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聞沙色變,凡事都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沙塵暴也是這樣!
事物,存在即有合理性,沙塵暴是地球生態系統中不能缺少的一員,還是有些積極作用的:
其一,沙塵暴是伴隨沙漠而生,如果說青藏高原作為巨型的抽風機造就了華夏文明,那麼沙漠就是地球的調溫器(沙漠能夠有效的把陽光反射回大氣層,避免地球溫度的不斷升高),而沙塵暴則擴大了沙漠作為地球調溫器的作用空間和力度,減緩氣候變暖;這是沙塵暴的“陽傘效應”。
其二,沙漠是因為不降雨或降雨少而誕生,而沙塵暴卻利用沙漠產生大量的氣溶膠(微塵),形成的氣溶膠能夠分散在空中,吸收熱量,有助於雲的形成,可以保證其他地區有充足的降水機會;這是沙塵暴產生間接的氣候效應,稱為“冰核效應”。
其三,地球生態系統的71%是海洋,海洋的營養一部分透過河流補充,另一部分則透過沙塵暴來補充;沙塵暴將撒哈拉沙漠的大量礦物質(鐵和磷)和有機物帶入海洋,這會讓真菌、藻類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同時以它們為食的海洋動物也會大量繁殖;更重要的是,浮游生物可以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緩解溫室效應的危害;這是沙塵暴的“鐵肥料效應”,即“鐵假說”。
其四,沙塵暴是地球礦物質迴圈的重要環節;沙塵暴除了將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大量礦物質和有機物帶入海洋,還將灰塵、磷和其他營養物質帶走,擴散到南美叢林中,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叢林一一亞馬孫熱帶雨林(地球的綠肺)。
其五,沙塵暴可以減少酸雨和改良土壤;沙塵暴產生於沙漠,所攜帶的一些土粒當中經常帶有一些鹼性的物質(內陸的鹽鹼地,沙塵中含有鈣等鹼性陽離子),可以緩解沙塵暴附近沉降區的酸雨作用(工業汙染造成,但我國北方的酸雨因沙塵暴有所減少)和土壤酸化作用(大量使用化肥形成,沙塵暴可以中和);經測量分析,沙塵暴能使中國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8~2.5,韓國增加0.5~0.8,日本增加0.2~0.5;這就是沙塵暴的“中和酸雨效應”。
其六,沙塵暴可以淨化空氣中的汙染物;沙塵暴在降落過程中可以淨化空氣,對空氣中漂浮的工業煙塵、汽車尾氣、化學物質(硫化物)統統吸收,一掃而光。
其七,沙塵暴的沙塵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一些地區的土壤不足和肥力不足,百萬年來,來自中亞的沙塵暴造就了黃土高原、黃淮海平原(黃土高原與沙塵暴關聯度很大,但華北平原與沙塵暴的關聯度要弱一些)。
小本認為,沙漠、海洋、草原和森林,都是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沙塵暴能有效將其串聯,從某種意義上講,沙塵暴就像地球為了應付環境變遷而進行的“自救”!
小本第一次接觸沙塵暴,是在瀋陽,大概是94年10月,某天早晨起來,走出宿舍樓,天上地下都是泥沙,尤其是腳踏車車座上;過了一個星期,某天下午在操場踢足球,直接與沙塵暴“硬剛”了一下,慘不忍睹;整整四年,小本對沙塵暴都是很壞很壞的印象。
今天,小本生活的川南谷地,霧霾與酸雨猖獗,說實話,真想沙塵暴來“掃蕩”一下,淨化一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