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部分新消費品牌在今年雙11的表現都不太理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流量結構的改變造成的,一些品牌不願再燒錢了,不再追求同比快速增長甚至不要求增長。”
李豐說:在2020和2021年裡我們看到的消費現象,大部分都是短期現象。我們要關注一些長期問題。全鏈條效率之爭要開始了。
2020年,消費投資為什麼熱?消費賽道遇冷,未來大勢如何?哪些是短暫現象,哪些是不變的規律?
本週六混沌前沿課《消費起落,如何洞察變與不變?》,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從資本、流量、供給等視角,梳理消費賽道變化背後的本質和原因,洞察消費的“變”與“不變”?
授課老師|李豐 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
編輯|混沌商業研究團隊
支援|混沌前沿課
1. 2020年,消費投資為什麼熱?
1)二級市場上受追捧
去年消費品在二級市場熱度很高,較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疫情,因為大家既不知道疫情會持續多久,也不知道它對不同行業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基於這樣的不確定性,大家優先選擇了確定性。
什麼是確定性呢?簡單來講,就是大家生活必需的、不受疫情等不確定因素影響的必選消費品,尤其是吃吃喝喝方面的消費,它們帶來了二級市場中所謂的相對確定性。
當然除了吃喝相關的行業之外,一些醫療企業、網際網路企業也會多多少少受益於疫情,呈現出超常增長的趨勢。但這兩類公司在中國的二級市場中比較缺乏,所以大量的資金投入到更具確定性的“吃吃喝喝”上。因此,即使那些行業在去年可能並沒有即時表現出高增長的趨勢,但是它們在資本市場表現很好。
2)必需品消費在上升
2021年前三個季度相對於沒有疫情的2019年來說,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年化增長率接近4%。這是個好資料嗎?當然不是。2019年以前的大概10年裡,消費增長都達到甚至於超過年化10%。
一組特殊資料: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3.9%,作為必需品的菸酒食品消費卻同比增長5.1%。
這意味著,從去年1月到現在一年半多的時間裡,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其實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但就在消費行業增長沒有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必需品消費反而在下降的資料中出現了同比上升,所以大家還是踴躍地進行消費品投資。
3)基金的方向變化
最近這幾年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很快,網路流量達到了一個天花板。大家會覺得在網際網路上的機會和新興模式不多了,所以TMT不再是最被基金廣泛看好的方向,消費成了新熱點,很多原先投放在網際網路的資本轉而關注與零售相關的模式。
4)財富效應
一級市場的投資結果會為二級市場帶來一些財富效應。比如做彩妝的完美日記、做潮玩的泡泡瑪特、做電子煙的悅刻,產生示範效應,以前大家覺得只有投純網際網路的公司才有機會在6、7年之間就成就一個百億美金的公司,但今天不是,投消費品公司也有這樣的可能。
5)最重要的推手:流量結構的變化
流量結構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兩方面:
a. 媒介形態轉為影片為主
