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國家,有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大多數在農村,農耕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部分,我們的農業經過刀耕火種時代,又經過牛耕時代,牛耕時代的很多農具和家用器具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智慧和結晶。
今天和各位朋友分享5個農村八十年代以前種地用的老物件,認識一個計20分,看看你能認識幾個,能得幾分?對中華農耕文化的瞭解到什麼程度?
我老家在山西省最南端的黃河岸邊,是一個山區小縣, 下面就給大家分享我家鄉八十年代以前使用的5個種地用的老物件。
一、磨地的“鐵齒耙”
上面圖片上的農具叫“鐵齒耙”,主要用處就是把牛耕過的地裡的土坷垃磨碎,磨平,或者有些地收了莊稼後趕著播種來不及深耕,就用這種鐵齒耙磨一遍,一個是把地上的草磨掉,而是也能把地淺耕一邊。
使用的時候,前面兩頭牛拉,人兩腿分開站在鐵齒耙上,一手持牛鞭,一手抓著牛尾巴,防止跌倒。
二、磨地的“耙”
圖片上的農具的名字叫“耙”,用處是把牛剛耕過的地磨平,所以,也叫“磨”。它的“骨骼框架”是用山坡上的小柏樹做的,有三根豎骨架,三根橫骨架,中間的那根橫骨架長一點,到了地頭的時候,人要抓住這個橫架掉頭。骨架做好後,要用從山坡上砍回來的細長柔軟的木條編起來。編的時候,將木條的中間用火烤軟,然後才可以編進框架內。
耙地和犁地一樣,用兩頭牛拉,只是犁地用犁,磨地用耙。犁地是人手扶著犁,而耙地是人站在耙上,一手拿鞭子,一手拽著牛尾巴。
三、播種小麥的耬
圖片上的農具叫“三腿耬”,三條腿的裡面是空的,小麥籽可以從上面的漏斗裡透過三條腿播進土壤裡,漏斗靠耬腿的這一面,有一個小口,馬拉著耬走得時候,人雙手抓著耬的手把左右搖晃,漏斗裡的麥籽就會從小口裡流進第二個漏斗處,第二個漏斗底部是三條耬腿的銜接處,實際上是三個小口,麥籽會流進三個耬腿中,為了流進三個耬腿中的麥籽均勻,在第一個漏斗的開口處用細繩子系一個圓圓的木頭疙瘩,當人在搖動耬的時候,圓木疙瘩就會來回擺動,麥籽就會均勻的流進三個耬腿中。地裡播種的麥籽就會均勻。這是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和創造。也可以說現代是播種機的前身。
四、牛耕地時戴的“牛籠具”
牛喜歡吃草,特別是青草。牛仔耕地的時候,如果不戴籠具,牛仔耕地幹活的時候,遇到路邊或者地裡的青草就會去吃,影響幹活,所以,人們給它編了個籠子戴在嘴上。這種籠子一般用柔軟的藤條編造,編好後,兩邊繫上繩子,繩子套在牛角兩邊,就不會掉下來。如今,牛早已不耕地了,牛籠具也成為歷史。
五、裝糧食用“木挫鬥”
上面圖片中的農具叫“木挫鬥”,是生產隊時期糧食倉庫常用的一種農具。夏季麥收期間,生產隊的倉庫保管員有一項任務,就是每天都要把入庫的小麥弄出來曬乾,新收穫的小麥要經過兩三次晾曬。曬麥子的時候,要裝口袋,這個木挫鬥是裝麥子的最佳工具,一挫斗大約能裝一二十斤。
以上五種農村八十年代的老物件農具,你如果見過一種種,可以得20分,使用過一種,得30分,看看你能得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