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那地方,遠離山區,地處城郊,村裡的土地已經全部被徵用,物流倉儲隨處可見。新建住宅拔地而起,小區內高樓幢幢,飯店、超市、銀行,應有盡有。外來人口成批湧進,村裡整天人來車往,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都市裡的村莊。南來北往,人進人出,笑語喧譁,各種口音夾雜其間,好不熱鬧。人流量大了,外來人口多了,一個最明顯的感覺,就是各種地域文化的交流滲透,日益密切。這一點,從新媳婦進門上,體現得最為充分。
在當下的我們村,新郎娶親當天禮數並不嚴格,也就是說程式不復雜。和城裡的娶親程式幾乎沒有任何差別。無非也是新女婿上門,孩子們提前堵住門,要個紅包,討點喜慶色彩,新媳婦和新郎坐汽車到了男方家,讓新郎抱下車,然後依舊是孩子們堵住門,討個紅包,高興高興而已。傳統的騎馬坐轎早已經不見了蹤影。這方面的原因有二,一是解放以後大力提倡婚姻自主,從前的什麼三媒六證、媒妁之言、繁瑣程式,在強大的宣傳輿論感召下,很快就土崩瓦解了,媒婆失業,神漢回家,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部走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可以說傳統的那些七七八八說道,早已經失傳。再一個原因,是我們老家深受榆次、太原兩大區域文化的影響很大,導致本土文化沉澱的不多,凝聚力不強,這種結果是榆次的鄉俗有時候不像,太原的鄉俗有時候還又不全,這到底是算哪裡的?誰也說不清楚,最後搞成了“四不像”。
但是,自從這幾年村裡大發展,外來人口湧進來後,鄉風民俗開始改變了。鬧騰得更不知道是算哪一個地方的了。這裡面關鍵是各家用的總管不同,無形當中,就把各地的民俗民風也帶過來了,你家用的是河南的,他家用的是河北的,那差別能不大嗎?
還是以娶親來說,古代“婚”的本義,是指女孩子出嫁到男人家。古時候女子出嫁是在黃昏時候進行的,這是遠古時候搶婚的遺風。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從女從昏,昏亦聲。我們不妨這樣設想,一個強壯的部落男子,看到一個心儀的漂亮女子後,內心躍躍欲試,於是就選在了一個黃昏時分人少的時候,騎馬悄悄前去搶人,一路上,女子的不從和哭泣,與男子的成功吶喊,交織在一起,此起彼伏。回到部落,人們點起篝火,慶賀喝彩,整夜狂歡……
隨著社會的進步,黃昏去搶人,演變成為了黃昏娶親的習俗。現在好些山區農村,還有下午男方到女方娶親的婚俗。筆者所知道的平遙有的村裡就是這樣的。但是,我們老家卻是上午娶親,中午之前必須迎接回新娘子,客人們才能開飯。
不過,由於外來文化的影響,在娶回新媳婦進門這道程式上,我可是大開了眼界。那還是去年秋天的時候,我回老家參加了一個親戚兒子的婚禮。請的總管是河北遷徙過來的老王。那新媳婦進門的程式,自然也就帶了河北的色彩了。首先是他讓主家要準備一箇舊時用的大秤,娶親那天,要把秤掛在新房門楣上。在這年頭還真不好找。一家人找遍全村,才好不容易在一戶人家的雜貨堆裡才找到。然後還要準備二斤五穀雜糧,放在自家的籃子裡,五穀最好是自家地裡種的。
這可也不好找,嚴格地說,黃河流域的五穀是指麻、黍、稷、麥、菽。實際上就是小時候常見的麻子、黃米、小米、小麥、黃豆。這些從前常見的五穀雜糧,有的已經不多見了,年輕人就是見了有的也不認識。而且,村裡的地也都徵完了,即使有的人家院子大,有空閒地,也是種點菜和幾株玉米,至於說麻子,那更是很少見了,籃子呢,也很難找,現在都是用塑膠袋,大街上誰還出來提個籃子?有的人就和主家取笑說,“你家這是請的甚總管?都甚年頭了,還要竹籃子?這要上街走上一遭,還不笑掉大牙?不知道的還說是犯了神經病。”主家說,“咱也不知道這麼麻煩,可請的就是這總管,人家老王提的就是這要求,你要硬不同意,那不是傷了和氣?”他這一說,人們也就不啃氣了,畢竟是在辦喜事嘛!
