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能在電視上看到斑馬被豹子或其他肉食動物追擊捕殺的場面,大多數情況下斑馬最後都會成為捕食者的美餐。然而,你不知道的是,斑馬時速可達60到80公里,它們不僅跑得快而且耐力也很好,那些不幸被捕食的不過是群體裡的老弱病殘罷了。
斑馬主要生活在非洲東部、中部和南部的非洲大草原,它們長期被肉食動物捕獵,在逃亡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奔跑速度,是長跑的一把好手。長期的生死訓練,它們的耐力也十分出色。
這就不由得產生一個問題:
斑馬跑得快,續航能力還強,而且力量也比一般馬更強勁。這麼好的條件為什麼不把它馴化,為人類所用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開始馴化時間較晚,難以成功馴化
迄今為止,考古發現人類馴服野馬已經有5500多年的歷史,考古人員曾在中亞哈薩克的柏臺文化遺址中,發現了馬骨和帶有馬奶脂肪酸的陶瓷殘片,這些馬骨周圍還有有大量馬的糞便。
這些糞便是馬被長期被圈養的有力證據。專家認為陶瓷上馬奶脂肪酸可以證明當時的人有喝馬奶的習慣。而那些被圈養的馬並不是用於騎行,更多的是給當地人提供肉類製品。柏臺文化遺址是目前為止最早發現人類馴馬的遺址,所以也有人說中亞是家馬馴養的發源地。
哈薩克出土的馬骨
我國最早發現家馬的骨骼是在黃河上游,在距今3700年左右的甘肅省永靖縣大何莊齊家文化遺址發現了隨葬的馬骨。我國隨葬文化中一直有隨葬僕人和家畜的習慣,隨葬馬骨的發現可以證明在中國的馴馬文化至少有3700多年了。
在我國出土的車馬坑
柏臺文化遺址和大河莊遺址的發現說明人類馴化野生動物的歷史是十分久遠的,馴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而人類什麼時候才產生了馴化斑馬的念頭呢?
斑馬生活在發展較為落後的非洲,非洲原著多以狩獵的原始方式生活,他們簡單的生活方式不需要搬運大量的的東西,訓練斑馬沒有意義。
最早訓練斑馬的時間是15世紀。歐洲殖民者進入非洲後,把他們的駿馬也帶到殖民地。本想在非洲大草原上騎馬馳騁千里,但由於當地氣候乾燥,很多馬不適應當地環境。
更可怕的是,非洲還有一種叫采采蠅的害蟲,它在叮咬馬的過程中會傳播錐蟲病,這種病起初會讓馬昏睡不醒,最後直接死去。許多歐洲馬就這樣在非洲消失了,這時殖民者把目光放在了非洲的斑馬身上。
他們發現斑馬不僅能抵抗住蚊蟲的叮咬,而且跑得快,重點是斑馬身上的紋路很特別,讓他們覺得很新奇。其實斑馬特別的紋路不僅吸引了歐洲人的目光,它對斑馬還起了保護作用。
首先,黑白相間的條紋對斑馬起到了保護作用。這些條紋在陽光的照射下反射的光線不同,會把周邊環境與斑馬的形態形成一個模糊的景象,這樣可以減少斑馬被天敵發現的機率。這樣的技術還被運用於軍事,可以干擾敵軍的觀察。
黑白相間條紋的軍艦
另外,斑馬黑白相間的條紋可以減少蚊蟲的叮咬。世界各國的人都對此做過驗證。日本科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找到6頭奶牛,給其中的2頭牛塗上白色條紋,剩下4頭中,2頭塗黑,2頭保留原有的顏色,然後觀察它們被牛蠅叮咬的區別。在長達數小時的觀察中,他們發現所有的牛都會被牛蠅叮咬,但是畫著白色條紋2頭牛的叮咬次數不到剩下兩類的一半。因此,科學家們認為斑馬條紋可以避免50%的蚊蟲叮咬。
塗上白色原料的牛
也正是這樣的條件讓斑馬備受歐洲人的青睞,他們認為所有動物都是可以被人類征服的,斑馬也不例外。但他們忽略了一點,所有的征服都需要時間。
