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周總理病逝後,西花廳收到一件特殊的包裹,八年後鄧穎超登門致謝

前言

1976年1月8日上午9點57分,在那個陰冷的冬日裡,西花廳永遠地失去了他的男主人。頓時,西花廳突然變得冷清了起來,由於當初嚴峻的整治態勢,有些人不敢接近鄧穎超,後來鄧穎超的秘書說:“當時候鄧大姐告訴我們,誰願意過來看我,首先表示對他們的感謝,感謝他們對我的關心。但是,為了產生不必要的麻煩,還是不見面比較好”

周總理病逝後,西花廳收到一件特殊的包裹,八年後鄧穎超登門致謝

儘管如此,蔡暢、聶帥、還有張瑞華等總理生前的老戰友老朋友,不顧阻擾執意前往西花廳探視鄧穎超。每次他們到來,看到掛在牆上的總理遺像,總會暗自流淚,而鄧穎超在一旁總是勸說他們不要過於悲傷,“人離開了是哭不活的,我們要堅強,要說哭,我比你們所有人都要難過,哭的應該更多,可是我不願意那樣做,恩來去世之後我只哭過三次。只有化悲痛為力量,繼承恩來的遺志,把中國的事情辦好。”

根據鄧穎超的秘書描述,每次家裡來人鄧穎超總會這樣,在總理去世之後,正是憑藉鄧大姐的堅強,我們才逐漸恢復了正常的生活。而鄧穎超在此期間,依然按照自己的習慣有規律的生活著,每天看看報紙,看看書,聽聽廣播,寫一寫毛筆字,更多的時間是和秘書趙煒一起聊天。

周總理病逝後,西花廳收到一件特殊的包裹,八年後鄧穎超登門致謝

與此同時,為了表達對總理的懷念,全國各地向西花廳寄來了許多包裹,但是做為總理的夫人,一名堅定的共產黨員,鄧穎超把大部分東西退回去了,只留下一件天津市紅橋區第二服裝廠73名青年工人親手縫製的一件絲絨棉襖,這件棉襖讓鄧穎超在那個冬日裡感到十分溫暖,而這件棉襖也成為了鄧穎超一生中接受的為數不多的禮物。

這件棉襖背後到底有什麼故事呢?

我們給鄧媽媽做一件棉襖怎麼樣?

總理去世之後,無數人民群眾和社會團體,工廠單位不顧寒風呼嘯為總理設立了靈堂,弔唁總理,表達哀思。在其中,紅橋區服裝二廠的青年工人們也和其他單位一樣,為總理佈置了靈堂,設定追悼儀式,但是熱愛總理的工人們,總感覺這樣不能表達自己的哀思,再加上臨近春節是服裝廠最忙的時候,日夜趕工的工人師傅心裡一直惦記著這件事情。

有一天,工人張寶發說了一句話:“馬上過年了,天又冷了,我們是服裝廠的工人,要不給剛剛失去親人的鄧媽媽做一件棉襖怎麼樣?”

周總理病逝後,西花廳收到一件特殊的包裹,八年後鄧穎超登門致謝

大家聽到這個想法十分贊同,工人楊明說“咱們天津有句俗話,‘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周總理和等鄧媽媽為了革命奮鬥了一輩子,卻沒有留下一男半女,我們不就是他們的兒女嗎?咱們做一件貼身的小棉襖寄給鄧媽媽,表達咱們對周總理的心意,讓鄧媽媽的心也得到來自兒女的溫暖。”

說做就做,全廠73名青年工人全部被動員了起來,他們每個人拿出來五毛錢,交給了張寶發手裡。

1976年1月17日,張寶髮帶著楊鳴、楊敏和李辰欣四名同志來到了天津市百貨大樓買布料,天百的售貨員聽說是給鄧媽媽做棉襖,一群售貨員都圍了過來一起出謀劃策,大家選遍了貨架上和庫房裡的所有綢緞後,大家最後決定,用深灰色的春綢做面,淺灰色的薄綢做裡子,在裡面絮上軟軟的絲綿。