疫情的刺激讓短影片得到了更多的流量,使用者使用時長飛速飆升。《2020 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8 年下半年,短影片應用的日均使用時長超過綜合影片應用;截至 2020 年 6 月,短影片以人均單日 110 分鐘的使用時長超越了即時通訊。
流量結構的改變對消費品有什麼影響?當媒介形態從文字到圖文,又發展為影片時,我們就要思考到底有哪些產品更適合用影片而非文字、圖文進行表達和售賣的。
舉個例子,圖文時代,一般就是使用者上傳一張塗了口紅的照片,然後配上一行字標明具體的色號、價錢等等。但如果是影片形式,有人讓你看到使用過程、使用前後的直觀對比。這是用影片表達和用圖片表達的區別。將來會有非常多的消費品受益於這個流量結構的改變。
b. 搜尋為主變成推薦為主
原來淘系的電商流量大部分分配給了使用者搜尋,使用者進行搜尋之後,頁面會展示非常多的單品。現在淘寶和天貓超過一半的流量都分配給了推薦和猜你喜歡。
流量平臺的流量結構從搜尋轉換到推薦,對使用者來講體驗感是有所提高的,對品牌來講也有了質變。以前做產品,商家得想盡一切辦法讓使用者記住自己的產品,因為只有被記住才會進行搜尋。所以越窄、越細、越精準的產品,越需要買大量的流量客戶進來篩選、轉化,然後才有一小部分使用者記得住你。
現在商家可以做一個很窄的產品,並在所有的平臺都買最精準的流量,通常買得越準就越沒有人與其競爭。所以那些做得很細的產品就有機會透過這種流量結構的改變,以較小的花費來獲得精確的使用者流量。
6)線下零售缺新品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從2020年年初開始受到疫情的影響,大消費品公司完全不知道影響會多大,而且它們因為體量大受影響也最大,因為有復工復產的問題,有過去準備的供應鏈及原料的問題,有庫存問題,有經銷商庫存問題……所有這些事情,使得它們來不及以線下的效率重新做一遍創新,以至於2020年線下的零售貨架上,就沒有出現這些傳統品牌的創新產品。
7)外貿電商
在大家無法進行國際旅行之後,外貿電商就變得很重要。去年全世界的供應鏈,只有中國在第二季度末恢復了,而且恢復得很好很穩定,承接了全世界的需求。
8)大牌平替與國潮
2020年,新消費投資當中,大牌平替和國潮,重新又變成了不管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都在廣泛討論的話題。大家投資的原因之一在於,中國來到了一箇中國品牌做得比國外好,中國人相信中國品牌的時代。
2. 2021年,消費投資又如何?
1)不抱太大希望,財富效應減弱
消費市場並沒有得到有效恢復。2020年,在整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負增長的情況下,必需品實現了正增長,但這是不尋常的正增長,所以今年它們想要實現繼續增長是一件有挑戰的事,大家沒有辦法對高增長有太多的期待。
打個比方,由於疫情,2020年極有可能是過去10年人們吃方便食品或速食最多的一年,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增長,並不是一個持續現象,今年人們肯定吃得不如去年多了,那麼可以預見,由於去年所造成的高基數,今年方便食品的需求資料與去年相比會變差。
基金方向跟去年差不多,二級市場財富效應在減弱。2020年上市的幾家頭部消費品企業,今年至少兩家都已經跌了一半以上,它們表現得越不好,財富效應就會越差,投資熱情也會依次衰減。
2)從0到1容易,從1到10難
精準流量帶來的結果是越細分越容易從0到1,但是痛苦就在從1到10變得非常難。雖然做的是針對特定人群的特定產品,本質上大家還是希望品牌能夠做大。這就需要購買非特定的人群流量來擴大產品的影響力。但是反過來,購買的流量標籤越少越泛,競爭的人就越多越貴,買進來的無效流量也會大規模增加,原來的問題又顯現出來了。
從1到10變得難了,另一個原因是什麼呢?在直播間裡購買東西是一個很普遍的行為,絕大多數人看直播的時候,沒有明確的目的,可能只是碰巧出現了一款打動他的產品,產生無意為之的購買行為,這時候商品留給人們的品牌印象是很小的。原先使用者會專門、有意識地去搜索某品牌商品,對該品牌的印象也會更深刻。
所以對於做品牌的人來說,新的流量結構雖然可能實現精準的銷售轉化,獲得了客戶的一次購買,但是讓使用者記住品牌名字這件事卻變得困難了很多。使用者記不住你,你就不叫品牌,不過是完成了一些銷售額而已。
