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喜歡看直播嗎?
前不久,一場“死亡”直播,震動了網路。
上個月,網紅博主“羅小貓貓子”在直播中自殺了。
起初,她只是和網友們閒聊,一切並無異常。
之後,她拿起兌了飲料的敵草快,看到了這樣的留言:
“你快喝吧!” “瓶子裡不會是尿吧?”“要喝就喝。”
傷心的她仰起頭,衝動地把瓶子裡的液體一飲而盡。
剛一喝完,她就後悔了:
她牢牢地扼住自己的脖子,悔恨難受;
她趕緊切斷了直播,馬上撥打了報警電話……
遺憾的是,她的後悔根本不起作用,她再也開不了直播了。
逝者為大。
網友的催促和慫恿固然可惡,但羅小貓要是不逞強賭氣喝下農藥的話……
據知情人透露,她本來不想自殺,帶農藥上直播也只是為了直播效果。
可沒想到直播時,偏偏有人喊她喝藥。
一時衝動下,她失去了理智,喝下了致死率極高的毒藥。
正值青春年華,還有70多萬粉絲的她,本來應該前途光明,但卻倒在了“衝動”這條紅線上。
衝動是魔鬼。它會讓你得不到本該得到的東西,然後失去本不應該失去的一切。
衝動,毀掉的是人的一生。
02
還記得之前那個讓無數人牽掛的河南女孩嗎?
13歲的她,因為不願意做農活,竟在被媽媽數落之後,一氣之下喝下了家裡的百草枯。
喝完後,她給同學發了資訊,同學才轉告了她的家人。
家人很後悔,可是卻無法挽回她喝下劇毒的事實。
百草枯在民間被稱為“後悔藥”,因為它的毒性發作相對緩慢,會讓喝藥人有充足的時間後悔。
但它會給肺部帶來不可逆的纖維化,目前還找不到任何救治的特效藥。
喝了它,女孩雖然意識上可以後悔,但劇毒卻讓她後悔也無濟於事。
有網友感嘆說:“這孩子真是太可惜了,一時衝動啊,一輩子就這樣結束了……”
是啊,不能抑制衝動,就是自取滅亡。
有資料顯示,在自殺未遂的青少年中,有70%的孩子從產生自殺的念頭到付諸行動,前前後後不到半小時。
甚至還有更多孩子,從產生自殺的念頭到實施,不過幾秒鐘!
情緒激動,過程短暫,不會提前做太多準備,這是很多中小學生自殺時很明顯的一個特點。
2020年6月,11歲女孩繆某馨,因為自己的作文沒有得到老師的認可,從教學樓四樓跳了下去;
2020年9月,14歲的武漢男孩在學校被母親當眾辱罵教訓,2分鐘後,他從五樓一躍而下;
2021年1月,13歲的小怡考了年級第一,因為被班主任懷疑作弊,她在家附近投塘溺亡;
2021年3月,五年級的石家莊男孩,因為在家上網課不認真,被父母訓斥後,跳樓輕生了……
這樣的悲劇太多了。
中國衛健委年鑑資料顯示:在青少年的非病死亡原因中,自殺僅次於溺水和交通事故。而且,每年有15萬5至15歲的青少年,選擇自殺。
每一個自殺孩子的安危,都關乎著無數個家庭的未來,也飽含著父母的痛苦和教訓。
03
兒童教育專家林怡說:“孩子的問題,都是爸媽的問題。”
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他性格、行為和心理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孩子會因為小事而輕生,表層原因是他們的情緒管理和抗壓能力不夠,但根源卻是對父母和自己的失望。
鄭州一個女孩,在自殺前,用歪歪扭扭的筆跡,留下了這樣一份遺書:
“我恨你們。”
“我不要再(在)作業中掙扎了。”
“把我的作業都撕了吧。”
遺言不多,卻字字誅心。
父母對她學習的管控和不信任,讓她不堪重負。
衝動的她,選擇了決絕的方式,讓自己從中解脫。
生活中,父母總喜歡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以“愛”的名義,逼著他們去做一些事,從而實現自己未竟的願望。
還記得高考前,#被父母篡改高考志願該原諒嗎#這一話題上了熱搜,引發了6億多網民的討論。
一位網友說,10年前,她填報了普通211大學及偏遠985大學的英語專業,可是媽媽卻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把她的第一志願改成了媽媽中意的一所普通一本的會計專業。