最後,不管咋地,五穀還是和常在村裡賣米麵的糧販子才配齊。竹籃子呢,是從一家沒人住的老院裡才找到。洗了幾遍後,竹子黃燦燦的,倒也還能看得下去。有的人不解地問總管,“老王呀,你這總管是賣的甚關子?又是米又是藍子的,還要大秤,難道娶回媳婦子來,還要稱一稱有多重?”人們聽得一個個哈哈大笑。老王只是說,“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迎親那天,按照我們村裡的婚俗,是新郎要從汽車上把新娘抱下來往洞房裡去的。但是,當新郎把蓋著蓋頭紅的新娘從車裡抱出來後,老王一再囑咐道,“進了院門就不要再走啦!”只見他跑到院子裡叫新郎的媽快出來。新郎的媽媽剛當婆婆,一臉不解地來到總管跟前,就見老王把手裡拿的裝有五穀的紅袋子,放在她手上說,“孩子他娘,你在前頭開始撒五穀,注意彎腰,不能直起來,千萬千萬!一直到洞房門口,讓新媳婦後頭跟著踩上走。”眾人一聽哈哈大笑,有幾個嘴快的還說,“沒啦見過,新媳婦入洞房還踩糧食哩!”這新媳婦哪裡走過“五穀路?”她連聽說都沒聽說過,這陣子,早就昏頭轉向了,而且還有蓋頭紅,看是看不見,說是沒法說,新郎還一個勁地告誡,“慢走,慢走,可不能快了。”直把個新娘子鬧騰得是走快怕跌倒,走慢怕滑倒,扭扭捏捏,東倒西歪。看熱鬧的人們連說帶看,笑聲不斷。新娘子到了洞房門口,總管老王讓人把大秤拿下來,讓一對新人把大秤拿在手上,還把那個大秤砣掂了掂,這才揮手宣佈入了洞房……
這時候,一些善於思考的人們就恍然大悟了,“哈呀呀,人家老王的這個做法含義真也深哩!”有的“愣鬼”還不解其意,爭辯說,“娶媳婦子嫁閨女,高興了就行,有甚的含義不含義哩!”
趁著新媳婦在洞房梳洗打扮的空擋,老王這才擺手和大家解釋說,“各位父老鄉親,抱歉了,沒有和大家仔細說今天的迎親程式。其實,我已經就和主家說過了,也同意這麼搞。我把老家河北的這一套拿來,就是為了讓大家開開眼界。結婚是一輩子的大事,一個家庭要添人增口,這可馬虎不得呀。剛才大家也都看到了,婆婆在前頭撒玉谷,新媳婦在後邊踩著走,那是要讓新媳婦明白,一粥一飯來之不容,粒粒皆辛苦嘛,要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再看這個大秤,讓小夫妻都拿在手裡掂一掂,是告訴他們,過日子真不容易,好日子更不容易,要學會勤儉持家。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大手大腳。大家說,這個程式好不好呀?”眾人聽了,都說確實好,不僅婚禮熱鬧,還教育了人們。還有不少人說,“人家河北家就是比咱們聰明,人家的文明程度高哩,就連結婚典禮都不忘教育人,好東西就要好好學,好經驗更是應該好好推廣才是。”
本來結婚的主要話題是客人們議論新媳婦,結果那天的話題都成了五穀和大秤。就連在飯桌子上吃飯都是在說這件事。而且,這個話題讓人們議論了好長時間。看來文明的交流,對於良好風俗習慣的形成,太重要了。
(圖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