3)線下零售不缺新品了
有一個現象,大家去便利店觀察一下飲料貨櫃,不難發現,2020國產創新品牌拿到了線下好位置,比如國產的無糖氣泡水。
疫情影響了大公司供應鏈,公司越大不確定性越強,受到的影響就越大。而之後當這些大公司意識到疫情趨於穩定,可以進行一些嘗試時,已經到去年5月中下旬以後了,從頭再來準備原材料、產能生產、經銷商庫存購買、經銷商零售終端鋪貨等事情,又耗費三四個月。與此同時,國內的創新品牌在疫情期間融了錢,投了廣告,所以5月份疫情好轉,線下零售終端需要鋪新品時,就願意把這些國內創新品牌的新產品上架。
2021年、以及即將要面對的2022年,市場就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狀態。那些去年沒有創新的公司會憋足了勁在這個時候大幹一場,所以2021年和2022年,線下貨架的競爭將會極度激烈。那麼,這一切的背後最關鍵的問題是:2020年大家線上下看見的所有這些新產品,激烈競爭之後,哪個品牌能留在消費者心裡。
4)外貿電商,迴歸供大於求
2021年供應鏈逐漸修復,需求端相對迴歸,國外又回到了線上線下的消費狀況。而經過了過去一年,大量的外貿人都學會了做電商,因此在中國供給增加了,但是需求變小了,所以2021年和2022年,外貿電商之間的競爭大概會尤其慘烈。
5)大牌平替有視窗,但也有挑戰
雖然疫情對消費現象造成了一些特殊影響,但是幾乎沒有在一兩年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可能性,這些變化始終是符合常識的。歷史是會相對輪迴、重複的,在過去這兩年裡我們看見的很多變化都是如此。
中國化工在上世紀90年代取得了極大的發展,生產具有巨大的加工端產業鏈優勢,同時在2000年之後開始了第一次相對整體的消費升級,於是中國內地市場出現了第一次大牌平替——各種各樣的國產日化家清用品與當時的皇冠品牌寶潔競爭。
看起來幾乎要成功了,但後來這些國產品牌大多數都失敗了,一是因為寶潔的降價。二是因為在金融危機前三四年,化工產品的原料石油價格成倍上漲。因此在做平替的時候,原料成本佔售價比較高,當寶潔把產品價格下調時,有些國產產品的盈利空間被擠壓,最後被擠“死”了。
這件事在今天也能看到一些特殊的對映。2020年和2021年雙11,天貓化妝品前10中,除了中國品牌薇諾娜,剩下全都是雅詩蘭黛、歐萊雅這些國際大牌。為什麼大牌又重新霸佔了榜單?國貨哪兒去了?因為一方面,這些國際大牌給了在中國的運營公司特殊的折扣,允許他們低於正常的促銷價格下限進行銷售。另一方面,在過去一年內,石油已經從40塊錢漲到了80塊錢,這跟當年發生的事兒很像。
國潮想要成功,有兩點很重要:
一是要有自己的差異化,二是要有可持續的供應鏈。
3. 2021:兩極分化的消費行為逐漸迴歸
疫情之後,有錢人最先恢復過來,因為疫情對他們的消費方式影響最小,甚至他們還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透過資本市場賺到了更多的錢。但疫情確實影響了所謂的中低收入人群。去年中國汽車消費最先恢復正常的是賓士、寶馬、奧迪,換句話說就是有錢人的消費最先釋放出來,而中低收入者會選擇更便宜的車型了。
不過疫情過去之後,配合著一些政策調整,也許明年開始這種兩極分化的消費行為就會逐漸迴歸至中間狀態。
在2020和2021年裡,我們所看到幾乎都是一些短期消費現象。那中國的消費市場長期來看長什麼樣呢?中國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
根據預測和規劃,9年後,全中國有10億人的生活水平比今天上海的平均生活水平要高。目前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在漲,但可支配收入中佔比相對較高的是和住房相關的事情,因為相關政策,房地產價格得到了抑制。也就是說CPI雖然在漲,房地產投資下降這部分可以抵消。另一方面,第三次財富分配一定會使促成消費的主要人群——中產階級的規模擴大。這大概就是未來10年中國市場的樣子。
消費和零售創業方向有什麼關係?
