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959天
01
前幾天,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超1800萬人瀏覽的話題:有點熬不下去了,人活著是為了什麼?
有一條點贊9.3萬的回答,看完後讓人感覺如鯁在喉。
答主是91年生人,父親在98年的一個雨天上山砍樹,結果遭遇突如其來的山體滑坡,人就這麼沒了。
母親為了維持生計,做過菜販,也做過幫人插引線和粘鞭炮紙的零活,弄好一大袋,收入2塊錢。
答主放學幫著母親一起做,一天也只能弄好兩袋,就是4塊錢的收入。
家裡大多時候的伙食只有米飯和榨菜,伙食好一點時,有五六毛錢一斤的淡水羅非魚,1.5元一條吃一天。
如果想吃肉,就買那種用來榨油的肥豬肉。
自家小後院種蔬菜,熟了就有得吃,不熟就沒得吃。
後來,母親幫菜場附近一家副食店打工,一個月收入300元,還包答主一家吃一餐晚餐。
副食店一家人很好,時常幫襯答主一家,還給了答主母親一個免費攤位,讓她進菜在店門口賣。
好不容易日子好轉了,2002年的一天,母親又因病去世了。
去世之前,母親連醫院都沒去過,只說身上痛,幹活累,直到有一天晚上睡下,早上就再也沒醒來。
報警之後,大概是做了屍檢,才知道是因為癌症走的。
答主沒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只有一個見過兩次的舅舅和一個偶爾在聯絡的姑姑。
舅舅有吸毒史,10多年都沒見過,也沒聯絡過,不知道去了哪裡。
姑姑嫁到外地,生活也很苦,沒能力帶答主走,只能委託副食店的陳阿姨照顧,每個月給點生活費。
後來,陳阿姨就把答主接到自己家來住,和老公李叔叔像對待自己親生孩子一樣對待他,不但生活上照顧得很好,還不時關心答主的學習。
答主上初一時,有段時間學習不好,陳阿姨擔心答主休學,還給他找過補習老師。
2008年,答主初中畢業,考上了市裡第二好的高中。
陳阿姨和李叔叔力勸答主繼續讀高中,但考慮到去市裡讀書,答主沒有能力負擔自己的生活費和學費,李叔叔身體不好,副食店也賺不了多少錢。
最後,答主說服了叔叔阿姨,兩人終於不再勸。
在副食店幫了一年工,09年答主就拿著身份證去廣州打工了。
當時,答主一個月能拿1500-2000的工資,每個月都能給阿姨寄一點錢回去。
再後來,日子越過越好。18年的時候,答主攢了20萬,給阿姨建房子。
叔叔阿姨建了一棟4層的小樓,還給答主留了一層,說以後結了婚,這裡就是答主的家。
去年8月,答主正式入住新房,心裡很開心。
02
看到這裡,故事其實差不多就講完了。
但其實,帖子最後,答主還很認真地回答了這個話題裡的問題: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對生活失去過無數次希望,但是想想身邊的人我就有無限動力活著,因為我根本不知道一對無親無故的夫妻為什麼要幫我和媽媽,為什麼要對我這麼好,為什麼要讓我有所念想……
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要活著,還不願死去,我只想他們身體健康,我能好好孝順和報答他們……”
看完這段回答,我頓悟,支撐我們活下去的動力,其實就是三個字:希望感。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1038:無望感》中提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來自於公眾號KnowYourself的一位粉絲自述:
去年夏天,我憂鬱症很嚴重,一個人在澳洲整天想著自殺,不想起床,不願意吃飯,酗酒,覺得整個世界都是消沉的。
有時候強迫自己出門,約朋友,心裡強烈感覺到自己是在假裝開心。這種狀態持續了大概一星期。
直到有一天我又一次一個人在家喝醉,睡了將近20個小時。我家貓貓可能覺得我死了,拼命地舔我,叫的聲音很大,直到把我叫醒,又鑽進我的懷裡撒嬌。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如果我死了,貓貓也會生活得不好。
起床,洗澡,化妝,挑一件好看的衣服,出去給我的貓買糧。那天在去寵物商店的路上,我發現好多人衝我微笑,好像在說:很開心看到你又走出來。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存在一定程度的無望感,過得很消沉,充滿焦慮和抑鬱,甚至有自殺的想法。
