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研究表明,堅持在冷水中游泳能提高體內適應低溫環境的化學物質水平,預防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症和老年痴呆症等。因此醫學者們提出低溫養生,主要涉及到5個方面,可以來看一看。
如何做到低溫養生?
1、低溫烹調食物
不少家庭習慣高溫烹調食物包括油炸、油煎、爆炒和烤等,能保證食物完全熟爛。不過這種烹調方式要求較高,應在合理的溫度範圍內把食物加熱,以免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如魚肉和瘦肉等高蛋白質食物烹調溫度超過250℃時可釋放出致癌物;饅頭、餅和蛋糕以及麵包等澱粉類食物,溫度達到120℃以上時可增加丙烯醯胺含量,這是一種毒性物質。
低溫烹調食物應保證烹調溫度不能超過100℃,不僅僅最大程度保留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而且也能減少烹調油煙。可以透過涼拌、蒸或煮的方式來低溫烹調,同時也能減少鹽和油量。
因為蔬菜中多種維生素屬於水溶性的,經過長期蒸煮、爆炒和燜後可加快維生素流失速度,營養價值大打折扣。不過為能去除蔬菜中的農藥殘留物、寄生蟲和細菌等,應透過清炒或焯水後再涼拌。
2、適當秋凍
秋季不能一下子穿太厚的衣服,適當的秋凍能提高身體耐寒能力,增強抗病能力。不過氣溫太低時也不能盲目秋凍,應著重做好雙腳、頭部和後背保暖。另外,抵抗力差的兒童和老年人、呼吸道疾病和三高患者不能秋凍。
3、調節室內溫度
研究表明,待在小於18℃的環境中可促進肌肉收縮,讓汗毛孔關閉,易於儲存體內水分,組織器官更能吸收營養物質,從而提高抵抗力,所以室溫不能太高。另外,在室內應適當的放置花草,如常青藤和吊蘭等來降低溫度。晚上睡覺時可降低體溫和血壓,減慢呼吸和脈搏速度,降低基礎代謝率,此時應注意低溫養生,室溫在18℃左右,能讓人們快速進入深睡眠狀態。
4、冷水洗臉或淋浴
受到冷水溫度刺激後再用溫水,能讓血管快速收縮和擴張,使得血管得到鍛鍊。不過,身體健康的人群冷水浴前應做好熱身,先用冷水擦身體或衝淋。值得一提的是,心臟病和高血壓患者不能採取此方法。
5、運動低溫
研究表明,體溫比正常值低1~2℃能降低基礎代謝率,減少耗氧量,益於身體健康。雖然無法調節自身體溫,不過可透過運動的方式來改善,如冬泳、打太極拳或練習瑜伽等,不過在運動過程中應合理補充水分。
溫馨提示
透過低溫養生能增強耐寒能力,不過也不能太盲目。秋季早晚溫差較大,多關注天氣預報,根據天氣變化增減衣服,防止寒氣入侵身體而引發疾病。另外,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低溫養生,胃腸道功能差、抵抗力弱以及怕冷的人群還需做好身體保暖,以免引起感冒或腹瀉。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