1、長期vs短期:從9年以後往今天看,判斷該做什麼
如果從今天開始在消費領域創業,等到公司上市的時候,可能需要8、9年的時間。那麼就應該從9年以後往今天看,應該從哪兒開始,面向誰來做,解決什麼問題,又能有多大的市場規模。
我們要關注一些長期問題,對中國九年後的描述就是個確定的改變,瞄準它做就是一個相對確定的過程。
2、便宜vs貴:消費持續升級
第一個消費階段,是耐用品加必選消費品的消費,第二個消費階段,是可選消費品的消費。這兩個階段基本上都在強調產品便宜的特性。因為所有國家處於這個階段時,都是製造業快速發展的時期,需要積累社會財富,提高社會生產率,所以把東西做得又快又好又便宜就是本事。
到了第三個消費階段時,當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實現了消費升級時,很多消費品就不再只以便宜為做產品的目標了,而是追求讓客戶感受到精神層面上的不同。它們可以有便宜的特徵,但絕不是隻以便宜為特徵,甚至很多人還不願意讓便宜成為自己產品的主要特點。
3、線下vs線上:只線上不夠大,只線下也不夠大
a.過去線下是起點,現在線上是起點
10年前人們的消費方式是線下搜尋想體驗、購買的商品,到線上來比價。今天人們的消費行為多半變成了線上被種草,線下進行體驗。人們無非是在小紅書、知乎或者直播間等看到一些商品,並萌生出購買的慾望,然後去線下來體驗這個商品。這種獲取商品資訊的途徑,已經轉移到線上了。這是線上和線下結合的第一件事。
2015年的時候,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裡增加了一個引數,叫電商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當時這個比例約是15%。2020年統計表明是27%。
曾經線下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5%,今天只佔70%,比例降低了很多。這就意味著對商家來說,只做線上不夠大;只做線下跟使用者的接觸不夠多,也不夠大。這是線上和線下結合的第二件事。
b.中型公司難題:怎麼同時做線上線下
那麼到底怎麼同時做線上和線下呢?雖然線上線下的使用者可能重疊的越來越多,但這兩個流通渠道的形態卻完全不一樣。
- 生意形態不一樣。舉個例子,三隻松鼠剛開始拓展線下零售的時候,發現它所有的包裝上都沒有可以掛在貨架上的小孔,這在線上渠道根本不成問題。而且線下銷售需要零售商和批發商,這中間還會有分成問題。
- 使用者購買方式不一樣。線下使用者是零售購買,也就是衝動性購買,人們線上下買零食很少一次性買一大箱。但是線上的所有電商都會制定各種各樣的組合裝,供消費者計劃性地購買。
- 貨物流轉不一樣。線下的物流需要經銷商、零售商之手,線上則是出了倉庫直接把商品派送到客戶手中。
- 品牌的效率、價格、產品、銷售策略都不一樣。商家把線上線下的銷售變成一件事來做,這就對所有的中型公司構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挑戰。
其他國家還沒發展到到線上佔3分、線下佔7分的階段,而中國到了這個階段,線上線下需要融合發展。網際網路帶來的數字化效率,可以讓消費者獲得的資訊和其消費行為保持一致性,即看到就可購買,完成購買就可以較快收到商品。同時,今天商場普及到了各線城市,線下也開始變得相對成熟和發達。
無論哪個商家誰能把線上線下的融合做好,誰就能擁有世界級高零售效率。
4、效率vs規模:要先做好才能做大
以前在消費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中國線上線下零售發展剛起步的時候,如果有好的商品資源,或者有好的生產模式,或者獲得了流量紅利,只要抓住任何一個部分就可以迅速擴張,發展到一定的規模。
今天競爭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只靠單點的優勢是遠遠不夠的。只能先好再大,或者至少要做到邊好邊大,靠一件事先做大,後邊再慢慢修補行不通了。
- 新品牌們迴歸全鏈路效率之爭
絕大部分新消費品牌在今年雙11的表現都不太理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流量結構的改變造成的,想要實現1到10就要燒錢。一些品牌不願再燒錢了,於是今年雙十一,非常多的新消費品牌不再追求同比快速增長、甚至不要求增長。
2010年—2014年左右,每年雙11天貓服裝品類銷售榜單的前10名中,至少有30%到50%左右的網際網路品牌。但從2014、2015年開始到過去的一兩年,這些榜單(尤其是女裝),排名前10的品牌中就已經很少出現網際網路品牌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大概從2017年以後,服裝就進入了存量市場,就是說服裝行業大盤在下降。
進入了存量市場,就是開始了效率競爭。在存量市場上講究誰好誰大,誰能在這個鏈條上把效率做到最高誰就厲害,因此只做一個點是不足夠的,就要拼誰更懂整個鏈條。外貿電商有個著名的公司叫SHEIN,大家說SHEIN好,就是因為它把後臺的供應鏈改得非常好。
新消費也會迴歸全鏈條效率之爭,假定這次雙十一後很多新消費品牌不追求增長,那麼以後會怎麼樣呢?如果這個狀況持續,並且消費投資泡沫減少了,那麼從明年開始誰的全鏈條相對效率高,誰就會有相對好的表現。
5、零售vs服務:服務零售化,零售服務化
a. 瑞幸和喜茶,是零售業還是服務業?
