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演兵場11月18日報道:今日,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共有149人當選。其中,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65人,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84人(不含外籍院士)。演兵場注意到,中國航空製造3D列印技術大拿、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王嚮明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公開資料顯示,王嚮明,男,1962年12月出生,航空學院兼職博導。2005年獲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程力學博士學位,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飛機結構創新設計與製造工作,在開拓隱身戰機新概念結構領域、引領飛機增材製造應用方向、建立隱身戰機機體快速試製新模式等做出貢獻,研究成果是鶻鷹中型四代機研製的基石。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
現任鶻鷹飛機(殲-31)常務副總設計師、飛行器結構領域唯一國防973技術首席、軍委裝發部和原總裝先進製造專業組委員、新型功能結構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榮獲航空航天月桂獎(技術先鋒獎)、航空報國金獎(3次)和探索發明獎,航空工業一等功、二等功(3次)。
《科學中國人 》雜誌《王嚮明:篤志逐夢,義鶻凌雲》一文中,明確提到,他主導的增材製造(俗稱3D列印技術)取得多項突破,並應用於多個型號專案,單機用量達複合材料用量的1/7,含5種工藝、9種材料。開闢了增材構件在飛機上工程化應用先河,實現了質的飛越,應用程序保持領先,使我國成為唯一實現增材製造構件在飛機上規模化應用的國家。
其中,王嚮明領銜的“基於增材製造的飛機結構創新設計與工程應用”專案由此獲得了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不久前,殲-31總師孫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辦講座,在未來空天技術學院貼出的預告海報中,也明確點明孫聰總師是殲-11B/BS、殲-15戰鬥機、鶻鷹戰鬥機、以及殲-35艦載戰鬥機的總師。這也意味著,新一代艦載戰鬥機的官方代號正是——殲-35。
從網路上流傳出的照片來看,殲-35艦載戰鬥機基本是以殲-31戰鬥機為基礎升級而來,該機毫無疑問也廣泛使用了王嚮明所領銜研製的3D列印技術。
圖片說明:《飛機新概念結構設計與工程應用》,王嚮明 一文截圖
“為減輕每一克重量而奮鬥,一克重量比金貴”,這是一句來自飛機設計領域的至理名言。航空工業官方微訊號曾披露四代艦載機的減重秘密:其中,王嚮明提出了鋁合金加強框-翼梁整體件設計/製造一體化方法,選用鋁合金預拉伸厚板,透過殘餘應力對稱釋放、最佳化機加工藝路徑,實現大長細比框-梁整體件機加翹曲變形有效控制。同比傳統鈦合金框梁組合結構,零件減少一半,減重超過1/3,從而大幅減輕結構重量,增加裝載燃油,進一步保障了飛機推比和作戰半徑。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年底瀋陽所的一篇關於“王嚮明勞模創新工作室”的文章中,一張背景海報圖顯披露:王嚮明團隊已經用3D列印技術為國產艦載機制造出輕量化內建登機梯,填補一項國內同類領域空白。
相比於維保條件較好的空軍戰機,這種內建登機梯對艦載戰鬥機意義重大,要知道地勤在擁擠的航母甲板上拿著梯子跑來跑去十分麻煩。航母艦載機擺脫對外部登機梯的依賴後,進一步提高了航母甲板艦載機作業的效率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