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劉邦經過9年的奮鬥,大漢帝國正式掛牌成立,從此馳名華夏400年。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邦的成功,讓他的妻子和兒子們,有了站在聚光燈下的機會。
然而,作為劉邦的長子,齊王劉肥卻顯得異常低調,見誰都低頭,與世無爭。
但劉肥真的這麼老實嗎?或許未必,因為他本人雖低調了一輩子,他的兒子們卻幾乎個個都不安分。
平諸呂之亂,出力最多的是劉肥的三個兒子;七國之亂中,劉肥的兒子們獨佔4國,超過半數。
劉肥本人一輩子安分守己,他的兒子們卻個個野心勃勃,是劉邦的梟雄基因隔代遺傳,還是另有原因?
全文共4000字,閱讀需10分鐘。
01 低調的劉肥
在今人看來,劉肥的低調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的出身有點特殊。
劉肥出生在劉邦娶呂雉之前,他的母親是曹氏,據傳是沛縣的一個寡婦。
劉邦早年頗為流氓,一來二去就跟曹氏勾搭上了,卻沒有娶曹氏過門,兩人保持著不清不楚但又事實上的某種關係,便有了劉肥。
劉邦發跡後,曹氏並未在任何場合出現過,因此這段記載也就理所當然被大家認可。
此後,劉邦卻娶了呂雉為正妻,隨著劉邦地位的水漲船高,呂雉也是無可爭議的漢帝國皇后。
所以,呂雉之子劉盈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皇太子,頂著私生子身份的劉肥自然無法與之爭奪儲位。
然而,隨後的一些細節,卻有些耐人尋味。
公元前201年,劉邦把異姓王韓信擼下來之後,冊封劉肥為齊王,民能齊言者皆屬齊,共轄73城,為漢初第一大諸侯國。
並且,劉邦還任命曹參為齊國相,協助劉肥掌管齊國。
曹參是什麼人呢?漢初功臣中,功勞最大的除了三傑就是他了,後來接任蕭何做丞相的也是他;而且,劉肥的母親也姓曹。
戰國中後期,武靈王趙雍新寵王后吳娃,遂改立太子趙何。為補償長子趙章,趙雍便將其封為代王,準備讓他們兄弟倆分掌趙國。
而劉邦封齊之重,似乎也已經超越了一個庶長子應有的待遇,而頗有些補償劉肥的味道。
如果說劉邦封齊還有些緣故的話,那麼劉邦死後,呂后對劉肥的忌憚就更讓人匪夷所思了。
漢惠帝二年,劉肥入京朝見劉盈。家宴之上,劉盈不以皇帝為尊,卻按慣例(亢如家人禮)讓大哥劉肥坐上位。
卻不想此舉,大大地惹怒了呂后。呂雉隨後賜毒酒意欲毒死劉肥,好在劉盈仁善,劉肥才逃過一劫。
然而,這事無論是開始還是結局,都十分的不合常理。
1)家人禮中,為何是劉肥坐上位?
2)這麼點小事,為何呂后就要殺人?
可能有些讀者不明白為何這不合常理,解釋一下,秦漢時期的嫡庶之分是很重的。
三皇五帝那麼長的世系,卻都可追溯到黃帝正妻嫘祖的兩個兒子玄囂、昌意;
東漢劉秀改立陰麗華為後,長子劉強和四子劉莊嫡庶互換,此後劉強一直安於東海王之位,劉莊也從未對劉強有過忌憚之心,君臣之分從未有差。
而如果按史載,曹氏一直都是外室,連夫人的身份都沒有,那麼劉肥的地位就更加低微了,他對劉盈的威脅完全比不上劉盈的諸弟。
所以,即使是家宴,劉盈也完全沒有理由讓劉肥坐上位,呂后更是沒必要忌憚到要殺人。
那麼,呂后母子舉動如此反常,究竟是為何呢?
02 庶長子還是嫡長子?