但貓的一次撒嬌,就好像一縷陽光穿透黑暗,讓他產生希望感,重燃生命的熱情。
抑鬱的人之所以會想要自殺,無望感就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只有覺得人生毫無希望、徹底絕望,才會想結束生命。
只要有一絲希望,人就會振奮精神,激發對抗抑鬱的鬥志。
比如那位知乎答主,支撐他一直走下去的,是曾經養育過他的副食店夫妻。
兒時,善良的夫妻倆為他遮風擋雨;成年後,夫妻倆也步入老年,答主擔心沒有自己的依靠,叔叔阿姨也會過得不好。
這就是他希望感的來源。
03
前段時間,一對癱瘓父子的影片上了熱搜。
影片的主角叫張曉東,今年36歲,因為強直性脊柱炎,癱瘓了13年,從脖子開始一直到髖關節、胯骨再到膝關節,都處於僵直狀態動彈不得。
不幸中的不幸,原本照顧他的母親,2015年因為卵巢癌去世了,3個月後,父親也因為中風癱瘓了。
麻繩專挑細處斷,命運為難苦命人。
以前是父母照顧他,現在不得不承擔起照顧自己和父親的責任。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張曉東在影片裡展示了自己的日常:
早上起床要好好疊被子,平躺著的他,把被子使勁拽到身上,一點一點地卷,看著就很費勁。
接著是穿褲子,也是平躺著,一手拿癢癢撓,一手拿晾衣杆,把褲子撐起來,再使勁勾到腰上。
然後是洗臉,那接水洗臉的過程,也別提多艱難。
自己洗完臉,還要坐著輪椅,把搓好的毛巾送到躺在床上的父親手上。
洗漱完了之後,又馬不停蹄地開始切菜、做飯……
閒下來的時候,還要拖拖地,收拾收拾屋子。
這些對正常人來說再簡單不過的事,對他來說幾乎都要拼盡全力。
看完影片我也不禁感慨:這樣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其實張曉東癱瘓之後也沉淪過,但他說,自己糾結的時間並不長。
“以前也哭過鬧過,要求父母幫我花錢配一套‘人工關節’,覺得自己才二十多歲,怎麼能這麼一直躺下去。我不太能接受現狀,卻沒考慮過家裡的經濟條件。”
從一開始的崩潰哭鬧,到接受現實想辦法維持生活,他只用了短短几個月的時間。
“當沒有辦法時,你就得自己想辦法接受。”
事實上,人生從宏觀上看,是無意義的。
加繆說過:正因為人生沒有意義,才更值得一過。
他這話什麼意思?
就是說如果一切意義都給你設定好了,那就很沒意思了,因為它沒有意義,所以我們這一生,就需要試圖去尋覓意義,等於是從微觀上,為自己的生命自賦意義。
當一個人開始尋找人生意義時,他的人生就是充滿意義的。
04
玩過遊戲的人一定知道,一款遊戲的核心只有兩個——任務和獎勵機制。
有了這兩種東西,才能構成遊戲的意義。
人生也是如此,要想人生過得有意義,就要學會給人生設定任務和獎勵機制。
這裡的任務和獎勵機制,其實就是前面提到的“希望感”。
有了任務和獎勵帶來的希望感,生活就有了奔頭。
張曉東認真生活,積極自渡,其實也是因為找到了希望感。
癱瘓之後,他在政府“家電下鄉”的政策下,低價購買了人生中第一臺膝上型電腦。
有了電腦和網路,他開始在網上找了一些工作。
他想賺更多的錢,不僅是為了貼補家用,更是為了那個從未放棄過的目標:重新站起來。
這個目標,就是他的任務,如果實現了,無疑是一種獎勵。
自從在網上了解到“人工關節”的技術後,他曾諮詢過醫生想要尋找一套合適的,可因為積蓄不足只好暫且作罷。
所以,他一直努力地想辦法賺錢,嘗試直播、接觸自媒體,也是為了這個目標。
有了這個目標,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都被他轉化為越挫越勇的能量。
終於,他在前不久等來了人工關節降價的好訊息。
短影片平臺上,張曉東最近釋出的一條影片中,他提到,自己已經準備去關節置換手術了。
熬不下去的時候,該如何自渡?
心理學家謝恩·J·洛佩茲說過一句話:“集中注意力到那些真正讓你興奮的事情上——這個過程會提醒你,什麼是希望。”
希望手術之後的張曉東,可以站著和這個世界打招呼。
也希望煎熬中的你我,能夠學會自賦意義,重新找到希望感,追求比現狀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