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劍指東京的“沒落行動”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戰爭結束,以天皇裕仁為首的日本軍國主義者開始為自己的結局而惶惶不可終日。
其實,在德國投降前夕的1945年3月,以美國為首的盟軍聯合司令部已經初步制定了登陸日本的名為“沒落行動”(Operation Downfall)的作戰計劃。
這一計劃的預想分兩步:首先登陸並佔領九州島南部(即“奧林匹克行動”Operation Olympic),然後以南九州和琉球為跳板,在本州關東平原登陸,直取東京(即“冠冕行動” Operation Coronet)。
為了實施這一龐大的計劃,聯合司令部計劃調動比諾曼底登陸的“霸王行動”更加龐大的海空軍兵力,用於登陸的盟軍人數超過300萬人,海軍兵力則幾乎毫無保留地使用了美國、英國太平洋艦隊的全部主力。
僅以第一部分“奧林匹克行動”為例,用於護送陸軍登陸九州島的海軍部隊為斯普魯恩斯上將指揮的第五艦隊,包括36艘航母和護航航母,11艘戰列艦,26艘巡洋艦,387艘驅逐艦,1371艘運輸船、登陸艦,以及其他不計其數的輔助艦隻和潛艇。
而沖繩戰役結束之後,原來負責給麥克阿瑟登陸菲律賓護航的第7艦隊和哈爾西上將的第3艦隊也劃歸尼米茲統一指揮,這使得參戰的美國海軍光航母和護航航母就有72艘,戰列艦達到26艘之多!
在當時,戰列艦就是人類歷史上建造的最為龐大的暴力機器,“衣阿華”級戰列艦的主炮炮彈一發重達1.2噸,足以擊穿厚達9米的混凝土防禦層。
戰列艦一次齊射的威力可以匹敵一個陸軍炮兵旅,後來的核爆試驗證明,即使是早期的原子彈也不能把戰列艦擊沉。
如果這樣一支艦隊在九州外海展開,將足以鋪滿上萬平方公里的海面!
再來看“沒落計劃”的制定者們,幾乎囊括了美國軍方當時所有的大佬:太平洋戰區司令尼米茲上將、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上將、參聯會主席萊希上將、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海軍作戰部長金上將、陸軍航空兵司令阿諾德上將。
清一色的五星上將,連肩上掛四顆星的都沒有!
配合“沒落行動”作戰的還有下轄19艘航空母艦和4艘戰列艦的英國太平洋艦隊、英國戰術轟炸機部隊,以及裝備較少的澳大利亞海空軍。
一開始,盟軍計劃以中國大陸的上海、杭州作為登陸艦隊和航空兵的基地,畢竟那裡比從菲律賓出發要近得多,但1944年末國民黨軍隊的豫湘桂大潰敗迫使盟軍高層不得不放棄了這一打算。
就算這樣問題也不大,根據司令部的測算,即使從沖繩出發艦船和飛機的油料也綽綽有餘,雖然這時候沖繩戰役正打得如火如荼,但等到攻擊本土時戰役勢必已經結束。
最後也是最難協調的問題是,如此龐大的登陸部隊、海軍和空軍由誰來指揮?就在羅斯福去世前夕的4月3日,總統和了最後一把稀泥,儘管看起來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這個辦法就是,部隊的指揮權一分為三,海軍由尼米茲上將指揮,陸軍由麥克阿瑟上將指揮,戰略空軍由斯帕茨上將指揮(搞笑的是當時斯帕茨的軍銜是陸軍上將而不是空軍上將,因為還沒有成立獨立的空軍)。三位司令各自對參謀長聯席會議負責。
不過運氣還好,經過尼米茲和麥克阿瑟的磋商,總算找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就是所有部隊在登陸之前由海軍將領指揮,登陸部隊上岸之後由陸軍將領指揮。