公元前180年,呂后逝世,劉澤對劉肥的長子劉襄說,您是劉邦的嫡長孫,本來就應該繼承皇位(齊悼惠王高皇帝長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適長孫也,當立)。
這句話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天大的秘密,劉肥不僅是長子,更曾是嫡長子。至少劉肥的子孫們是這樣認為的。
也就是說,在呂后嫁給劉邦之前,曹氏才是劉邦的妻子,劉肥是劉邦的嫡長子。
只不過,有權有勢的呂雉把曹氏擠下去了,並最終把曹氏“變成”了劉邦的外室。
而如果這個事實成立,那麼,劉邦封齊之隆重、劉盈對劉肥的尊重,呂后對劉肥的忌憚,以及後面的一系列事實,都將更加的合情合理。
毒酒事件發生之後,劉肥被呂后軟禁於長安,禁止其返回封地。
為了脫困,劉肥接納內史的建議,向呂后提議,尊呂后之女魯元公主為齊國王太后,並以城陽郡為其湯沐邑。
呂后這才將劉肥放歸。
呂后之所以原諒了劉肥,跟她忌憚劉肥是一個道理。
作為劉邦曾經的嫡長子,劉肥自降輩分,尊妹妹魯元公主為太后,意在向呂后表明,我絕對無意於皇位。
此後的齊王劉肥更加的低調,戰戰兢兢地過完了後半生。
公元前189年,惠帝六年,劉肥病逝,年僅33歲,長子劉襄繼為齊王。
然而,劉肥一生極為低調,幾乎從未向外人提起過曾為嫡長子的事實,卻很有可能跟他的兒子們說了一些不平常的話。
劉肥一共有13個兒子,他們中的大多數或許都以劉邦的嫡長後裔自居,並在隨後的文景兩朝,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03 劉襄的夢想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削平諸呂是周勃等人的主動行為,但如果從劉襄的角度來看,就會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公元前180年,齊王劉襄接到弟弟劉章的密報,呂后已死,諸呂平庸,劉氏抬頭的機會來了。
於是,劉襄果斷殺掉不願出兵的丞相召平向西進發,並向天下廣發檄文:細數呂氏擅殺諸王、劫持朝廷的事實,並說明宗廟危急,自己作為劉氏長裔,有責任誅滅那些不應該稱王之人(宗廟所以危,今寡人率兵入誅不當為王者)。
此時的長安,還處在一片祥和之中。
掌握大權的呂產聽聞齊王起兵,便派灌嬰前去平叛。但灌嬰率軍到了滎陽卻不動窩了,他一邊把諸侯聯軍阻擋在滎陽,一邊安撫劉襄說,諸呂的事情長安大佬們會搞定。
然後,才有了周勃、陳平等人在長安等一系列的動作,最後搞定了呂氏當家人呂產呂祿,呂氏被滅族。
這就是削平諸呂的大致經過,看似很合理,但事實上這些記載中最大的貓膩在於:齊王劉襄和功臣集團周勃等人的動機。
根據史料記載,劉章是發現諸呂“欲為亂”才通知劉襄起兵的,周勃等人也是在“諸呂欲為亂”的情況下才開始行動的,但事實上,這純粹是扯淡。
子彧這麼說不是為了諸呂洗白,而是當時的形勢,呂氏再傻也不可能在這時為亂。
“為亂”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獲取更高的地位或更大的利益。
但呂雉期間,呂氏已經是既得利益者,大權在握。而當時幼帝在位、功臣諸侯虎視眈眈,他們要做的,是消化手中的大權,維護現在已經到手的利益,呂后臨終也是這麼交代呂產呂祿的。
因此,呂氏需要的是時間、是穩定,這樣他們才能保住既得利益,並伺機削弱功臣和諸侯。
而相反,呂后執政期間,諸侯功臣是失去利益者。而現在呂后死了諸呂闇弱,這正是他們恢復利益最好的機會。
況且,混亂來得越早越好,因為時間越長呂氏的權力越穩固,他們成功的機會也就越低。
所以,這場動亂,其實是因為齊王劉襄的野心而發起的,因為只有他既有動機,也有條件。
劉襄的動機是,他一直堅信劉肥系是劉邦的第二嫡系,劉盈死了,其後人又是呂氏的傀儡,皇位就應該是他這個嫡長孫的。
劉襄的條件則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齊國強大的實力,另一個則是他的兩個弟弟,在長安的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作為自己的內應。
而想通了這一點,就會發現,周勃等功臣集團的動機更加複雜。
1)呂后期間,為了明哲保身,他們對呂后十分順從,如果劉襄打進長安,他們會不會被劉襄以附逆罪論處呢?
