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有點年紀的軍迷,應該都對“平可夫”這個名字不陌生。這位跑到加拿大擔任《漢和防務評論》主編的人,在大約十幾年前,沒少釋出有關中國軍隊和軍備建設發展的種種雷人內容。至於最著名的梗,就是2011年殲-20首飛前,平可夫放話說“如果中國試飛的是真正的五代機,他就停刊《漢和》”,然後殲-20首飛了,他的發言變成了軍事圈的著名笑柄……再以後,他和他的《漢和》刊物在國內的存在感就越來越弱了,都快被人忘了。
不過最近,《漢和》發表了一張中國西部的火箭軍靶場設施衛星照片,裡面似乎有不少很有價值的資訊。從衛星照片上可以看到,模擬機場停機坪上停著4架疑似F-35戰鬥機的實體模型。這張照片中的靶場上,有大量方塊型的樁子,每一個樁子代表一個飛機可能停放的位置。從F-35模型的朝向和隨機化的位置來看,似乎標靶的位置會隨機變動,而用這種辦法測試導彈打擊效果,意味著火箭軍有可能具備了“識別與打擊具有機動變動位置的地面目標”的能力,這分量可就不同一般了。
讓導彈打擊移動目標,在戰時的意義非同小可。海灣戰爭期間,美軍雖有全面的空中優勢,但在伊拉克軍隊使用“飛毛腿”導彈打擊多國部隊時,美軍就只能用技術尚未成熟的“愛國者”導彈強行攔截,而由於“飛毛腿”具有一定的機動發射能力,美國空軍的戰機很難對其迅速定位,做不到在其發射導彈前就摧毀發射車。
如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基地,基本都在解放軍火箭軍導彈的射程範圍內,故美軍正在試圖強化海空力量的臨時機動轉場能力。而對於解放軍來說,這意味著需要訓練和掌握新式打擊辦法,針對美軍的變化進行調整。
實際上,不論是打擊海上移動中的航母編隊,還是打擊臨時轉場或轉移停機位置的戰機編隊,難度都相當大。雖然現在的衛星偵察能力,已經開始具備對移動目標的短時間跟蹤能力,但衛星高速飛行的軌跡,很難保持對相應地區長時期的跟蹤偵察。而如果是靜止偵察衛星,在戰時還存在被反衛星武器打掉的壓力。
目前,以無偵-8為代表的的高速偵察無人平臺,結合國產高超音速滑翔武器,如東風17導彈,基本在理論上讓類似做法成為了現實。無偵-8的高超音速飛行能力,可以讓其在幾乎無法被攔截的情況下,進行相關目標的快速偵察和定位,而高超音速滑翔體戰鬥部,則可以不衝出大氣層就轉入水平飛行狀態,並實時接收無偵-8等平臺發來的資料座標。滑翔體上自帶的末制導系統,還可以進行最後的偵察與修正,這就具備了打擊移動中目標的能力。無論是機動中的航母編隊,還是轉場中的戰機群,都可能難以逃脫。
當然,目前這些推斷還僅僅是一種理論上的思考。與前些天沙漠裡的“旱地行舟”航母機動靶標相似,這也需要相當數量的實兵訓練才能得到證明。但即便如此,對美國人的潛在麻煩也已經相當明顯,如何有效應對這類打擊,美軍恐怕會頭疼相當一段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