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猶如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令新一代寶爸寶媽們沒有喘息的機會。
一方面,家長們要忙於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家長們還要照顧孩子,而比起養育孩子,最讓家長們頭疼的莫過於教育孩子了。
在所有家長眼中,孩子學習好、分數高未來就會出人頭地,因此在義務教育階段,家長們就已經為孩子美好的履歷“添磚加瓦”了。
小學作為義務教育的“起點”,對學生入學年齡有著明確要求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其中明確劃分了中國學生接受教育的不同階段。
小學一年級為6年學制,初中階段為3年學制,加在一起為9年,而教育部則明確要求,每個適齡孩子務必要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基礎教學課程。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讀公立學校是可以免學雜費的,也稱為免費教育階段,這是國家出資支援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我國兒童進行掃盲,是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方式。
那麼對家長們來說,義務教育階段是孩子打下學習基礎、培養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的重要階段,因此家長們對義務教育孩子的學習情況也十分重視。
在入學年齡方面,一直遵守的規定是在每年的9月份開學之前,並且年滿6週歲的孩子可以進入小學,不滿6週歲的孩子就要等待下一年的開學季。
但這項入學年紀的規定,在實際遵守的過程中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問題,引得家長們議論紛紛。
小學生的“入學年齡”將要進行調整?
家長們對於孩子入學年齡的“不滿”,首先表現在“按照9月開學季是否滿6週歲”這一劃分上。
假如自己孩子的生日是在10月份,那麼和9月只差了一個月,就必須再等一年才能進入小學,相差這一個月就要等一年,這種劃分不合常理,難道相差一個月的孩子在心智方面真的夠不到小學入學門檻嗎?
家長們覺得不合情理的另外一方面,是在“滿6週歲”這一劃分上。
每個孩子的遺傳因素、先天后天發育、心智成熟等方面不盡相同,這種不同並不能單純用年齡來劃分,有的孩子五歲就比較成熟了,適合讀小學,但有的孩子七八歲才更適合讀小學,所以“6週歲”這一年齡條件是不適用於每個孩子的。
那麼小學“入學年齡”真的要有所調整?面對家長們不同的聲音,教育部對此也做出了回應:在19年招生工作安排相關檔案中,只提到了需要切實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沒有提及到要更改學生入學年齡的通知。
不過,在教育部17年釋出的招生工作通知中表示,可以將放寬對孩子入學年紀的限制,各個地區的有關部門可以視具體情況來調整小學的入學年齡。
比如成都就在19年的時候提出:“要確保當年秋季新學期開學前的適齡兒童入學,在此基礎上,各單位可以根據學位情況和適齡兒童數量,確定就讀小學一年級兒童的截止出生日期。”
雖說並非所有省市都可以適當放寬入學年齡,但家長也並非完全是空歡喜一場。孩子幾歲入學的權力迴歸到最瞭解孩子的家長的手中,家長可以與校方溝通,視學生情況決定何時把孩子送進小學。
這對於家長們和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這種自由的入學方式更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家長們一直呼籲的也是這種方式。
但是當好訊息來臨後,有部分家長直言表示:“早就該如此了!”但面對教育部的回答,還有一些父母卻顯得沒有那麼開心。
當父母掌握了入學“主動權”後,讓部分家長們心裡卻喜憂參半
從目前的情況而言,學生讀書的學制是比較長的,如果是6歲開始義務教育,等到本科畢業也已經20歲左右。
而等到這些正值小學階段的孩子畢業後,可能真的進入到“碩士生已非常普遍”的時代,如果孩子繼續讀研,那麼研究生畢業後就已經23歲左右,早上學就意味著能夠“搶跑”佔得先機,家長們自然開心。
但有這種想法的父母並非只有一人,因此在放開入學年齡限制之後,肯定會有很多家長覺得儘早把孩子送進小學更好。
這可能會導致孩子上學年齡越來越早,從此入學年齡也開始“內卷”起來,最後導致孩子辛苦、家長心累、老師同樣疲憊不堪的情況發生。
提前上學利弊並存,儘量做好權衡後再決定
孩子真的越早上學越好嗎?這其實得從不同孩子的實際情況來看待。
◆利處:
現在的孩子從基因、飲食、接觸的事物等各方面,發育都會相對早一些,有的孩子從五歲左右的時候就可以達到入學的水平,提前上學可以讓孩子儘快的步入學習階段,畢業時也比較年輕,有更多的機會去試錯,並找到自我。
◆弊端:
根據孩子的成長髮育規律來看,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齡,接觸到一定的事物,孩子的智力和身體發育才適合從事上學的任務。
若孩子的各方面發育不夠成熟,過早把孩子送進學校只會讓孩子恐懼上學,也恐懼與別人接觸,這對孩子的童年會造成非常大的消極影響。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一生中的思維方式很大程度是由童年經歷決定的,所以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對孩子往後的成長都會有不可磨滅的陰影,因此家長還是要妥善對待比較好。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放寬入學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