服務行業的瓶頸,就在提高生產率上。過往很多有意思的商業模式背後,都是服務行業零售化。星巴克喝到的Drill,替代了咖啡師一系列手動操作的過程;三頓半的凍幹咖啡,某種意義上也是想替代咖啡師傅。這些都屬於服務行業零售化。外賣是最典型的服務行業零售化。
瑞幸和喜茶,其實本質上兩者都可以算服務業,因為它們都是現衝即飲。但是一般來說,大家會認可瑞幸的零售業屬性,而認為喜茶更像服務業。因為瑞幸幾乎百分之百的訂單都是以外賣的形式完成的,讓人覺得它更偏零售業。喜茶70%多的訂單也是透過外賣完成,但喜茶有個堂食的概念,門店環境裡的服務和體驗讓客戶覺得這是服務業。
很多人想各種方法來解決服務行業的效率瓶頸問題,但挑戰仍然存在,因為需要體驗的過程,效率就很難控制。
b. 新嘗試:零售服務化,提升品牌力
過往效率進化都是把服務行業零售化,而今天有些品牌選擇把零售行業服務化,雖然效率可能有瓶頸,但是提升了零售的體驗度和品牌力。
比如三頓半,其線下有個200平米的咖啡店,營業額非常可觀,其中零售營業額佔比接近一半。因為客戶去店裡除了購買特調的手衝咖啡外,還會在牆上抽取限量的安福路8號、還有擺在桌上的0號咖啡。
再比如盒馬,它請消費者到線下來,現場把龍蝦做給他們吃,結果客戶發現吃一頓龍蝦才60多塊錢,物超所值。盒馬是屬於零售行業的,但這個「物超所值」的概念卻是跟服務行業相比。當客戶用服務行業的標準與之對標,就覺得它的零售產品給人帶來的體驗感很好,品牌度也逐漸提高。
6、品牌創新vs品類創新:現在多數還是產品創新,老品牌翻新
簡單來講,品牌創新就是真正創造了一個消費者的認知。今天很多新消費品牌針對一個特定人群,根據他們的需求做出小的產品創新。但是產品創新還不是品類和品牌創新,想要真正能代表一個品類,再到能成為消費者認知中的出色品牌,還有好幾個大臺階要邁。
舉例,服裝行業的大盤呈現負增長趨勢,但有一個例外,運動休閒類,是唯一一個正增長且年化在20%左右的服裝品類。其中最近幾年崛起的安踏、李寧、特步等國潮品牌,在中國運動休閒品牌裡算增長相對較好的。但這些都不是新品牌,而是老品牌翻新出來的。
7、年輕消費者:不只看價效比,也要看價值觀
以前大家強調價值,只要價效比高就可以了。但是你會發現今天的年輕消費者非常難伺候,他們獲取資訊的效率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都很好,不只看價效比了,還要看價值觀。他們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有能力去尋找資訊,並且會收集足夠多的資訊進行辨別和判斷,在說服自己之後,再做消費決策和判斷。
還有一點變化:新消費者不是想象的那樣,想讓你為他們包辦一切,他們要求有共創的空間,需要自己參與創造的滿足感。
比如如果在小紅書上搜索關於海底撈的筆記,我們會發現最多的是關於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調出好吃的蘸料。各種各樣的蘸料會給人帶來一種創造的滿足感。三頓半的花式喝法也是同樣的道理,這些自己參與創造的東西,對消費者而言是有特殊意義、獨一無二的,這也是讓使用者變成自己忠誠使用者的小方法。
新一代的年輕消費者,品牌意識來得早,情感訴求要得多。因為沒怎麼經歷過物質匱乏,所以沒有那麼強烈的滿足物質慾望的需求,這就導致他們對精神屬性的要求很高,要求商家有所謂正確的價值觀,就是要對社會負責,滿足對文化歷史的情感表達,比如注重環保、保護動物、足夠公平等。
8、深度互聯互通:要求更強的品牌力和產品力
過去幾個月在全球範圍內發生了一些變化。
第一,反壟斷。一旦因財富增加而導致貧富嚴重分化之後,反壟斷就是各個國家都會做的事情,因為這是最容易重新平衡財富的方法。
