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個稀奇,下面這件加蓋1972年“江蘇鹽城新興場”普通郵政日戳的“中國軍郵”郵件寄發清單,使用單位是“司令部收發室”。
眾所周知,1957年之後,軍郵業務移交地方郵局辦理,此種軍郵專用的業務單據早已經停用,怎麼會在文革期間被再次使用?,還好,從與此單據一同保留下來的其他財務單據得知此“司令部”乃“南京軍區江蘇生產建設兵團直屬第二團司令部”,這個“中國軍郵”寄件清單是該團收發室自行印製的,雖然單據上還印有“郵遞兵”這麼個奇怪的稱謂,也絕不代表文革期間此地還有任何正規軍郵機構的存在。
南京軍區江蘇生產建設兵團是全國十數個生產建設兵團之一,1969年2月江蘇省革命委員會發出通知,遵照毛澤東“五七”指示以及備戰、備荒、為人民和知識青年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教導,組建南京軍區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兵團營以上配備現役軍人幹部,兵團知青約8萬人,主要來自南京、無錫兩市,還有上海、杭州、北京等市知青不斷調入,江蘇沿海各農場以及部分勞改農場共25個農場(林場、牛場、棉場)以及一批製藥廠、化肥廠、紡織廠、煤礦等單位劃歸兵團管轄,編制4個師41個團。
江蘇生產建設兵團下屬單位所在地郵局大多使用“**農場”日戳,此類江蘇兵團農場日戳還有很多,本文不再列舉,下邊這個“新洋農試站”日戳地名有些意思,該農試站屬於三師十五團。
江蘇生產建設兵團系列日戳中也有與新疆兵團日戳類似的“番號戳”,如下面兩個“十一團”日戳,上部文字均為“江蘇射陽”,是二師十一團的簡稱。
下面這種“江蘇東臺 生產建設兵團”日戳的戳式十分少見,下月牙分別加刻“17團”“18團”, 代表三師17團、三師18團。
即便有著與解放軍部隊一樣的番號,使用著標有“中國軍郵”字樣的郵件清單,並自詡為“郵遞兵”,但兵團除了營以上幹部以外,其他知青身份依然只是知識青年,並非現役軍人。1975年,鄧小平副總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進行全面整頓的方針,同年,包括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在內的10個生產建設兵團(農建師)被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