要知道,人類祖先馴化家畜家禽都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有的家畜要在圈養的基礎上繁衍很多代才能逐漸消失身上的野性,慢慢才能馴化成功。比如,狼就要在圈養10代以後才會慢慢地消除野性。
而且馴化那些動物的時間較早,那時候的人沒有時間觀念,不懂效率,耗費時間的長短他們可能不在乎。但15世紀的歐洲人不一樣,他們追求高效率,想快速馴馬成功,這樣的馴馬必然是失敗的。
斑馬天生缺陷,不適合馴化
賈雷德・戴蒙德說:“能馴化的都是都是能馴化的,不能馴化的各有各的缺點。”其實,斑馬馴化失敗,除了人為因素以外,斑馬自身的性格也有重要原因。
首先,斑馬十分容易受到驚嚇。長期生活在大草原上,它對外界的風吹草動都有明顯的感知。這樣的性格特徵在馴化過程中是很麻煩的,稍微有一些呵斥聲,斑馬就開始狂奔,而且不分方向。這樣就加大了訓練的難度,而且在訓練過程中還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其次,斑馬脾氣十分暴躁。在險惡的非洲大草原能生存下來,斑馬也有一技之長。在斑馬遇到危險或是發怒時,它就會使出它的絕技——後踢腿。在訓化過程中稍有不慎,它就會重重地踢上一腳,這是人不能承受的力量,就算是獅子被踢後都會致使下頜嚴重骨折甚至當場死亡。
不僅如此,斑馬沒有家族性,也是難以馴化的原因之一。斑馬的群體生活只是為了抵禦敵害和獲取食物。牛之所以能被馴化,是因為你只需要把牛家族的首領搞定,剩下的牛就會臣服。而斑馬因為長期的野外生活,經常會遭遇天敵,即使首領不幸遇難,剩下的斑馬會繼續生活下去,所以它們只能被單個馴服,而不能被馴化為家畜為人類所驅使。
群居的斑馬
還有,斑馬的叫聲十分擾人,在訓練過程中經常會發現出怪叫聲,而且把它逼急了還會咬人,死死咬住不放。這樣桀驁不羈的性格增加了馴化斑馬的難度。
在非洲馴化受阻後,殖民者把斑馬運送到歐洲訓練。
英國有位叫沃爾特·羅斯柴爾德的人還做出了令人震驚的壯舉。他是英國有名的政治家和銀行家。他曾驅使四匹小斑馬拉車在英國街道上招搖過市,一度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一部分人誤認為斑馬已經被人類馴化了。
但其實他駕馭年幼的斑馬是因為自身力量不足,短暫地服從於人類。隨著年齡的增長,力量大到能反抗人類,斑馬的野性也會隨之暴露出來。
其他原因
斑馬馴化未成功,除了以上兩點主要原因外還有其他原因。首先,出現了極端的馴馬方式。漫長的馴養過程,很少有人能堅持下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辛巴威國家公園還曾嘗試訓練斑馬用於耕地和運輸,但因為結果毫無進展,訓練方式也極不人道,最終被迫放棄了。
美國的一位名叫謝伊·英曼的少女對斑馬很感興趣,她自己也飼養並訓練了一隻斑馬。據她所說,斑馬的保持資訊能力不如家馬,而且它的注意力不如家馬集中。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磨合,最終在她耐心的訓練下還是成功了。
我們雖然不能因為一個例子,就覺得斑馬被成功馴化了。但不可否認,當時的歐洲殖民者對斑馬耐心些,結果或許會有所不同。
謝伊·英曼訓練成功的斑馬
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就連馴養的家馬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訓練斑馬就變得毫無意義。所以斑馬不能被人馴化更多的是成本太高,不值得傷筋勞骨!
人類作為地球的最高主宰,可以按照自己的願意生活,而斑馬也是自然界的一員,為何不一視同仁地看待呢?它們也有自己的天性,一些不合理的馴化,致使它們天性泯滅,對它們不是一種摧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