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支援在山西晉城方面的戰鬥,日軍抽調第8戰車聯隊支援部隊作戰。戰車聯隊是日軍裝甲部隊最常見的編制單位,通常人數在800人左右,配備有30-50輛坦克。
日軍裝備的坦克雖算不上世界一流水平,但在二戰初期一點也不落後,尤其是對於缺乏反坦克火炮的中國軍隊而言,幾乎就是降維打擊般的存在。中國軍隊通常採用最原始的方式摧毀坦克,每一輛被摧毀的日軍坦克面前,往往倒有十幾名士兵的屍體。
所以日本軍方視第8坦克聯隊為攻克晉城的法寶,在坦克的掩護下,日軍步兵朝著中國軍隊陣地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但每一次如潮水般的進攻都在我軍的頑強抵抗下被擊退。
山西地形以山地為主,崎嶇的地形並不適合坦克的大編隊作戰,日軍坦克以幾十米的間距推進著,但糟糕的路況和中國軍隊佈置的反坦克壕溝不斷遲滯著日軍坦克的推進速度。
更為致命的是緩慢移動的坦克成了中國守軍的活靶子,毫不客氣地說,民24式重機槍發射的鋼芯彈在近距離可以擊穿日軍輕型坦克的薄裝甲。要在平原地形,疾馳的日軍坦克可以很快突破中國軍隊的防線,但在多山地的山西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巨大的傷亡數字迫使日軍停止了攻勢,戰況一時間陷入了膠著,看來坦克在戰場上也並不是萬能的存在。
前方受阻,後方失火
第8坦克聯隊在前線一直沒有開啟突破口,後方又傳來第14師團一部被包圍的訊息。戰事緊急,休整中的第8坦克聯隊奉命趕往南山地區解圍。通往南山的道路可並不是坦途,山西南部除了閻錫山部和楊虎城舊部外,還有八路軍,日軍部隊在天井關一帶遭到八路軍伏擊。
要是在平原地帶,別說是八路軍,就連裝備精良的多的中央軍也不敢伏擊一支坦克聯隊。八路軍依託地形優勢,不斷與敵人周旋,坦克摧毀不了就照著隨行的步兵狠打,一時間日軍士兵被打得抱頭鼠竄。
沒有足夠的步兵跟隨,坦克也不敢開得太快,生怕被八路軍包圍,只能沿著山路一邊慢慢推進,一邊向四周開火壓制。
突然一聲巨大的爆炸聲傳來,隊伍中間的一輛坦克被直接掀翻,就連炮塔也重重摔在了一邊。一些日軍士兵忍不住大喊:“反坦克地雷!八路軍有反坦克地雷了。”在中國作戰已經一年之久了,這些日軍士兵見過也經歷過八路軍自制的土地雷,但像這次這種地雷能直接炸翻摧毀掉坦克的情況還真沒遭遇過。
八路軍還能生產反坦克地雷,這還是第一次聽說
在伏擊戰中用到的“反坦克地雷”同以往的地雷有不少類似的地方,從本質意義上講它還是地雷戰中用到的跳雷。所謂跳雷,就是在竹筒或者木桶底部加裝雷管和電線,中間用木屑等物體充填,頂部則放置一枚松發的手雷。
當敵軍步兵或者車輛經過時,遠處埋伏的戰士只需要按下引爆器,處於松髮狀態的手雷就會因為桶底的爆炸被彈出,爆炸產生的碎片向四面八方散開,日軍步兵根本無法閃躲。
“反坦克地雷”就是以此為靈感,改裝而來,只不過把手雷換成了炮彈,在彈頭處加裝了觸發引信。不明所以的日軍坦克耀武揚威的在道路上馳騁,一旦觸雷,炮彈就會因跳雷底部的爆炸彈出,彈頭直接狠狠撞在日軍坦克底部,發生爆炸。
這批炮彈,來自閻錫山晉綏軍的彈藥庫,要不是日軍逼得緊,武器彈藥來不及全部轉移,被稱為“閻老摳“的閻錫山才捨不得把山炮炮彈分給八路軍。
光有了山炮炮彈,可八路軍沒有同口徑火炮,於是本著物盡其用的原則,這批炮彈被改成了“反坦克地雷”,繼續在戰場上發揮餘熱。要是有足夠的火炮,又怎會把金貴的炮彈改成地雷使用,地雷彈藥部的“原材料“不光有山炮炮彈,那些日軍轟炸機投擲下來沒有爆炸掉的航彈,也被改成地雷使用。
航彈改裝成的地雷,威力是一代反坦克地雷的數倍,別說坦克了,周圍的步兵也會被掀飛數米遠。寫到這裡感慨萬千,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先輩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