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輪迴,白雲蒼狗,各種生物也按照自然規律隨之生長、變化、衰老和死亡。四季之中,唯獨冬季萬物凋敝尤其難捱,但每種生物都在進化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在冬季存活下來的獨特技能。
人類從南方古猿到今天的現代智人,經過千百萬年來的進化,雖然逐漸褪去了滿身的毛髮,但憑藉其超高的智商逐漸學會了在冬天披獸皮、住巖洞、鑽木取火,直到今天可以住在有暖氣和空調的房子。
而部分智商遠不如人類的動物們,卻進化出了冬天終極生存奧義:冬眠。冬眠和睡覺有何本質區別呢?為何有人稱冬眠可以穿越生死間?
從“冬眠”的字面上來看,可能許多人認為就是動物在冬天裡呼呼大睡,其實真相完全不是這樣的。冬眠在科學界叫作蟄伏,以時間為單位分為日蟄伏,周蟄伏或者冬季蟄伏、夏季蟄伏等。
對於動物來說,冬眠的意義在於室外溫度達到10度以下甚至更低的情況下,它們的食物已不能滿足日常所需,所以只能儘量減少活動量,使身體所需的消耗降至最低,忍受過最難熬的冬季。
動物在冬眠的時候,除了呼吸變得微弱,它們的體溫會隨之降低,心跳變慢,新陳代謝也會變得十分緩慢,和休克和昏迷時的症狀非常相像,冬眠其實很危險,有許多動物都是冬眠中直接死去的,這就是正常睡眠和冬眠的區別。
包括熊、青蛙、蛇、烏龜、蝸牛、瓢蟲、部分齧齒類等動物都會在冬季冬眠,但也有我們一直認為會冬眠的動物,其實只是因為天氣寒冷而減少了活動量,例如大部分的魚類。
在冰凍的水面之下,人們認為冰層下方的魚類都會冬眠,其實這也是對魚類的誤解,大部分魚類在冬天是不會冬眠的。
因為溫度過低,水中的昆蟲和浮游生物等魚食較少,所以魚類睡眠的時間較多,活動覓食的時間較少,它們並沒有冬眠,但是凡事總有例外,也有少部分魚也是會冬眠的。例如海中的鰻鱺和淡水中的鯉魚。
冬眠的魚和睡眠的魚很好區分,雖然在兩種狀態下它們都不會覓食遊動,但是魚在睡眠的時候,腮部是一張一合保持運動的,而魚在冬眠的時候,魚鰓是一動不動保持麻痺狀態的。
許多高階的哺乳動物在冬眠前,都會大量地進食,為身體囤積足夠的脂肪以備冬眠時消耗。
熊和蓬尾袋鼬就屬於這種動物,熊在腰腹部會儲存大量脂肪,而會把脂肪儲存在尾巴上,足夠的脂肪也是它們熬過寒冬的重要物質。
而鳥類則比較特殊,絕大多數鳥類是不會冬眠的,鳥類主要分為候鳥和留鳥,留鳥在冬季來臨後,聽天由命,從不進行遷徙;而候鳥則是在秋末進行遷徙,在溫暖的南方過冬。
其實還真有一種會冬眠的鳥類,在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科學家艾德蒙就發現了世界上唯一一種會冬眠的鳥類:弱夜鷹。
當冬季來臨的時候,弱夜鷹便會藏到洞穴或巖縫中躲起來進行冬眠,時間長達半年。冬眠時,它們所需要的能量僅為平時的1/10。
許多哺乳動物都會冬眠,其中也誕生了冬眠時間最長的動物,它就是阿爾卑斯山區的高山旱獺,它們每次冬眠的時間可接近9個月,每次醒來後不久,它就又開始重新鋪窩,繼續準備冬眠。
高山旱獺在冬眠的時候,每分鐘呼吸僅為兩次,心率也從每分鐘的100次左右降至40次,實在是令人驚訝。
目前,科學家發現40多種齧齒類動物會在冬季冬眠,而蝟形目中的30多種刺蝟僅有三種刺蝟會冬眠。
諸如箱龜一類的龜類也會在冬季冬眠,它們的壽命要比一般動物長,這就讓許多科學家聯想到,冬眠是否可以使生物延長壽命呢?
冬眠一直都是比較熱門的科學研究課題,冬眠除了可以捱過惡劣的生存環境,是否與壽命有關聯呢?
在許多星際穿越的科幻片中都可以看到,長達數十年的太空航行中,人類都是開啟自動駕駛,然後在休眠艙中度過的,這類幻想中的情節會實現嗎?
這一切的問題都等待著科學家去一一解開。
現如今我們只知道冬眠絕對不是動物們的生活習慣,是根據本身的遺傳基因所決定的,冬眠這類終極奧義可以幫助動物捱過嚴寒,還能夠保證本身的機體能在醒來後恢復到以前的狀態,這就是冬眠的神奇之處。
但還是有許多動物在冬眠中直接死去,真可謂是一夢生死之間。科學家也在找尋動物冬眠基因的秘密,他們希望人類有一天也可以利用冬眠將本身的新陳代謝降低從而達到增加壽命的目的。圖片來自網路侵聯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