2)劉邦死後劉盈軟弱,他們趁機擴大的權勢,現在如果根基厚實的劉襄上位,就算不追究他們的附逆罪,也肯定再難重用。
3)劉襄已經起兵,削平諸呂是早晚的事;況且諸臣對呂氏本來也有意見。
所以,功臣集團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呂氏必須扳倒,但這事不能由齊王劉襄來做。
這就是為什麼,灌嬰一方面不願繼續為諸呂效忠,一方面卻不和劉襄一起反攻長安而是把劉襄阻擋在滎陽,給長安諸臣留足時間和空間。
這也是為什麼周勃等人空手套白狼、直接發動了冒險的奪權行動 ,諸呂平定後仍然不肯讓齊王劉襄入京,而是選擇了更加弱勢的代王劉恆。
公元前180年9月,漢文帝劉恆登基,一切已成定局。
所以,削平諸呂的本質,是劉肥系趁呂后去世而發動爭奪皇位的戰爭,卻被功臣集團變成了一場政變,最後讓代王劉恆撿了漏。
齊王劉襄兄弟三人野心勃勃、苦心經營,卻被功臣集團聯合算計,功虧一簣,幾乎什麼都沒得到。
然而,劉肥系對皇位的執念,卻似乎沒有從此劃上句號。
04 七國之亂的秘密
漢文帝劉恆上位的原因是他根基淺薄,但也恰因如此,漢文帝上位之後,對野心勃勃又實力強大的劉肥系諸子,特別是劉襄三兄弟,頗為忌憚。
諸呂之亂,劉襄奪位未成,但卻攻佔了呂后執政時期被獻出的齊地城陽郡、濟南郡和琅琊國,漢文帝不得不承認三地再為齊國的屬地,齊國再次恢復劉肥受封時的廣大。
然而,第二年,年輕的劉襄就莫名其妙地病死了。
於是,漢文帝將諸呂之亂的功臣劉章封為城陽王、劉興居為濟北王,又封齊王劉肥的七個兒子為列侯,一舉將齊國分裂。
公元前177年,劉興居叛亂被殺,年輕的劉章也病死了。
參與諸呂之亂的齊王三子劉襄、劉章、劉興居,在漢文帝上位之後三年,竟全部莫名其妙地死去,令人匪夷所思。
公元前164年,繼任齊王的劉襄之子劉則也病死了。
漢文帝趁機將之前封侯的劉肥諸子提升為王,將齊王封地分為六個王國,分別是齊王劉將閭、濟南王劉闢光、濟北王劉志、膠西王劉卬、淄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
這幾乎就是後來最成功的歷史陽謀-推恩令的初級版。而劉恆也藉此終於徹底解除了漢初最強大的諸侯-劉肥系的困擾。
但劉肥系諸王的野心,卻似乎並未完全消退。
公元前154年,七國之亂爆發,而參與叛亂的七國竟然超過半數都是劉肥的兒子,分別是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
理智地說,七國之亂成功的可能性並不大,況且即使成功,做皇帝的也只能是劉濞,他們仍舊只是王,最多就是封地大一點而已。
那麼,既然如此,劉肥的兒子們為何還要叛亂呢?因為他們對皇位的執念並未完全消失,而文景二帝對劉肥系諸王的猜忌也未完全消除。
然而,七國之亂失敗後,龐大的劉肥系諸王死傷殆盡,只剩下劉肥之子淄川王劉志和劉肥之孫、劉章之子城陽王劉喜苟延殘喘,再難激起什麼波瀾。
子彧說
劉肥雖然攝於呂后的權勢而低調無爭,但這似乎並不代表著他沒有想法。
劉肥的兒子們個個以嫡長後裔自居,野心勃勃,不甘皇位旁落劉盈諸子和劉恆一脈,所以才會在文景兩朝屢屢叛亂。
然而,除了劉襄起兵誅諸呂時略有一點希望,其餘劉肥諸子對皇位的執著,卻只能是飛蛾撲火,註定難以成功。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劉肥系諸王的屢次反叛,也是漢初諸王與中央抗爭的一個縮影。隨著劉肥系諸王全面凋零,漢帝國才終於迎來了中央集權的曙光。
文/子彧
參考資料:《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呂后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