周總理病逝後,西花廳收到一件特殊的包裹,八年後鄧穎超登門致謝

方案最後確定了,可是所有人遇到了棘手的難題,做衣服就是要量體裁衣,可是鄧媽媽的衣服的尺寸誰也不知道,廠裡的年輕人們看著新買的衣料發愁,誰也不敢下第一剪,只好去請求老師傅的支援。

紅橋區服裝二廠的李立章和田鑄正兩位師傅在建國前就是天津著名的裁縫,得到了年輕工人的請求之後,憑藉著鄧穎超的一張照片,就畫出了裁剪圖,最後依靠著這張圖紙的小樣,73名青年工人一針一線地連夜趕製,終於將棉襖做了出來,他們想讓鄧媽媽穿著這一件大家親手縫製的棉衣度過這個寒冷的春節。

周總理病逝後,西花廳收到一件特殊的包裹,八年後鄧穎超登門致謝

大家連夜將棉襖縫製完畢之後,交到了楊敏的手上,她一大早興高采烈地來到了郵局,將包裹的嚴嚴實實的棉襖填寫上收件人“北京市中南海國務院辦公廳 鄧穎超同志(收)”之後本以為可以順利地寄出去,沒想到換來的卻是一番嚴查之後的一句話“你明天再來吧!”

不死心的楊敏,又換了一家郵局,沒想到換來的是同樣的答覆,可是楊敏不服輸,繼續換了好幾家郵局,沒想到都是這樣的結果,最後楊敏不情願的拿著包裹回到了廠裡,一進廠門,天津市委的電話也打到了廠裡,說是市委已經請示過中央,包裹就不要寄了。

“寄一件包裹,還要經過中央同意,這一定有問題”73名青年工人重新聚在一起想起了辦法,後來有人提議,把包裹寄到北京的人民日報社,讓他們轉給鄧媽媽。

這個建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於是青年們又換了一塊包袱皮,外加給鄧媽媽寫了一封(此處)信寄到了人民日報社。

鄧穎超的秘書趙煒,正在如何度過總理去世後的第一個春節而發愁,沒想到人民日報的同志找到了趙煒,給了她一個大大的包裹,說是天津市紅橋區服裝二廠的青年工人們請求人民日報轉交給鄧大姐的包裹。

趙煒拿到辦公室之後,打開了那個包裹,沒想到是一件淺灰色綢緞做的小棉襖,還有一封信,趙煒拆開信一看,原來是天津市紅橋區服裝二廠的青工們寫給鄧媽媽的信,他們說周總理和鄧媽媽為了革命,一輩子沒有兒女,馬上春節到了,全廠73名青年工人就是鄧媽媽的兒女,為自己的鄧媽媽做一件棉襖,盡一份孝心。

周總理病逝後,西花廳收到一件特殊的包裹,八年後鄧穎超登門致謝

趙煒讀完信之後立即把信和棉襖送到了鄧穎超面前,告訴她事情的來龍去脈,聽到這個故事的鄧穎超連忙接過信,戴上老花鏡認真讀者那封信,看完之後,她脫下了外套,試了試這件小棉襖。

鄧穎超穿著小棉襖高興的說:“這件小棉襖真不錯,針腳又密,又暖和,就是稍微大了一些,讓孩子們費心了。”

旁邊的工作人員表示:“鄧大姐,我看可以稍微改一下,您就穿上這件棉襖過節吧”

試完衣服之後,鄧穎超十分感動地說:“這些孩子們真有辦法,也沒有見過我,也不知道尺寸,還能做出這麼合身的棉襖,真是難為他們了,我十分感謝他們”

周總理病逝後,西花廳收到一件特殊的包裹,八年後鄧穎超登門致謝

說完之後專門和趙煒交代:“趙煒,你也知道,我和恩來這麼多年,沒有收過別人家的任何禮物,但是這件棉衣不收不行啊。”

趙煒也和鄧穎超說:“大姐,他們做這一件棉襖也是表達對總理和您的一片真心,如果不收的話他們也會傷心的。”

鄧穎超說:“是啊,如果我不收的話,會傷了73名年輕同志們的心啊,但是我要付錢給他們,你看30塊錢夠不夠呢?”

