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和味道。來廣州旅遊的人喜歡去有名的北京路步行街,購物、美食應有盡有,但是,在旁邊的另一條街上,沒有多少遊客,一不小心就會錯過這條美麗的“廣州畫廊”——文德路,與北京琉璃廠、上海城隍廟、南京夫子廟齊名,被稱之為廣州的“文化第一街”。
文德路周圍都是非常生活化、接地氣的老式建築,還有許多百年的老店,見證了無數個行業的傳承,如今依然默默地為許多廣州街坊提供服務。
文德路的中段有條橫向的萬福路,萬福路上有一條完整的騎樓街,在這裡彷彿穿越了時光▼
這種老髮廊還在,我的耳邊彷彿響起了五條人的音樂……▼
文德路的舊名為府學東街,明清時期,這裡有廣州貢院,是兩廣考生進行鄉試的地方,也是在讀書人心中功成名就必經的道路。隨著考生的聚集,文人雅士去買文房四寶和古籍善本,產生了商業需求,附近遍佈數十家文化書院,全省文人來省城都會在這附近。▼
到了民國時期,這裡的書店、古董店、字畫店鱗次櫛比,滿街都充滿書卷氣息,1918年,府學東街被擴建為15米寬的馬路,因路東街巷文德里而被命名為“文德路”。▼
18世紀在廣州興起的“外銷畫”,使文德路聲名鵲起,也成為了文化產業聚集地。當地畫師採用西方的繪畫技術與材料,運用油畫、玻璃畫、水彩畫等多種方式作畫。畫中的建築、人物、內容等,大多反映中國華南的人文和社會風貌。作為一種中西結合的創新繪畫,深受西方貴族的青睞。由於作品專供海外市場,因此這些畫作也被稱為“中國貿易畫”或“洋畫”。當時的外國人在回國時往往會購買一些“洋畫”用於自己收藏或者饋贈親友,在歐洲博物館,還有許多“外銷畫”被視作珍品收藏。▼
現在之所以被稱為廣州“文化第一街”,是因為在短短七百多米的街上,卻擁有著三百多家書店和古玩字畫店。▼
沿路可見各種文玩、書法、繪畫作品,甚至一些字畫店的門前,還可見文人即席揮毫潑墨,顯示著這條千年古街的文化底蘊。
文德路上不僅藏著千年學宮文化遺址,留存孫中山文獻、萬木草堂等文物保護單位,還有百年老校在呵護壹零後成長。▼
在文德路小學的對面是文德東路,沿著這條路向前走一百米左右,右側是一排黃色牆面的建築,大名鼎鼎的“文德樓”就在這裡。
黃色的建築、斑駁的外牆……放眼望去,院子裡擺放著綠意盎然的盆景,顯示了文德樓裡濃郁的生活氣息。
在文德樓的院子裡,抬頭就能見到周恩來、鄧穎超居住過的東單元的3號二樓。▼
1925年8月初,鄧穎超由天津來到廣州,代表天津各界聯合會慰問省港罷工的工友。同年8月8日,周恩來與鄧穎超在文德樓3號二樓正式結婚,這裡成為他們的新居。正是這棟小樓,見證了這對相濡以沫的革命伴侶在此開啟長達半個世紀的人生路,文德樓也從此烙上了紅色的印記。
1926年,周恩來、鄧穎超夫婦從文德樓搬到了萬福路190號的南華銀行樓上,就是現在的中共廣東區委軍委舊址。▼
孫中山文獻館位於文德路81號,這裡藏著兩處千年文化遺址——番山亭、翰墨池。
廣州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城市,舊稱“番禺”。關於番禺的來歷,學術界多年來存在各種猜想和爭議,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古代番禺城的中心,有番山和禺山兩座山丘。
番山亭始建於1167年,曾經是廣府學宮遺蹟,由於年代太過久遠,以至於找不到原貌了。大修之後,位於小山丘上,白牆黛瓦,古樸典雅。六角攢尖頂,三面臺階,三面欄杆。▼
上書“番山亭”,兩邊刻著對聯——崇廣府千年道統,接學宮一脈書香,字型復古,賞心悅目。▼
翰墨池始建於1370年,是番禺學宮遺蹟。池子方正古典,池水碧藍如玉,水中倒影,如鏡清晰,微風拂面,傳來陣陣詩意。
孫中山文獻館
1927年,旅居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等地華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集資興建廣州市中山圖書館,於1933年10月落成。該館系宮殿式建築物,綠瓦朱簷,古色古香,印象令人深刻。▼
文德路上還有一家我非常喜歡的劉福記,很有老廣的味道。▼
文化不僅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也是一個城市的根基和獨特的印記。文德路上古蹟滿布,綠樹成蔭,是能夠真實瞭解廣州的一個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