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史上,紅軍佔據著極其特殊的地位。1955年授銜時,如果按照評銜時的規定,有3000名參加了長征的老紅軍,他們連評為校官的條件不夠,所以就出現了一個特殊的評銜規定——“老紅軍不下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首次授銜,1048名將帥誕生。
1955年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授銜典禮,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下午5時,毛主席親自把元帥任命狀,分別授予了朱德、彭德懷、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等七位功勳卓著的開國元勳。
在共和國的十大元帥授銜儀式上,七位元帥出席,三位元帥缺席。此時,林彪和劉伯承因病證在青島療養,而葉劍英則作為遼東半島抗登陸演習總指揮導演,正在大連進行抗登陸演習的準備工作,所以也未能到場。
光榮與夢想,燦爛與輝煌。
作為一名軍人,接受了戰爭的洗禮,經歷過浴血的拼殺,最終能夠被授予軍銜,佩戴勳章,既是軍人最大的光榮,更是對軍人最大的褒獎。同日,中央軍委還舉行的將官授銜典禮大會,授予了粟裕等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
在此次的授銜之中,共計有1038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階軍官被授予了將官軍銜。加上十大元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首次授銜之中,共計有1048名將帥誕生。
評銜的主要依據,從"德、才、資"三個方面衡量。
按照中央軍委的《軍銜指示》,從"德、才、資"三個方面進行全面衡量,即:
正兵團級,可評為上將:
副、準兵團級,可評為中將;
正、副、準軍級,可評為少將;
正師級,可評為大校;
副師、準師級,可評為上校;
正團級,可評為中校;
副團、準團級,可評為少校;
正營、副營級,可評為大尉;
正連級,可評為上尉;
副連級,可評為中尉;
正排級,可評為少尉;
副排級,擔任軍官職務的可評為少尉,擔任軍士職務的可評為準尉。
按照中央軍委的《軍銜指示》規定:
元帥是行政三級,享受中央政治局委員待遇;
大將是行政四級,享受國務院副總理待遇;
上將是行政五級,享受國務院秘書長待遇;
中將是行政六級,享受部長待遇;
少將是行政七級,享受部長級醫療待遇。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銜時。
至1955年授銜時,全軍共計38個軍,其中陸軍33個軍,空軍4個軍,防空軍1個軍。按照當時的部隊編制,38個軍的軍長、政委兩位主官的總數應該是76人,而軍級之下就是大校。
按照授銜規定,授予大校軍銜者多數為1952年被評為正師級的幹部,也有抗日時期入伍的準軍級和個別副軍級幹部,還有少部分紅軍時期入伍的副師級幹部。全軍首次被授予大校軍銜的不足1300人,由此可見大校的授銜條件也是相當嚴格。
“老紅軍不下校”,55年授銜的基本原則。
1955年授銜時,中央軍委規定了一條授銜時的控制原則,叫做“紅軍不下校,抗日不上將”。“抗日不上將”其實很好理解,從抗日時期,也就是從1937年才參加八路軍、新四軍的,如果沒有特殊貢獻的,原則上不授予將級軍銜。
“老紅軍不下校”,應該說,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史上,紅軍佔據著極其特殊的地位。這些老紅軍,中國共產黨武裝的最早成員,他們經歷了五次反圍剿,爬雪山、過草地,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徵。
按照當時授銜的規定,還有3000名負過傷、文化低、職務低的老紅軍,若按照規定他們連評為校官的條件不夠。
毛澤東、周總理在得知此事之後,指示總政治部、總幹部部,將這些老紅軍一律授予少校軍銜,所以才有了“老紅軍不下校”的評定原則。
沒有在最後的一次戰爭之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
這些老紅軍參加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他們不但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的見證人。
這些老紅軍接受了戰爭的洗禮,經歷過浴血的拼殺。他們沒有在最後的一次戰爭之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最終被授予了校級軍銜,佩戴勳章,這既是老紅軍最高之榮譽,更是對老紅軍最大的褒獎。
來源:千古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