趙煒表示差不多,如果多給了他們也不好辦,於是鄧穎超讓趙煒代自己寫一封回信並且將30塊錢裝到信封裡。

回信是這樣寫的:

紅橋區服裝二廠的七十三位青年工人同志們:

先遵鄧大姐囑,覆信給你們。

你們廠的73為工人公知親手縫製的絲綿襖送給她,已經收到。

青年工人們一針一線縫的這件棉衣,真是穿在身上暖在心上,你們的革命感情使她非常感動。她感謝你們對她的關懷與慰問。

但她從來不收禮物的,能退的就退,不能退的就自己付款。這件棉衣就不退回了,理解你們的心意,如退回使你們難過的,所以寄過來30元錢作為成本費,這筆錢如不好處理,可用於購買書記和學習用品。

周總理病逝後,西花廳收到一件特殊的包裹,八年後鄧穎超登門致謝

1976年3月16日,當這封信寄到天津市紅橋區服裝二廠的時候,73位青年工人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他們特意買了用鄧穎超寄去的錢買來鞭炮和糖果來慶祝,順便還為他們心中的鄧媽媽寄去了一封信還有喜糖,並提出讓鄧穎超寫一張題詞。

後來,從來不題詞的鄧穎超欣然接受了他們的請求,以“為共產主義革命的一個老戰士”的名義為他們題了詞。

趙煒作為鄧穎超的秘書曾經說過:鄧大姐後來一穿著這件棉襖就唸叨:“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一定要去天津看望當初製作這件棉襖的那73名青年工人當面表示感謝。”

周總理病逝後,西花廳收到一件特殊的包裹,八年後鄧穎超登門致謝

鄧媽媽來到工人中間

冬去春來,雲開日出,全國各行各業沐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下展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新景象。

而鄧穎超也在1983年全國政協第六屆會議上當選為全國政協主席。

1984年7月4日,鄧穎超在天津考察,藉此機會,鄧穎超向天津的同志提出的一個請求,想與當年紅橋區服裝二廠的工人們見個面。

世事滄桑,在當年的73名青年工人中,許多人已經各奔東西,部分工人已經分散到其他單位,也有的在1978年恢復高考之後考上了大學留校任教,他們一聽說鄧媽媽想見他們,立馬放下手裡的工作,聚到了當年的紅橋區服裝二廠。在這73位工人中,除了一位病故,一位重病之外,其餘的71名工人全部在張寶發的帶領下,一起前往天津友誼俱樂部。

周總理病逝後,西花廳收到一件特殊的包裹,八年後鄧穎超登門致謝

大家終於見到了日夜想念的鄧媽媽,情緒十分激動,沒想到時隔八年,鄧穎超還記著這件事。鄧穎超和當年為她製作綢棉襖的工人們一一握手,有人覺得鄧穎超年事已高,和每個人握手身體會吃不消,勸她說和其中幾個代表握手就好。沒有想到鄧穎超說:“不行,半年前他們每個人一針一線地為我縫製棉衣,我今天必須要一個一個地向他們表示感謝。”

沒想到鄧穎超這一席話,讓工人們深受感動,一邊流著眼淚,一邊和鄧媽媽拉著家常,

鄧媽媽慈祥地說:“今天我們見面是一件高興的事情,不能哭,大家都不能哭”

工人們從來俱樂部的路上,專門為鄧媽媽買了一些天津的特產,讓她帶回北京嘗一嘗,鄧穎超說:“感謝大家的好意,但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是不能收禮的”

工人代表說:“鄧媽媽,我們和別人不一樣,這不是禮物,這是作為的兒女的一份心意,沒有您和總理,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

