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售價在三位數的新機似乎已絕種了,只有年初接觸過的 Nokia C20 Plus,售價壓到 799 元,而且還只是一款 4G 新機,想要一臺入門的 5G 新機,價格都要來到 1500 元上下了。
▲ 2021 年 4G 新機:Nokia C20 Plus
那麼如何用有限的預算,在 1500 元上下價位裡選擇屬於自己最高性價比的入門新機呢?這是一個挺值得聊的問題。
人無完人、機無完機,縱使是旗艦手機也沒有絕對的機皇,更別說入門級手機,各家都是用有限的預算限制了成本,能在哪方面省吃儉用、哪方面給到更多,全憑廠商賦予,這也造就了各種不同定位的入門手機 —— 因此在選擇一款入門手機前,不妨先問問自己更看重一款手機的哪些方面表現。
外 觀
一款工業產品最容易打動使用者的,往往是它的外在,手機也不例外,一款手機最容易被使用者感知的就是它的設計。
▲ Redmi Note 11 系列
手機的設計,包括有它的設計 ID、色彩,以及材質、質感、大小、重量等,但喜好往往是主觀的,沒有絕對的好壞,況且各家大小、重量的控制也基本趨同了,注重設計的跟隨自己內心就好。
▲ realme Q3s
不過還是得提一下,這個價位的機型普遍使用仿玻璃材質的塑膠後蓋 + 仿金屬的塑膠中框,材料或許相同,但處理工藝的不同甚至能帶來截然不同的質感,個人更建議選購前親自上手嘗試。
性 能 硬 件
效能絕對是除外觀造型以外,更多人在意的專案。
特別是 SoC 平臺,高通和聯發科兩大陣營都有比較豐富的佈局 —— 一些廠商為了提升價效比,採用成本相對較低的聯發科晶片,例如天璣 810、800U、900、920 等等,像是 1199 元的 Redmi Note 11、1499 元的 realme V15,甚至是 1799 元的 iQOO Z5x Redmi Note 11 Pro / Pro+;甚至有的把聯發科定位次旗艦的天璣 1100 價格給打了下來,例如 1599 元的 realme Q3 Pro 等。
而那邊廂,也有不少機型會採用高通驍龍 7 系的 SoC 晶片,除了驍龍 768G,其實 778G 更是下半年驍龍系入門手機的常客,自從榮耀 50 首發這枚晶片後,在下半年被越來越多的廠商運用到入門(偏中端)的機型中,例如 1499 元的 realme Q3s,1699 元的 OPPO K9s、1799 元的 iQOO Z5。
▲ OPPO K9s
但總的來說,一分錢一分貨,這個價位採用聯發科 8 系、9 系平臺的機型的價格會相對較低,同時效能也會略遜色一籌,但基本不影響日常使用;而如果你對效能有更高的追求,個人更建議你選擇驍龍 778G 平臺,或者是天璣 1100 平臺,當然啦,它們的價格也是更高些。
而運存和儲存方面,這個價位段能挑的其實不多,除了驍龍 778G 的部分機型(如 iQOO Z5)用了 UFS 3.1、LPDDR5 的晶片外,其餘的基本都採用 UFS 2.2、LPDDR4X 晶片,因此這方面基本無需作多考慮。
屏 幕
如今的螢幕,特別是入門機已基本趨於相同了,一律純平面板、都是 1080p 等級解析度、5.6 英寸上下的尺寸,不同的是攝像頭的擺放位置,還能找到什麼水滴屏、劉海屏,但個人更建議選擇顯示面積更大的挖孔屏。
▲ 榮耀 Play5 活力版
OLED 已全面普及,但你仍能在 2021 年的入門機型中找到 LCD 螢幕,如果你是個「LCD 永不為奴」主義者,可以著重考慮 LCD 材質螢幕,如果不是,那麼個人建議優先選擇 OLED 螢幕,畢竟如今 OLED 螢幕的素質普遍要比 LCD 高些。
▲ realme Q3s
另外,在全面普及高重新整理率的時代,個人建議避免只有 60Hz 重新整理率的螢幕,能選擇 120Hz 顯示重新整理率最佳,若不行則儘可能選擇 90Hz 重新整理率的 OLED 螢幕,另外還需要提醒一點,因 LCD 的顯示特性,120Hz 的 LCD 實際重新整理顯示效果只與 90Hz 的 OLED 接近,因此個人也不太建議選擇 90Hz 和以下重新整理率的 LCD 屏。
對了,如果你跟我們一樣注重螢幕的顯示素質,那麼在入手前可以到我們 WHYLAB 小程式檢視我們實驗室專業裝置測試出來的資料作參考,儘可能選擇顯示效果好、亮度高的螢幕,畢竟一塊好螢幕所帶來的體驗是潛移默化的。
續 航 和 充 電
個人認為,電池容量、續航和充電是入門手機能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堆起來的賣點和差異,如果可以,建議選擇大容量的機型,能直接帶來更長的使用續航,至於充電功率嘛,基本都是 30W 起跳,普遍較短的峰值功率帶來充電速度提升其實有限,都基本在 1 小時左右。
▲ 33W 快充的 Redmi 10X Pro
這裡以我們 WHYLAB 在庫的幾款機型作例子對比:
所以說,建議選擇容量更高的入門級手機,而充電功率嘛,只要不低於 30W 就好。
相 機
坦白講,這個價位段的入門手機基本選不到什麼「好相機」,畢竟不同級別的攝像頭差價甚至能有 2 ~ 8 倍的差距,入門機基本不會提供旗艦級的攝像頭,因此對相機的要求不宜太高,日常應付掃碼,白天光線充足環境下能保障成像即可。
另外還需要留意多攝組合,儘可能選擇廣角主攝像 + 超廣角的配置,注意有些多攝入門機只有一枚廣角主攝能用,副攝用的是黑白、人像、微距這類的湊數鏡頭,實用性遠不及超廣角端。
雖然全文並無涉及具體機型的推薦,但以上為大家盤點了選購入門手機需要考量的幾大方向,大家可以依照自己在意和喜好,或許能選出自己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