在一切協調完畢之後,麥克阿瑟和尼米茲開始著手組織“沒落行動”的實施,第一步在九州島宮崎市或者鹿兒島大隅半島登陸,第二步在千葉縣的九十九里濱或者神奈川縣相模平原登陸,再向北推進到東京。
如果盟軍真的展開登陸作戰,那麼今天的橫濱、鎌倉、千葉、橫須賀將首先夷為平地,也不可能有給日本往神奈川傾倒核廢水的機會了。
上篇、盟軍步步緊逼,日寇四面楚歌
當然,盟軍高層對登陸作戰的困難也是毫不掩飾的:因為日本列島多山多灣的破碎地形,能夠容許大規模登陸部隊展開的地方就那麼幾個,盟軍對此清楚,日寇對此也很清楚。
所以不難想象,在登陸區域一定會爆發死傷無數的慘烈大戰。
為了發起“奧林匹克行動”,美軍調集了66艘航母和護航航母,僅轟炸機就有3500多架,還有澳大利亞空軍的20個戰鬥機中隊,這些作戰飛機一旦出動,將密密麻麻地遮住整個九州島外海的天空。
根據登陸計劃,從6月28日開始,盟軍艦隊就將對九州島沿海進行猛烈的炮擊,以儘可能摧毀日軍的岸防工事和陸基航空兵力量,減少登陸部隊的傷亡。
盟軍登陸九州島的日期預定為“X日”,即1945年11月1日。
X日前一週內,美軍遠東陸軍航空兵部隊將再次對九州和日本本州以南地區實施毀滅性轟炸,徹底切斷本州島日軍向南增援的鐵路和公路,並最大限度消滅登陸地區附近的日本陸軍。
美軍登陸九州的“奧林匹克行動”示意圖
當時,美陸軍航空兵裝備的B-29“超級空中堡壘”堪稱螺旋槳時代的戰略轟炸機,其翼展超過43米,最大載彈量可達9噸,一次可以投擲20枚1000磅炸彈。
在幾年以後的朝鮮戰爭中,以美軍B-29轟炸機為主力實施的“絞殺戰”一開始也讓志願軍傷透了腦筋。
1945年3月9日夜間,334架B-29轟炸機給東京帶去了地獄般的火雨,它們投擲了超過2000噸燃燒彈,使8.3萬多人當場燒死,10萬人受傷,約41平方公里的東京市區徹底燒燬。
大量燃燒彈的可怕之處在於,由於燃燒造成極高的溫差,在燃點附近會形成每秒移動速度20-30米的火焰旋風,橫掃所經過的一切生物和建築,過火之處生命痕跡將蕩然無存。
僅僅一週之後,300架B-29轟炸神戶,焚燬了約21平方公里的市區和當時日本最大的神戶造船廠。
負責指揮戰略轟炸的柯蒂斯·李梅將軍沉默寡言,表情嚴肅,但在他的出色發揮下戰略轟炸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由於美軍隨後在轟炸前投下警告性的傳單,這在普通日本民眾中造成了巨大的恐慌,數百萬人連夜逃亡鄉下,城市顯得十分空曠,這導致絕大多數工廠無法開工,日本的戰爭機器瀕臨癱瘓。
到戰爭結束前,美國戰略空軍先後轟炸了96個日本城市,炸死炸傷58萬多日本人,使得24%的城市面積化為灰燼。
李梅曾驕傲地說:“殺日本人並沒有使我感到不安。使我不安的是戰爭的結束。所以我不在乎到底有多少日本人在我們的行動中被殺。”
在5月25日的轟炸中,老鬼子明治修建的“明治神宮”被徹底焚燬,供奉了幾百年的所謂的“三神器”和明治的鑲金御座付之一炬,建築宮殿所用檀香木等名貴木材被燒的香味遠傳數十里,可謂大快人心。
極為諷刺的是,1964年日本政府還由航空自衛隊參謀長源田實提議,授予李梅最高等級的“勳一等旭日大綬章”,可惜人家根本不領情,寧可戴蘇聯政府授予的衛國戰爭勳章。
美軍準備組織第1軍和第11軍,以及第5兩棲軍和另外3個師共55萬人的兵力,於11月1日-11月5日陸續在宮崎-鹿兒島一帶的35個小型灘頭登陸,徹底肅清鹿兒島的日本守軍之後,在11月23日抵達約佔九州島三分之一面積的“北方前進界線”。
實際上,進攻九州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奪佔鹿兒島這個港口以及九州南部機場,從而給下一步的“冠冕行動”提供就近支援。
