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城呈“口”形,坐北朝南,因地處幾條山溝流水匯入永定河入口處,曾名“三岔村”。沿河城依山傍水,地勢險要,懸崖峭壁,層巒疊嶂,蒼茫迷幻,是明代構築的一座堅如磐石的城池之村和軍事要塞。沿河城為守備中樞,將士們利用沿河城險要的地勢屯兵防守,守衛京師、防禦外族入侵而建。現在這裡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戰火烽煙、戰馬嘶鳴和刀槍劍影。這裡有的只是殘垣斷壁的古城牆、城門和歷經滄桑的古宅深院。
北京城西門頭溝區西北部崇山峻嶺的大峽谷中,有一座古老的城池,沿河城村。明萬曆六年(1578年)建立,因為靠近永定河,故稱沿河城,堪稱城池之村,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衝之一。明朝萬曆六年,御史中丞(副都御史)張滷在此督建沿河城。從此成為明代邊塞城堡,屯兵要塞。沿河城關城周長約1182.3米,其中一面呈直線,其他三面依山而建,城牆用條石和鵝卵石砌就。東門城臺已殘毀,額題“萬安”;西門城臺尚存,額題“永勝”,名為“永勝門”,城門為磚石結構。
沿河城依山傍水,風光秀麗,素有“沿河城八景”之說:天塹飛虹、鎮洪綠洲、杏林春曉、靈巖古剎、向陽垂瀑、瑤臺登碧、邊城永勝、敵臺烽煙。城北部不遠處即為風光旖旎的永定河。昔日,沿河城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設有衙門、校場、營房、過營崗、火藥樓、大板倉等軍事設施。沿河城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如城牆、城門、敵臺、戲臺、寺廟、修城碑、守備府碑等。
在村中,三五成群老人聚集在一棵老槐樹下談天說地,偶爾可看見身材嬌好、容貌俏麗的村姑在蜿蜒的小巷中穿梭行走,孩子們在無憂無慮地玩耍。古老的村落煥發著盎然生機。幾百年來,經歷了春夏秋冬的演繹,村落特有的風情散發在飄逝的滄桑的歲月裡。
沿河城村至今仍保留有一些古民居。步入前街,一處雕樑畫棟的大門樓映入眼簾的是沿河城村152號,五級青石臺階,牆體磨磚對縫,清水脊,戧簷飾以磚雕,虎頭瓦當,牆腿石飾有雕花。大門前一對精美的門墩石。古樸的民居、雕花門樓、門墩石、影壁仍保留了歷史的烙印。
我們看到的是一座清代建造的大戲臺,坐南朝北建於1.5米高的石砌築臺基上,臺基長7.3米,寬8.3米。面闊6.2米,進深7.4米,捲棚頂,垂脊之端有吻獸,頂部用灰筒瓦,石望板,帶勾頭滴水,木製大搏風板,八柱乘架,雙層椽子,木構架上施旋子彩繪。東、西、南三面為石砌山牆,臺臉北開。戲臺在明清時期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它為當時駐紮在這裡的將士提供了舉行祭拜大典和舉行娛樂活動的場所,是沿河城最為重要的古建築之一。想想在當時的將士們曾帶來了多少歡樂與安慰,讓他們可以在月明的夜晚暫時忘卻離鄉的苦楚。
柏山寺位於沿河城村萬柏山下,毗鄰永定河。據明《宛署雜記》記載,柏山寺建於唐代。寺廟坐北朝南,正殿一座,面闊三間,10.35米,進深一間6.25米,硬山調大脊,灰筒瓦覆頂,簷頭帶勾頭滴水,垂脊小獸頭。五架樑,單層椽子,樑柱枋椽上均施彩繪。殿內四壁飾以壁畫,青磚墁地,整座殿堂莊重而軒敞。遺憾的是,我們如今看到的柏山寺,僅僅是儲存下來的正殿。
城中的敵臺是屯兵作戰用的,建在交通要道險要處。敵臺居高臨下,扼守要衝,易守難攻。敵臺的臺基是用巨大的花崗岩條石砌築的。臺身用青磚砌就,射孔、視窗、券門均用石料雕砌而成。
敵臺高低錯落地分佈在山峰之中,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敵臺高10米以上,呈方形,邊長近10米,分三層,下部為實心,中層內為方形磚室,迴廊外壁每面設有四個視窗,用於瞭望敵情和發射火器內室一側壁間有夾牆,用磚砌成的臺階一直通往臺頂。臺頂四周為垛牆,牆上開有射孔。
在沿河城外西北方向不遠處的山口兩側各有一座雄偉的敵臺,編號為“沿字四號臺”和“沿字五號臺”。沿山谷行進,峽谷內一側半山腰處還有一座敵臺,儲存完好,編號為“沿字三號臺”。這些敵臺高低錯落地分佈在山峰之中,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沿河城記憶體有萬曆十九年(1591年)《沿河口修城記》石碑一塊,原立於沿河城聖人廟內,現存沿河城辦事處。碑座已無,僅存碑首、碑身。碑身高2.17米,寬0.88米,漢白玉質。碑文詳細記錄了萬曆六年(1578年)建城經過。碑文刻有:“國家以宣云為門戶,以薊為屏,而沿河口當兩鎮之交,東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渾河蕩蕩,襟帶其左,蓋腹心要害處也……”。
沿河城守備府碑“欽依守備沿河口地方都指揮張經緯”立。漢白玉質,高1.10米,寬0.65米。上半部分已殘,字跡難辨。碑下部刻有十九任沿河城軍事將領姓名、籍貫、職務、到任及升遷時間等。此碑初刻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以後另有十八位明清兩代守備在碑上題名。
1984年5月,北京市政府將沿河城與敵臺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沿河的景緻記錄著北京最重要的一條河滄桑的歷史和河邊的一個又一個“崢嶸歲月”的故事,當你走進,請你細聽,辨認歷史與歲月的腳步聲。
參考文獻:
孫克勤等撰寫和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