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中醫的認知中,脾臟作用於人體的消化系統,幫助身體轉化從腸胃運送過來的穀物糧食,將其儲存為最精純的能量。不僅如此,脾臟還是人體水迴圈的“調節器”,各個器官的水利供應,皆從脾臟轉運,繼而維持人體的正常機理功能。但相對的,如果脾臟虛弱亦或是負擔過重,整個身體的滋養都會出現問題,繼而出現健康和疾病的隱患。
而最為常見的脾臟症狀,當屬脾虛了,根據《傷寒雜病論》的相關記載,脾虛者大多水利運轉不暢,脾臟萎靡,身體器官也會相繼受到影響,浮於表面,人就會出現例如舌頭胖大,面色蒼白,食慾不振,情緒低落等常見症狀。而脾虛作為中醫症狀的一種,自然也依靠中醫和中藥的滋養進補,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但是在治療脾虛的用藥選擇上,很多朋友也犯了難。根據相關的學術記載,白朮和茯苓,都屬於通水利,解脾虛的有效中藥。但有些朋友選擇白朮或者茯苓治療脾虛,往往會起到和別人不一樣的效果,感覺脾虛甚至越補越“虛”了,這兩種中藥到底要如何選擇?
治療脾虛症狀,到底是吃白朮好?還是吃茯苓好?
我們先來看看兩者具體的藥效:
先看白朮: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經,胃經。屬於補虛藥物下屬分類的補氣藥物。的確可以作為補脾的代表性中藥來使用。
並且中醫認為,白朮主要能夠健脾益氣,燥溼利水,如果有腹水,水腫,食慾下降的症狀,都可以透過白朮煎服來進行調理。
再看茯苓:同樣是《本草綱目》的記載,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胃胃經,屬於清熱下行的燥溼藥物。
茯苓的功效記載中,能夠解毒利尿,通曉關節,對於脾虛導致的大便溏洩,腹瀉,虛弱等症狀,都能起到很好的應對效果。孫思邈先生所說“茯苓久服百病除”說的就是類似的功效。
相信透過兩者藥效的對比,可能很多朋友仍然沒有看出兩者對於脾虛的用藥區別。接下來和大家分析脾虛的不同種類症狀:
脾虛同樣有著不同的劃分,分別為脾陰虛和脾陽虛。
中醫認為,人的身體由陰陽混成,陰陽平衡,方可行健康之道,對於身體的各個器官也是一樣。
如果脾臟缺氧,那麼說明存在脾陽虛的症狀,脾氣損失過多,繼而萎靡,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理運轉。解決方法之為“補”。
如果脾臟缺少陰液,說明存在脾陰虛的症狀,大量的血氣得不到擴散而淤積,補養方式為“疏瀉”。
因此答案相比也就一目瞭然了,無論是白朮,亦或是茯苓,都不是單一的能夠囊括脾虛所有症狀的藥物。
總結如下:
如果您存在脾陽虛的症狀,滋養的方向為“補”,那麼歸為脾經,屬於補虛下屬且補氣的白朮更加適合此類症狀的人群。
如果您存在脾陰虛的症狀,滋養方向為“疏”,那麼能夠清熱下行,解毒利水,清熱燥溼的茯苓更加適合。還請各位自行斟酌。
順帶一提,每個患者的病症嗎,都有其獨特性和類似性,一些脾虛患者可能存在並行其餘症狀的現象,具體用藥,仍然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和醫生的指導進行。
相信透過上文,脾虛的朋友也應該更瞭解,自己對應可以使用的藥物了。事實上,無論是白朮還是茯苓,只要用對,用得科學合理,都能在相應的領域起到非常不錯的效果。
白朮和茯苓,怎麼吃才更加合理,更加健康?醫生解答
白朮的用法
一般來說,白朮最高的利用價值形態,應該是被磨製的白朮粉末,因此,我們選購白朮,最好選擇白朮粉末進行使用。
另外,如果想要白朮吃得更健康,普遍的中醫都會將白朮配合同樣益氣補血的紅棗,枸杞搭配使用,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非常推薦大家進行嘗試。
但需要注意的是,白朮雖然能夠補充脾陽虛,但因為脾這一器官的特殊性,對於一些實邪瘀滯,津液虧耗嚴重的朋友,不建議單獨進行服用,以免產生意料之外的負面狀況。
茯苓的用法
茯苓相比於白朮,用法更多,也更加廣泛,例如夏秋交際時溼熱入體,寒暑氣摻雜等常見情況,都可以透過攝入適量茯苓來進行調節。
而茯苓的選用,大多建議選擇塊頭大,更加飽滿的茯苓片使用,可以清楚地觀察到茯苓的成色和生長狀態,保證藥力。儘量不要選擇加工好的茯苓,藥效流失可能會較大,滋補養脾的效果可能會打些折扣。
但是大家的思維也不要太過死板,如果您的身體並不存在類似脾虛的症狀,只是單純地想透過中藥煎茶等方式養生,白朮和茯苓,也是可以一起食用的,相輔相成,兩者虧損互補,也能起到不錯的養脾效果。
結語:茯苓和白朮,都是對於脾臟大有裨益的中藥,健康的朋友也可以適當攝入,以達到養生效果,但是對於脾陰虛亦或是脾陽虛的特殊患者來說,仍然要根據相應的藥效選擇,才是正確並且有利於脾臟滋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