根據尼米茲上將的參謀組做出的評估報告,預計到1945年12月1日“奧林匹克行動”將導致4.9萬美軍士兵傷亡,當然,日軍和平民的傷亡將達到這一數字的10-20倍。
比起已經十分虛弱的日本陸軍,此時盟軍最為擔心的還是日本臭名昭著的“神風特攻隊”。
美國將領們認為,一旦盟軍在九州登陸,將會有2000-3000架飛機對登陸美軍和艦隊實施自殺攻擊,即使只有三分之一能夠命中目標,那也會造成超過5000名美軍士兵喪命。
而在X日6個月之後的1946年5月1日(“Y日”),盟軍將出動25個師的美國部隊,以及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等國的支援部隊,在相模灣和利根川以南的九十九里濱同時實施“冠冕行動”。
為了削弱日本的抵抗力量,從1945年1月開始,美軍出動B-29轟炸機在日本沿海大規模佈雷,摧毀了日本剩餘75%噸位的船隻,並使得其他倖存的船隻不敢出港。
由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已經在之前的血腥戰鬥中損失殆盡,此時美軍戰艦可以毫無顧忌地抵近轟擊日本的港口和大型工廠。
1945年7月,美第7艦隊摧毀了日本的吳港造船廠,三艘“衣阿華”級巨型戰列艦的炮擊完全炸燬了釜石、室蘭等地的制鋼廠,日立、水戶和濱松等沿海工業城市先後遭到美軍和英軍戰列艦隊的炮擊,一片狼藉。
本身就資源匱乏的日本,此時已陷入了封鎖造成的嚴重饑荒之中,物資進口劇減90%,不僅糧食,連石油、煤炭都無法進口,車輛無法開動,機器亦難以執行。
1945年夏天,日本成年人每天的糧食供應量下降到300克,油和糖幾乎吃不到了,鄉下的紅薯和南瓜也快吃完,農民只好去山裡採摘野菜充飢。
這一年的秋收也指望不上了,因為美軍飛機已經把大片即將成熟的稻田燒成白地,這讓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路上隨處可見因為飢餓而倒斃的餓殍,當年狂熱地支援戰爭的普通日本人,終於得到了自己應有的報應。
國民在死亡線上掙扎,表面上喊著“不吃魚”要和一般老百姓“同甘共苦”的天皇裕仁,卻依然在大啖金槍魚和比目魚,每天的餐食豐盛得一隻手都數不過來。
所謂和大家一樣領“配給糧”的天皇陛下,每個月能從皇家牧場數以噸計的黃油、雞蛋、牛奶、豬肉和牛肉,吃不吃大米根本無所謂。
生活根本不受戰爭影響的裕仁和極少數戰爭狂人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享樂,開始叫嚷“一億玉碎”、“本土決戰”,並制定了全國總動員計劃,意圖把日本國民全部作為自己戰爭狂謀的陪葬品。
1945年2月,日本陸軍開始徵召15-60歲的男性和17-40歲的女性入伍,新組建了56個師團和38個混成旅團,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武器和軍官奇缺。
由於鋁的供給幾乎斷絕,國內鋁水壺鋁鍋之類早就搜刮一空,只好把掃垃圾用的簸箕和掛蚊帳的鉤子全部徵集起來,但這樣熔鍊出來的鋁板延展性很差,完全無法使用,窘迫的日軍只好用竹子和木頭製造自殺飛機。
美軍的持續轟炸使得工廠開工率不到一半,武器零件就算生產出來了也無法組裝,幾百萬被強拉入伍的老百姓能分到的武器除了老舊槍支,還有竹槍、薙刀和弓箭,甚至連木匠的錐子都用上了。
已經喪心病狂的日本軍國主義者告訴分到錐子的女學生:“你的任務就是儘可能殺死一個美國兵,用錐子對準他的肚子扎……”
此外,炸藥和代用炸藥的儲備接近為0,航空燃油基本耗盡,少數用潛艇秘密運回的燃油根本無法滿足飛機和坦克的需要,導致部分自殺飛機只能使用酒精、松根油、異辛烷這種野路子的燃料。
反正飛機能飛多久這已經不重要了,只要能飛上天和美軍同歸於盡就行!