聽到工人們的一番熱心的話,鄧穎超也無法拒絕這一份深厚的情意,攏了攏已經花白的頭髮,張寶發看到這樣的場景,示意讓大家安靜下來,請鄧媽媽給大家講兩句。

周總理病逝後,西花廳收到一件特殊的包裹,八年後鄧穎超登門致謝

鄧穎超說:“我們雖然沒有見過面,但是我們的心是相通的,我經常會想起你們,你們給我一針一線縫製的棉襖,我把它當成一生中最珍貴的紀念品。我經常想,如果我有一天到天津一定要看望你們,當面表示感謝,今天我們終於見面了,你們送我的那件棉衣讓我在那個寒冷的冬天裡感到特別的溫暖,極大的安慰,極大的鼓舞。”

鄧穎超的講話,讓在場的所有工人都感到十分的興奮和感動,大家含著熱淚看著慈愛的鄧媽媽,想到了敬愛的周總理,其中一位工人說:“鄧媽媽,這件棉衣您穿的合適嗎?”

鄧穎超說道:“很合適,合適得很啊,我穿著這件棉襖,心裡面永遠是暖暖的,也感到十分驕傲。”

後來鄧穎超和“兒女們”拉起了家常,詢問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鄧穎超知道部分當年的青年工人現在已經這成家立業之後,還特意關心起下一代的教育問題,特別叮囑他們不要打孩子,鄧穎超在他們當中就像媽媽一樣親切,時不時地問這問那,在人群中時常傳來陣陣笑聲,青年們圍坐在鄧穎超周圍向她彙報著生活和工作的情況,最後當年為鄧穎超縫製棉襖的同志們與鄧穎超合影。

離別總是難免的,鄧穎超提筆寫下“當代青年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主義中,要有所作為,有所好為,有所大為。”作為對他們的鼓勵。

後記

周總理病逝後,西花廳收到一件特殊的包裹,八年後鄧穎超登門致謝

多年來,鄧穎超對這件棉衣看得很重,經常穿著它出席重大活動,鄧小平第三次復出之後,鄧穎超曾經穿著這件棉衣去看望鄧小平,並和鄧小平、陳雲等同志介紹這件棉襖的來歷,大家聽到之後都十分感動。

鄧穎超同樣穿著這件棉襖出席了十一屆三中全會,見證了黨的歷史時刻。

接待外賓的時候,鄧穎超也會選擇這件充滿中國傳統風格的絲綿襖,代表中國形象。

鄧穎超生前說過,她去世的時候,要穿著這件棉襖離開,後來為了儲存下這一份難忘的記憶,違背了鄧穎超的願望,西花廳的工作人員將它存放到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如今,當我們再次凝望這件普通的絲棉襖時,不禁會想到,周恩來和鄧穎超雖然沒有親生兒女,但是他們卻將自己無私的愛奉獻給了全中國人民。我們都是他們的兒女,都是他們的貼心小棉襖!這件棉襖正是中國人民對他們的崇高敬意和發自內心愛戴的歷史見證。

分類: 歷史
時間: 2021-06-29

相關文章

周總理病逝12年後,鄧穎超寫回憶文章,揭開他們真實婚姻生活狀態

周總理病逝12年後,鄧穎超寫回憶文章,揭開他們真實婚姻生活狀態
1988年,84歲高齡的鄧穎超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離開了工作崗位,身體又很衰弱,她多數時間不是在西花廳度過就是在醫院度過,也因此,回憶多了起來,而回憶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就是周總理. 滿院海棠花開得燦爛 ...

周總理逝世後鄧穎超才知道:周恩來墜馬右臂傷殘與江青有關

周總理逝世後鄧穎超才知道:周恩來墜馬右臂傷殘與江青有關
眾所周知,周恩來無論是在大小會上作報告,還是走路.與人談話或幹其他任何事情,他的右臂總是彎曲地端在身前,這是他一個無奈的.痛苦的習慣. 而鮮為人知的是,在由江青引致的周恩來延河墜馬右臂傷殘後及其治療期 ...

