和監視更可靠、高效和穩定。不過,目前關於“認知雷達”的介紹非常有限,外界很難窺探其中奧妙。 常立軍 張韶華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