最後,日軍只能把有限的炸藥和油料用於生產9000艘特攻快艇和16000架自殺飛機。後來,連造快艇的鋼鐵都不夠用了,於是又改成生產17.2米長的自殺潛艇和人操自殺魚雷。
像這種武器只有兩個結局,就是要麼被盟軍發現擊毀,要麼撞擊美軍艦船爆炸,反正操作人員就是死路一條。
在日軍大本營編制的“決三號”和“決六號”作戰計劃中,日軍將傾全國兵力,在關東平原和九州和登陸的美軍決戰,屆時,日軍的自殺潛艇和自殺快艇、自殺飛機等將傾巢出動,猛撲運載登陸部隊的美軍艦隊。
日軍強調,屆時僅剩的400架空軍戰鬥機將分散美軍護航機群的注意力,所有自殺部隊務必抱著與敵偕亡的“玉碎”精神,擊沉或重創盟軍運輸艦750艘以上!
在燃料奇缺的情況下,自殺攻擊部隊能否全部抵達戰場尚未可知,更遑論衝破重重堵截和艦隊自身火力撞擊美艦!這種戰鬥目標已經不僅僅是說瞎話,而且開始造神話了。
為了自圓其說,日本軍部開始胡編亂造,說什麼“命中靶子靠的不是眼睛,而是信念,只要心裡的信念足夠堅強,就是閉著眼睛也能命中靶心”之類的鬼話。
當然,在日本傳統文化意識中,確實有很多所謂人的主觀意識能夠改變客觀世界的荒唐理論,時至今日,在日本對外出口的ACG文化中這種騙人的糟粕還很普遍。
就在日軍大本營一再為士兵的自殺行動打氣,大搞“精神麻醉”的同時,裕仁卻已經在長野縣的深山中秘密營造龐大的戰時指揮基地,以備盟軍登陸後繼續組織抵抗之用。
到了1945年7月,日本已經組織了號稱“2800萬人”的“國民義勇隊”,這其中絕大多數人領到的武器都是冷兵器和弓箭,更加令人不寒而慄的是,那些已經癲狂的軍方高層動起了“全員玉碎”主意。
所謂“全員玉碎”就是強迫老百姓在軍隊失敗時自殺或者向盟軍發動自殺式攻擊,總之是一個活人都不留。
總之,這群瘋子給美軍準備了2800萬枚的人體炸彈或者是人肉靶子,他們可笑地相信,盟軍將會因為自殺攻擊導致傷亡猛增而不得不選擇妥協,與日方談判“保留國體”。
而且,一旦美軍登陸,臭名昭著的日本生化武器部隊就會在沿海的村莊裡傳播鼠疫,讓居民和美軍一起死絕。
說白了,什麼“一億玉碎”,無非就是拿人命當籌碼和盟軍談判有條件地投降罷了。
二、下篇:鼓吹“背水一戰”,結果變成泡影
1945年6月底,接替羅斯福擔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批准了“奧林匹克行動”計劃,這說明登陸九州島的作戰行動已經正式開始倒計時。
相比於更遠期的“冠冕行動”計劃,“奧林匹克行動”早已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6月22日,沖繩島戰役結束,美軍已經成功奪取了登陸九州的行動基地,就在這時,另一個重大事件發生了。
7月16日,“曼哈頓計劃”的工作組成功地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荒原中爆炸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在場的科學家和軍方高層觀摩了爆炸實況之後,無不對原子彈的巨大威力感到震驚。
從這個時候開始,人類學會了使用宇宙的基本力量開始相互毀滅。
7月25日,尼米茲、斯普魯恩斯和李梅將軍看到了原子彈爆炸的實況錄影之後,立即意識到相比於在沖繩的血腥戰鬥,還有一種更有效的毀滅日本人的手段。
在沖繩的長達4個月的激戰已經讓他們對日本人的冥頑不靈和瘋狂毫無懷疑,因此沒有必要讓美國大兵和這群瘋子拼命,相比於機槍,大炮和刺刀,原子彈這種肉體消滅的手段似乎更有效率。
原子彈爆炸10天后的7月26日,美、中、英三國共同發表了《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政府立即無條件投降。
7月27日,首相鈴木貫太郎發表談話,表示:“那個共同宣告是開羅會議的翻版,帝國政府不認為其有重大價值,我們唯有堅持向完成戰爭邁進。”
其實裕仁和日本戰時內閣已經開始商討透過莫斯科方面向盟軍協商有條件投降的方案,但鈴木的談話使美國方面認為日本要堅持把戰爭打下去,於是杜魯門和他的幕僚們很快決定向日本投擲原子彈。
