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體的發動機,心臟的每一次跳動都需要足夠的能量作為支撐,但對有冠心病的人這似乎是一種奢望,因為他們的冠脈並不能滿足心臟的需求,他們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為心臟爭增加生存的籌碼。
可能部分朋友會感慨,在醫學日新月異的當下,為什麼冠心病還是一種頑疾?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冠心病是如何發生的。
冠心病的病變部位在為心臟供血的冠脈,相比於正常人,他們的冠脈狹窄超過50%,因此心臟的供血會減少。休息狀態下心臟血供需求較低,不會出現胸痛、胸悶等症狀,但在運動、情緒激動等情況下,心臟需要更多的血液來提供能量,但狹窄的冠脈卻無能為力,便會出現心肌缺血,所以會出現胸部壓榨樣疼痛,我們稱之為心絞痛。
若僅僅是心絞痛,冠心病患者在休息後疼痛可緩解,但心絞痛的出現,也意味著即將出現更嚴重的心血管事件,這也是死亡率很高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即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治療的主要目的在於延緩血管病變,避免從單純的穩定型心絞痛進展為心肌梗死。而治療的關鍵有兩大核心,一是使用他汀類藥物延緩冠脈病變;二是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前者即大家所熟悉的阿託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藥物,後者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藥物。
由於他汀類藥物與抗血小板藥物作用在不同的環節,因此同時使用這兩種藥物,治療冠心病可發揮1+1>2的治療效果。凡是診斷為冠心病的患者,這兩種藥物均形影不離,長期服用才能降低心肌梗死的發生風險。然而,他汀與抗血小板藥物作用的靶點主要為大血管,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冠心病患者不僅應干預大血管,還應同時改善微血管迴圈。在改善微血管這方面,除開西藥,傳統中成藥也可發揮較好的療效,西藥聯合中成藥治療冠心病,也可發揮1+1>2的療效。
研究發現,通心絡在改善心臟微迴圈這方面有不錯的療效,它也是《中成藥治療冠心病臨床應用指南》主要推薦的藥物之一。對於穩定性心絞痛患者,通心絡可顯著降低心絞痛的發作次數,透過對比發現,在改善心絞痛方面,西醫聯合通心絡優於單純的西醫常規治療,而相比於他汀類藥物的肝功能異常、肌肉損害、血糖異常,以及阿司匹林的胃腸道反應、出血風險等,通心絡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不僅如此,在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中,應用通心絡還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可縮短心絞痛的發作時間,有助降低心肌梗死的發生風險。
因此,對冠心病患者而言,在使用常規西藥的同時,還可聯合使用中成藥,雖然冠心病預防的關鍵在於穩定斑塊,抗血小板治療,但這並非意味著只能依靠他汀與抗血小板這兩類藥物。新近研究發現,以通心絡為首的中成藥,也可發揮類似穩定斑塊、抗血小板的作用,而通心絡卻是透過另一種機制發揮這些作用,聯合用藥的原則在於使用機制不同、效果相加的藥物,在使用他汀與抗血小板藥物的基礎上聯用通心絡,無疑發揮出了1+1>2的療效,更有助減輕心臟損害,可有效改善預後。
綜上,冠心病干預的核心在於延緩冠脈病變、抗血小板治療,前者需要使用他汀類藥物,後者需要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藥物,他們均屬於西藥。在使用西藥的基礎上,聯合使用中成藥如通心絡,不僅可發揮類似他汀、抗血小板藥物的作用,還可改善微迴圈,不僅可緩解心絞痛,還可降低後期死亡風險,發揮1+1>2的療效,可更好的保護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