周總理和鄧穎超的老照片:“唯有你,我希望有來生”

周總理和鄧穎超的老照片:“唯有你,我希望有來生”
前言: 1919年,由於我們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 也就是在此時,15歲的鄧穎超遇見了21歲的周恩來同志. 因為兩人有著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

鄧穎超被毛主席舉薦當副國級領導,周總理不贊成,8年後成正國級

鄧穎超被毛主席舉薦當副國級領導,周總理不贊成,8年後成正國級
紅色,是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人們心中最耀眼的顏色,無數能人志士心懷紅色夢想,打造獨立新中國. 在那個苦難的年代,我們見證了不少英雄豪傑.他們或是在戰場中奮勇殺敵,他們或是在指揮營裡規劃下一步好棋. ...

他的這張照片被誤認為是“周恩來”,刊發在悼念總理的報紙上,連事先審閱的鄧穎超都沒認出來

他的這張照片被誤認為是“周恩來”,刊發在悼念總理的報紙上,連事先審閱的鄧穎超都沒認出來
▲右起:王尚榮.李達.張愛萍 這年10月,葉劍英來到王尚榮家,在噓寒問暖後,告訴他中央軍委決定要他出任副總參謀長,同時將任副總參謀長之職的還有楊成武.胡煒.何正文.葉劍英囑咐王尚榮要同楊成武等搞好團結 ...

周總理病逝,張玉鳳問毛主席是否參加追悼會,毛主席:我走不動了

周總理病逝,張玉鳳問毛主席是否參加追悼會,毛主席:我走不動了
前言 毛主席與周總理一起革命數十年,新中國成立後在一起工作,共同商討國家大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毛主席生病時,周總理焦急萬分,周總理身體欠佳時,毛主席極度牽掛. 毛主席生病,周總理深感焦急 1974年 ...

1973年,巴鐵客機在北京起飛後失火,為何周總理得知後火冒三丈?

1973年,巴鐵客機在北京起飛後失火,為何周總理得知後火冒三丈?
周總理在一次批評不負責任的官僚主義作風的時候說道:"領導人作重要指示,就像打仗一樣,應該尊重前線指揮官的意見". 周總理在批評當時一些領導的時候火氣非常大.原因就是巴基斯坦的一架客 ...

74年彭德懷逝世後,骨灰該如何處理?周總理得知後作出16字批示

74年彭德懷逝世後,骨灰該如何處理?周總理得知後作出16字批示
圖丨彭德懷舊照 前言 "孩子們,不要哭,你們應該為有這樣的好爸爸自豪,我也為有這樣的好兄弟而驕傲!"彭德懷看著眼前14歲的彭鋼,強忍著已經滑落眼角的淚水,聲音沙啞地說道. 戎馬一生 ...

周駒有什麼背景,炸了周總理專機後,為何無法將其抓捕?

周駒有什麼背景,炸了周總理專機後,為何無法將其抓捕?
1955年的4月11日,在北婆羅洲的上空突然響起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音.當天這個爆炸新聞傳遍了世界各地,當週總理知道這一訊息後,悲痛萬分,又十分憤怒.原來這架飛機是周總理的專機,而且飛機上還有11名乘客 ...

72年毛主席為啥不向日本索賠?周總理解釋後,你就知道主席多英明

72年毛主席為啥不向日本索賠?周總理解釋後,你就知道主席多英明
自中日甲午海戰開始,中國和日本這兩個"鄰居"之間的大摩擦就很頻繁,日本對我國發動一系列侵略戰爭,可以說侵華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最危險的時刻了. 圖 | 甲午海戰 這時我們就有疑問了,為 ...

