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口流動的便利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眾多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及傳染性疾病的發病越來越趨於年輕化。
而其中乙肝更是我國乃至全球化較為頭疼的公共衛生問題。對此李蘭娟院士及眾多專家提出建議,面對此傳染性疾病需要更加積極的做好抗毒性治療,才能有效控制整體的發展趨勢。
公共衛生問題—乙肝
根據乙肝病毒的全球調查研究資料顯示,全球現有近3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有34%的感染者會成為慢性乙肝。而全球丙肝的感染者大約為百分之三左右,約為1.5億人為慢性丙肝感染者。
我國現有大約9000萬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2800萬為慢性乙肝患者;還有至少760萬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大約有456萬慢性丙肝患者。每年有90萬患者發展為肝硬化,大約39萬患者發展為原發性肝癌。
據相關報告資料可知,自2005年至2013年這9年內,乙肝病毒報告病例數一直位於前三,與此同時,2003年至2013年中國丙肝報告新發現發病人數也是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據2012年全球及中國肝癌發病及死亡資料情況表可看出,2012年新發肝癌病例數為78.2萬人次,而我國2012年新發肝癌病例數就已佔全球總數的50.51%,達39.5萬人次。
而肝癌死亡人數更是不容樂觀,2012年全球肝癌死亡人數達74.6萬人次,其中我國肝癌死亡人數就已達38.3%,佔全球總數的52.34%。根據相關資料研究表示,未來我國肝癌的發病及死亡的人數將會不斷的增加上升。
乙肝治療,需要更加積極
隨著肝炎病毒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嚴重,抗肝炎病毒的新藥也是在不斷的出現,從1992年的干擾素來進行乙肝病毒的治療,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新型的抗肝炎病毒的新藥也在不斷出現,如在1998年便出現來拉米法定、2002年的阿德福韋、2005年的恩替卡韋長效干擾素、2006年的替比夫定、200年的替諾福韋及2013年的索菲布韋等新型藥物。但是其中大部分的藥物價格較為昂貴。
我國在乙肝治療及控制前面臨的挑戰依舊存在,其中主要面臨的挑戰有:
¶現存的乙型肝炎感染者的人數眾多,疾病的負擔較重
¶部分地區慢性乙肝患者診斷率較低
¶抗病毒治療費未完全納入醫保系統內,使得乙肝治療的費用較高
對此,李蘭娟院士及相關專家提出,對於乙肝患者的治療需要更加的積極應對,才能有效的減少乙型肝炎感染者的人數。而其中一旦發現機體攜帶乙肝病毒並且伴有相關的肝功能異常的就需要及時的接受治療,而非從前。以此同時,肝癌具有家族聚集性,具有明顯的家族遺產傾向,對於有家族史的個體應該定期檢查,一旦檢測當相關的病毒就需要接受治療。
乙肝防禦措施
雖然有相關的藥物進行乙肝治療,但是很難進行乙肝疾病的治癒,乙肝疾病目前缺乏特效的藥物,所以乙肝是我國社會負擔較大的疾病之一,就2016至2021年全球衛生部門病毒性肝炎戰略提出,要求全球到2030年消除乙型肝炎作為公共衛生的威脅,達到新發感染減少百分之90,HBV的相關死亡減少百分之65的目標。
乙肝疫苗的接種
而我國已在此方面作出相應的努力並取得相關的成績,其中乙肝疫苗的接種是預防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措施,接種的物件是新生兒、嬰幼兒以及15歲以下的沒有免疫的易感人群及高危人群如經常接觸乙肝患者的醫務工作人員及表面抗原陽性家族成員等相關人員。1992年我國已將乙肝疫苗納入計劃疫苗管理,所有的新生兒都可以免費接種乙肝疫苗。而乙肝疫苗的接種需要全程進行,共計三針,按照0月、1月、6月這樣的程式進行疫苗的接種。
從1992年開始實行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以來。其中國家在不斷的加強對乙肝疫苗的接種實施力度,全程接種率從1992年百分之三十上升到了2012年的百分之九十點七,乙肝疫苗的接種率有率明顯的提升。
HBV母嬰阻斷
其次,母嬰垂直傳播是影響乙型乙肝病毒感染並且慢性化的主要因素,透過胎盤而獲得感染的乙型肝炎的患者通常會終身攜帶乙肝病毒,圍產期及嬰幼兒時期感染人群當中分別有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會發展成慢性感染。我國透過不斷的推進乙肝的母嬰阻斷使得乙肝媽媽也能產下健康的寶寶,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乙肝的威脅。
血液安全和注射安全保障
另外,透過義務獻血杜絕買血行為,規範相關的醫療操作極大的保障了血液安全和注射安全。
HBV感染的診斷及治療
其次,乙型肝炎的感染診斷手段在不斷的更新,這使得我們能夠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便能延緩患者的病情的發展。
結語:雖然國家從各個方面進行乙肝的防禦工作,但是作為個體更需要積極瞭解及配合,從自身做好防禦工作,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及生活習慣,避免長期熬夜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除此之外應該積極瞭解家族病史,以防萬一,每年定期做全神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將可能會發生的傷害降至最低。
另外,由於現代人肩負多重壓力,導致現在人丟失了很多快樂,內心產生了較多的不良情緒,而這些不良的情緒會嚴重影響機體的內環境,極易影響機體免疫力的正常防禦機能,從而讓病毒有機可乘,日常生活中,人們應該積極調整自身心態,有個好情緒才能有個好身體!
(宣告:本文僅用於科普用途,若有疑惑請去正規醫院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