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塔什庫爾幹自駕遊,經常會遇到的一種情況是:“羊哥”擋路。
這大概是長途司機們最怕的生物了吧。
先送上幾個小小的攻略吧,來自我們那個“老喀什”司機的諄諄叮囑:
攻略一:無論219、314還是318國道,無論新疆、雲南還是西藏,一旦在國道上遇到羊群、馬群、牛群,千萬不要鳴笛,它們並不像人類那般懂得思考和禮讓,喇叭通常不咋管用,甚至鬧不好還會“驚駕”,那就不好收拾了。
攻略二:立即停車,讓羊群先過。因為……它們很值錢。
我們司機把羊哥們稱為“行走的RMB”。對於塔吉克族牧羊人家來說,這烏泱泱的隊伍意味著一個家族一年的收入。同時,它們還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這麼簡單:
羊群的數量,有時候還決定著這一家塔吉克族牧民的兒子能不能娶上媳婦。因為塔吉克族的男女結婚,彩禮或者嫁妝通常不按現金的數量來算,而是——譬如:100頭羊。
在遙遠的古絲綢之路時期,牛羊、絲綢,甚至糧食和大米都曾經是硬通貨。2000年來,帕米爾高原上的塔吉克族人守著這座雪山這條路始終過著慢步調的生活。甚至“路”一度荒廢了很久,但古老的傳統和文化就像雪山上的白頂一樣越積越厚。
事實上,大多數情況下游客們完全不介意被攔腰斷路,甚至希望時間伸得長一點,羊群過得慢一點。大家就可以齊刷刷地從車上跳下來,藉著這難得的“堵車”的功夫,饒有興趣地拍照錄像一番。塔吉克族牧羊人和他的羊群,是帕米爾高原上的特別風景。
一般來說,一個合格的牧羊人身邊必定配有三大件:牧羊犬、皮鞭,還有氈房。
狗狗守左邊,牧羊人守右邊,採用“Z”字型拉弓式的步調一走就是幾公里。塔吉克族人喜歡把羊圈壘在緊鄰房子的位置,這也是傳承2000年的“牧羊文化”之一。
當然,他們在牧場上的家都是臨時的住所。或者說,牧羊人從來都有兩個家:
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帕米爾高原是一處“冬夏積雪,風寒飄動”的高寒之地,在近現代的各類有關塔什庫爾乾的文獻中,人們總是喜歡將這裡稱為“生命禁區”。
這裡氧氣稀薄,全年只有冬天和夏天,一天之中可以體驗四季。這裡動輒零下幾十度,全年平均降水量卻又只有幾十毫米。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塔什庫爾乾的牧民的生存能力甚至可以用“頑強”來形容。
由於塔縣的草場季節分佈失衡,載畜能力也較低,所以很多牧民過著沒有定所的生活。冬天,他們大部分時候是沒有工作的,全家人會回到縣城或者村子裡的老房中過冬。接下來是漫長的等待,一直要等到冰雪消融的初夏,再次返回草場上去。
塔吉克族牧民家的孩子告訴我說,他們喜歡夏天,因為“到了夏天,這條路上就熱鬧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等到夏天草場就綠了,他們就可以再次開啟新一個半年的放牧生涯。
還有一些牧民過著“轉場放牧”的生活。
帕米爾高原的海拔落差達2000米,所以不同海拔的山地其草場興衰的時段也不同。於是每過一個時期,牧民們就會經歷一輪新的遷徙。春天,他們守在太陽日曬時間較長的山坡上;夏天轉向地勢平坦、海拔較低的水草區,秋冬季節則移居盆地……
如此迴圈往復,就是現代遊牧生活了。你看這兩個字,“遊”本表示不安定的狀態,但“遊牧”一旦合在一起看就輕鬆多啦,沒有沉重的壓力,沒有負擔,相對自由,也很自在。
過去幾年中,生活在塔什庫爾乾的塔吉克族牧民的生活也在經歷著不小的變化,有些人搬進了國家補助且免費為其裝修的新房,還有些人會在無牧可放的時期做點零工來補貼家用。
每一次路過314國道,我都會看到路邊上蓋起大片大片鮮豔的新房,不曉得是不是為牧羊人建造的新家——如果是的話,那就太好了。
新疆遊記還在繼續,下一期遊記預告:還是塔什庫爾幹。記得關注我,記得來看。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臺旅遊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注小眾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