周總理去世21年後,銀行查賬發現他名下有1.2萬英鎊,這是誰存的

周總理去世21年後,銀行查賬發現他名下有1.2萬英鎊,這是誰存的
周恩來總理 前言 1997年,在中國銀行的一次內部審計中,工作人員發現了周總理名下有一筆1.2萬英鎊存款.算上利息摺合成人民幣,這筆錢在當時數額高達467000元!即便是在現在,40多萬也是一筆鉅款, ...

1997年,中行查賬發現周總理名下有一筆鉅額存款,這是怎麼回事?

1997年,中行查賬發現周總理名下有一筆鉅額存款,這是怎麼回事?
1997年,中國銀行總行在進行內部審計查賬時,發現了一筆12000英鎊的存款,而這筆存款竟是在1967年7月8日以周總理的名義存的! 從1958年開始周總理每月的工資是400元錢,他的夫人鄧穎超每月工 ...

建國後鄭洞國不肯“出山”,肖勁光硬是勸不動他,周總理親自出馬

建國後鄭洞國不肯“出山”,肖勁光硬是勸不動他,周總理親自出馬
1950年夏天,47歲的鄭洞國身體不適,準備由哈爾濱去上海治病.途經北京時,有兩位老相識特意請他吃了頓飯,這二位就是肖勁光將軍和肖華將軍. 兩位將軍,後來一位授開國大將,一位授開國上將,兩人一起請一位 ...

建國第40天,周總理接見“兩航”總經理,蔣介石知道後為何會大罵

建國第40天,周總理接見“兩航”總經理,蔣介石知道後為何會大罵
在我國革命歷程當中,出現過許許多多的起義,其中有這麼一場起義,參與的人數並不多,但卻讓整個中國為之震動,甚至對如今的中國也產生了很多深遠的影響.起義的時間也很短,短到讓敵方都神不知鬼不覺. 但和其他起 ...

56年周總理訪蘇,偶遇京劇演員程硯秋,詢問:你為什麼還沒入黨?

56年周總理訪蘇,偶遇京劇演員程硯秋,詢問:你為什麼還沒入黨?
前言 程硯秋是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在京劇四大名旦中是最年輕的一位.因為在戲劇界的影響,程硯秋很快便引起了周總理的注意和關心-- 圖 | 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中後),程硯秋(中前),尚小云(右), ...

1961年楊虎城之子當眾提請求,稱“不甘心”,周總理的處理很高明

1961年楊虎城之子當眾提請求,稱“不甘心”,周總理的處理很高明
1961年12月上旬,39歲的楊拯民從西北趕到北京開會. 11號的晚上,他接到了中央的通知,邀請他出席第二天將舉行的"西安事變25週年"招待會.作為楊虎城將軍的長子,這樣的招待會他 ...

1956年陳賡帶一少年走進中南海,碰見周總理,陳賡:你看他像誰?

1956年陳賡帶一少年走進中南海,碰見周總理,陳賡:你看他像誰?
1956年的5月份,忙於籌建哈軍工學校的陳賡大將接到黨中央的指示,要求他迅速動身前往北京開會,陳賡收拾好行李後登車出發,他的警衛員發現這次和陳賡大將一起前往北京的還有一位少年,警衛員上前打聽這位少年的 ...

楊振寧稱杜聿明為“杜先生”,周總理急忙糾正:應該叫岳父大人

楊振寧稱杜聿明為“杜先生”,周總理急忙糾正:應該叫岳父大人
1957年,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訊息傳到臺灣,蔣介石立即讓楊振寧的岳母曹秀清前往美國,企圖讓她把楊振寧拉攏到臺灣,為黨國效力. 與此同時,周總理派人帶上楊振寧岳 ...

1960年,那個偽造周總理簽名騙鉅款的人,他後來怎麼樣了?

1960年,那個偽造周總理簽名騙鉅款的人,他後來怎麼樣了?
"叮鈴鈴!"銀行的座機電話忽然響了起來,計劃局局長拿起了聽筒. 裡面傳出一個男人的聲音:"我是總理辦公室的秘書.周總理交待的事情儘快完成,不要誤事."聽聞此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