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婆婆今年70多歲了,幾年前,她得了膽囊結石,膽囊炎時不時發作令她很難受。雖然醫生建議張婆婆切除膽囊,但是因為害怕手術,加上聽說膽囊切除之後人會變得“膽小”,所以她遲遲沒有行動。
不久前,張婆婆又出現了發熱、腹痛等症狀,情況比以往都嚴重。被家人送往醫院之後,CT顯示張婆婆膽囊結石合併膽囊炎,而且膽總管出現了明顯擴張,同時出現了心率加快、血壓降低等危及情況,必須立即切除膽囊。
於是,徵得張婆婆本人及其家人同意之後,醫生為進行了膽囊切除手術。手術之後,張婆婆還在ICU住了一週的時間,直到病情相對穩定了才轉到普通病房。
得了膽結石,一定要切除膽囊嗎?
日常生活中,像張婆婆這種得了膽結石又害怕切除膽囊的人不在少數。因為有的人聽說,切除膽囊之後就會變得沒有膽量。
可是,如果到了必須切除的地步,但卻遲遲沒有切除,很容易出現生命危險。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膽結石都要切除膽囊,是否需要切除要視情況而定。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普通外科副主任醫師·韓魯浙表示,查出膽結石,如果沒有出現任何不適症狀,可以暫時不用特殊處理,應先觀察一段時間。
如果膽結石引起了急性或慢性膽囊炎,並且出現了腹痛等明顯不適症狀,就不建議進行保守治療了,而是應該及時切除膽囊,以免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危及生命。
根據我國發布的《膽囊癌規範化診治專家共識(2016)》,建議切除膽囊的情況有:
直徑在3㎝以上的單髮結石;
直徑在3㎝以下的單髮結石,但患者的年齡在50歲以上或者膽囊結石家族史;
多髮結石,出現膽源性胰腺炎的風險比較高;
膽囊壁增厚在3㎜以上,合併瓷化膽囊或糖尿病;
經影像學檢查後發現膽囊有癌變的風險;
經影像學檢查發現合併黃色肉芽腫性膽囊炎。
切除了膽囊,2大後遺症確實“不好受”
大部分不願意切除膽囊的人,無非是擔心少了一個器官,會對以後的正常生活產生影響。實際上,當膽囊長了結石,就代表已經喪失了正常的儲存、濃縮和排洩膽汁的功能,膽囊已經病變了。
如果繼續保留病變的膽囊,反而不利於身體健康。而且,人體的生理機能是很強大的,即使切除了膽囊,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節,肝細胞也會起代替的作用,在飽餐之後增加膽汁的分泌,促進消化。
不過,雖然對正常生活影響不大,但是切除膽囊之後,確實會引起不少後遺症。資料顯示,切除膽囊之後,有超過90%的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消化道不適,比如噁心、嘔吐、腹脹、腹瀉、消化不良、食慾下降等。
有約18%的患者出現了膽總管結石、肝內外膽管結石等併發症。
身體出現這4個訊號,提醒你膽囊出問題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膽囊。當身體出現以下幾個訊號時,是在提醒你膽囊出問題了,應及時就診和治療。
1.右上腹不適,具體表現為隱痛或鈍痛,呈持續性或陣發性,嚴重的時候疼痛感會放射到右肩;
2.消化道不適,具體表現為噁心、嘔吐、噯氣、食慾下降、消化不良等;
3.隨著病情的進展,還會出現明顯的黃疸症狀,表現為面板瘙癢、發黃以及眼睛發黃,同時伴隨著發熱、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狀;
4.右上腹出現不明腫塊,常見於病變晚期。
膽結石的發生,與長期的高脂肪和高膽固醇飲食、超重和肥胖、不吃早餐、長期低脂飲食等因素有關。由此可見,要想預防膽結石,就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首先要限制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促進膽固醇的排洩。其次,要規律飲食,不要飢一頓飽一頓,更不要暴飲暴食,合理控制體重,避免肥胖。
對於素食主義者來說,如果長期不沾葷腥,應適當補充卵磷脂,預防結石的形成。此外,還要適量補充維生素C,適當攝入不飽和脂肪酸等,降低膽結石的風險。
參考資料:
[1]《切除膽囊會讓人“沒膽”?偏見!》.廣州日報.2019-05-22
[2]《保護膽囊從吃早餐開始》.人民網-生命時報.2019-09-23
[3]《膽囊結石是怎麼吃出來的?健康飲食應該做到這6點》.人民網-科普中國.2020-03-12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