網友堅持要把志願改回來,媽媽就對她各種辱罵威脅,甚至以死相逼……
結果,網友被調劑到了一個普通二本專業,人生從此改變。
此事雖已過去10年,可她還是感覺如鯁在喉,恨得咬牙切齒。
父母用自己的意願和夢想去掌控管理孩子,孩子不會停止愛你,但他們會停止愛自己,尤其是在他們已經很努力卻還是達不到要求時。
父母應該收斂起自己的控制慾,多關注孩子自身的身心發展,這樣才不會因為衝動而犯下讓自己無法挽回的錯誤。
04
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守護。
好的父母,不僅是孩子的行為的“引導者”,更是他們的“發現者”和“傾聽者”。
他們通常這樣做:
- 不公開批評孩子
在網上看到過一些留言:“被家長在公眾場合打過,真的想過死。”“在一大堆親戚朋友面前喊我跪下,開始罵我,我最後躲在窗簾下面掐自己,當時真的恨不得跳下去結束這一切。”
孩子雖小,也有自己的尊嚴。
如果父母不懂得顧及和維護孩子的顏面,孩子就永遠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作家畢淑敏說:“孩子的成長,首先是從父母的瞳孔中確認自己的存在。如果連最親的人,都不顧你的尊嚴,否定你的價值,那麼孩子無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父母對孩子的公開打罵,就相當於一場凌遲。
放過孩子吧,有話好好對他們說。
即使他們有錯,也請耐心地等待他們慢慢去改正。
千萬別再以“教育”之名,公開打罵貶低孩子了……
- 不忽視孩子的情感
曾看過一個新聞,一個20歲的女孩因為媽媽不讓她養貓,就想要跳樓輕生。
女孩說,自己學習壓力很大,可是父母對她的關心卻很少。
尤其是在有了弟弟以後,父母都偏愛弟弟,她更不被理解重視。
女孩本想要養一隻寵物貓,來獲得精神上的治癒和安慰。
可是父母卻把她的這一權利剝奪了,她感到特別孤獨和壓抑。
不能養寵物成了女孩想要跳樓的導火索,但父母對她的情感忽視,才是孩子絕望的最大根源。
《2020年兒童成長危機報告》中說,在兒童的不良情感經歷中,情感忽視位列第一。
渴望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在乎,是孩子的本能,可很多父母卻做不到。
如果孩子成長中的情感需求,一直得不到滿足,孩子就會活成一座“孤島”,隨時都有可能崩潰。
《正面管教》一書中曾說:“贏得十幾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先和他們站在一邊。”
愛孩子,不僅要去滿足他們的生理需求,還一定要“看見”他們。
父母能夠“看見”孩子的情緒,接納並積極做出回應,孩子才能吸收到愛的能量,積極向上生長。
- 父母要永遠相愛
曾在一個綜藝節目中,聽到這樣一個故事:
女孩的父母因為性格不合,經常吵架,後來離婚了。
女孩很害怕難過,為了讓父母和好,女孩竟然自己在家吃藥自盡。
幸運的是,因為發現得及時,女孩最後逃過一劫。
孩子身體上的傷痛雖然可以康復,但心靈上的害怕無助、情緒上的創口,卻永遠難以癒合。
在《婚姻衝突和子女》中,作者曾提到:“父母的爭吵、肢體衝突或冷漠威脅,會給孩子的成長不同階段造成不一樣的傷害。”
父母之間彼此傷害,最大的“傷者”不是對方,而是孤苦無依的孩子。
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將會蕩然無存。
父母相愛的家庭,孩子終會找到幸福。可父母不能好好相處的家庭,等待孩子的只會是不幸。
05
著名的家庭治療師薩提亞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
沒有完美的父母,但父母卻可以透過學習做得更好。
多給予孩子一下耐心、陪伴和無條件的愛,教會他們愛護自己和保護自己,在人生海海中馳騁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