第二,個人資料隱私保護。中國的外貿電商就面臨著這一變化帶來的挑戰,因為商家在谷歌和Facebook等投放的廣告,被要求從精準廣告變為品牌廣告,允許商家跟蹤的使用者資料減少了很多,更是把使用者的隱私標籤拿掉之後再進行投放。以前從0到1相對容易是因為可以掌握精準的使用者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廣告投放。基於這個變化,如今從0到1的難度也加大了。
互聯互通是指平臺和平臺間的隔閡消除,抖音、天貓、微信等平臺連通起來,讓各平臺專注做自己平臺的事情,這意味著A只幹A的事,只有使用者真正記住了你的品牌,才會主動去某平臺購買你的產品,你的品牌力和產品力反而變得比以前更重要了。
以前客戶記不住自己,品牌也可以想辦法跟蹤他們,讓他們完成銷售轉化,但現在不能向特定的人群精準投放廣告了,就要求品牌找出更強的影響使用者、讓使用者記住自己的方法。
1.一個特徵:增量品類
原則上,中國最大的、最先出現的機會都是在「增量品類」。即使在一個存量品類中,也會有增量的細分品類的機會。藉助網際網路流量與內容優勢的品類,是中國發展最快、投資的主要方向。舉幾個例子——
- 咖啡。2017年,中國一年人均咖啡只有四杯多,有預測說日本會發展到年人均180杯咖啡、再加200多杯茶,那麼未來中國會不會也發展到一年人均100多杯咖啡呢?這一點我們並不確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4年後的今天,在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一年的人均咖啡杯數肯定不止4杯了。這就是所謂的增量品類。
- 隱形眼鏡/美瞳。中國的近視率很高,近視的人數在增加,還呈現低齡化的趨勢。而現在大部分的小孩在小時候就不願意戴框架眼鏡了,出於方便和美觀的考慮。還有一些非近視者也會選擇戴美瞳,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好看。這都是增量使用者。
2. 特殊的中國機會:供應鏈改造和供應鏈能力
在中國,產能溢位之後利用過剩產能改變別的行業,這必須是世界高質量、高技術的加工廠和供應鏈才能夠完成的。
上個世紀60年代,雀巢發明了凍幹咖啡。在過去三年裡,以三頓半為代表的升級版的凍幹速溶咖啡迅速開啟中國市場,目前中國成為普及凍幹咖啡的主要國家。世界上其他國家採用的多是烘乾咖啡,其成本相對更低,儘管如此,凍幹咖啡為什麼依然可以在中國迅速普及?
這是跟中國供應鏈密不可分的關係。凍幹這個技術原先是用來做生物製品和血液製品的,由於中國進一步發展了這個技術,我們有了較高的凍幹技術和產能,並且相對最便宜。再加上遇到了中國的咖啡升級、消費升級,以及網際網路高滲透率的售賣,這些要素綜合在一起,推動中國採用溢位的凍乾產能進行凍幹咖啡的普及。
晶片行業的道理也是如此,供應鏈能力也會溢位。今天中國大規模地投資新能源和晶片產能,一定會導致在兩年或三年後,中國的晶片產能過剩。過剩的晶片產能用來幹什麼,這就是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其中也許蘊藏了巨大的機會,當一些新的微觀加工技術與這些過剩的晶片產能相結合,就會成為改變其他行業的要素。
回看過去一年半這麼多的消費現象,其實大部分都是人為創造出來的一些短期現象。而相對確定的事情則非常簡單,就是在中國將要面臨的一個非常特殊的市場,這個市場就是三個圈:最好的連線措施、最大的消費市場、最全的供應鏈,但凡能把這三個圈聚合起來,就能做到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