1945年8月6日,美國的B-29轟炸機將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投擲在了日本“第二總軍(相當於方面軍)”司令部所在地廣島。
“恩諾拉蓋伊”是機長母親的名字,這架轟炸機的機組成員們在廣島扔下了原子彈
43秒鐘後,掛在降落傘上的“小男孩”爆炸了,雖然只有2%多一點的鈾發生了裂變反應,但卻在幾毫秒的時間內生成了溫度超過7700度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
原子彈直接把距離爆心1公里,正在出操的2萬多鬼子士兵變成了地面上的一個個陰影,7.8萬多人當場死亡,還有7萬多人在後續的輻射中逐漸死去,這其中包括4萬多軍人。
廣島全城燃起熊熊大火,對外通訊頃刻中斷,8月8日,日本內閣確信美國在廣島投擲的是原子彈。
同一天,杜魯門發表宣告:“如果他們(日本)現在不接受我們的條件,等待他們的將是從天而降的、這個星球上從未見過的那種毀滅之雨……”
8月9日,美軍在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胖子”,導致該市當天死傷8.5萬多人,就在同一天,蘇聯向日本宣戰,百萬紅軍隨即進入中國東北,與日本所謂的精銳部隊“關東軍”作戰。
可笑的是,這一天上午10點半,裕仁和內閣成員還在皇宮的地下避彈室召開會議,討論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問題。
此時的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四面楚歌,走投無路,但死硬派軍人依然堅持說要在保持國體的前提下有條件投降,由此和內閣發生尖銳意見衝突。
其實連裕仁這個鬼子的總頭目心裡都清楚,光憑那些拿著冷兵器的老百姓根本抵擋不了盟軍的飛機坦克和原子彈,當然如果能抵擋得了,那麼死多少人都是無所謂的。
下午三點,美軍在長崎投擲原子彈的訊息傳來,陸軍大臣阿南唯幾仍然在鼓吹什麼“引誘美軍上岸,實施本土決戰”的意見,但首相鈴木、海軍大臣米內光政等人都已經對他的說法不感興趣。
這夥老牌戰犯們打心底認為,現在已經到了把大本營的軍頭們推出去犧牲掉,然後“保留國體”的時候。
爭吵到晚上11點多,裕仁終於明確表態,要把“朕的臣下作為戰犯引渡出去,這是不能忍的事,但現在是我們忍不住也得忍的時候了”,為此,他“含淚”贊同外交大臣以保持天皇制度為條件投降的意見。
皇宮外面那些口口聲聲願意為了“保護皇國、保持國體”而戰的傢伙們,就讓他們犧牲掉好了!
天皇贊同投降的訊息很快不脛而走,在日本軍隊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人抱著“太好了終於可以不用死了”的想法消極備戰,還有許多人悄悄當了逃兵。
事實證明,這些原來都是公務員、小商販、農民甚至流浪漢的“國民義勇隊”毫無戰鬥力可言,在盟軍的強大死亡威懾面前,他們自然而然地選擇了逃命。
8月14日中午,裕仁在戰犯團伙召開的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上再次表態,表示同意無條件投降。
日軍高層也隨著裕仁的表態發生嚴重分裂,一批狂熱的右翼軍人選擇發動叛亂,企圖阻止《終戰詔書》播出,在失敗之後紛紛自殺,陸軍大臣阿南等人也隨後自殺。
而直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時,防禦盟軍的工作還遠遠沒有準備就緒,不要說盟軍計劃登陸的九十九里濱地區防備鬆懈,就連給那幾百萬炮灰部隊的武器都還沒有發放到位。
數千萬日本國民已經被飢餓和持續的空襲、巨大的恐懼折磨得精疲力竭,當《終戰詔書》的廣播響徹日本上空時,他們茫然失措,幾乎沒有反應。
由此可見,如果盟軍在1946年初開始登陸東京灣,戰爭很可能在三個月內就會以東京被攻克,裕仁宣佈投降而結束。
當然,還有20萬左右的盟軍和1000萬日本國民會因戰爭而死亡,但在這場裕仁及其日本軍國主義僕從發動的罪惡戰爭中誰又是無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