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網上一個論調說,抗美援朝被抬得太高了,連抗戰和解放戰爭都沒敢稱立國之戰,憑什麼一個不勝不敗的抗美援朝居然敢稱呼自己為立國之戰?這是硬往自己臉上貼金。
說實話,也不怪有些人會這樣想,礙於國家間的關係,近些年來對抗美援朝宣傳報道的都不多,導致很多人並不瞭解此戰的意義和影響。
用一句話來總結吧,抗美援朝打出了國內的團結,打出了國家的地位,打出了民族的自信,直到今天,還意義深遠,稱為立國之戰,絲毫不為過。
我知道有些人可能不信,那麼我們看一看戰後國內國際的變化,就會知道了。
首先說說國內:抗美援朝前的國內形勢是比較糟糕的,國民黨撤退後殘留了大量的特務,外加新解放區域的土改等政策還沒有完全落實到位,留下了許多對共產黨懷有敵意的地主和資本家。
這些人相互勾結,惡意造謠中傷,甚至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唯恐天下不亂。
他們最主要宣揚的就是中共窮兵黷武,絲毫不顧及國計民生,甚至還可能讓老百姓遭到跟日本一樣的核打擊。這個論調在當時還是很有市場的,不少人都對我黨心存疑慮甚至不滿,導致不少政策和工作不好推行實施。
然而抗美援朝結束後,這些不法分子傻眼了,他們口中弱不禁風的中共不但打了,而且打贏了。說好的核打擊根本沒影的事,美國人還不是什麼都沒做,就在停戰協定簽了字。
事實證明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那個西方人架幾座大炮就能佔領一個國家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跟著共產黨才能更好建設新中國。
從此以後,黨在人民中的威望攀到了頂峰,大家信任黨,流言蜚語再也難以動搖人民群眾對黨的信心,牛鬼蛇神沒有了市場,國家空前安定團結。
說道團結,這絕對是抗美援朝對我國帶來的另一項巨大收益。當年我們能夠透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把社會各階級變成了鐵板一塊,今天就有抗美援朝宣傳主題教育,讓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抗美援朝中,湧現出了太多的英雄事蹟,這為我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宣傳素材,廣播裡,報紙上每天都是楊根思、黃繼光這樣的戰鬥英雄報道,每個人的愛國熱情和激情都被點燃,民族和國家的意識迅速被構建起來。
絕大多數中國人第一次明白了,有國才有家,國與家命運相連。青年人踴躍報名參軍,多個地方的徵兵處都是人潮洶湧,報名人數數倍於需要徵兵的數量,因為體質等原因落選的還會回家大哭一場。
從抗戰後,中國社會又一次迎來了化學反應。當時的民間發起了一項叫做“愛國公約”的運動,全國大約有80%的人都參與簽訂了愛國公約,把支援抗美援朝變成了一個個可以完成的小目標。
比如說工人每天多練幾斤鋼,再比如說農民保證公糧按時交送,顆粒歸倉。就連學校的孩子們,也跟老師簽訂公約,保證學習成績進步多少,以此來表示自己對志願軍戰士的支援。
1952年,新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達到了827億元,比1949年增長77%,除了基數較低以外,跟抗美援朝產生的團結效應息息相關。
愛國公約是一項有創造性的活動,直到現在,我們還能發現在網際網路市場上,存在著相類似的辦法和倡議。
在全國人民齊心協力下,從1951年到1952年,共捐款人民幣5.565億元,要知道這可是建國初期,當時科員的工資是60元,而現在至少是3000元,翻了50倍,捐款摺合到現在為250億元。
如果考慮其他因素,這5億多捐款的購買力更強,大約能買3710架戰鬥機,當時絕大多數中國家庭還處於吃不飽飯的階段,這個數字的含金量有多高可想而知。
得知前線戰士吃不飽飯,全國人民開始了炒炒麵運動,周總理親自炒麵,社會各界人士統統投身運動中去,都以能為志願軍戰士炒一鍋炒麵為榮。
每逢危難關頭,中華民族總能自覺的團結到一起,武漢疫情、鄭州水災都一次次地證明了這一切,這也是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能夠生存繁衍至今的最大依仗。
說完國內,咱們再來看看其他各國的反應:
先是美國,抗美援朝在美國被稱為朝鮮戰爭,美國研究這場戰爭的學者還給起了一個形象化的名字:被遺忘的戰爭。
為啥這樣說呢?因為在美國國內,幾乎從沒有人提及此戰,太平洋戰爭,越南戰爭這些美國參加的戰爭,都是美國人津津樂道的熱點,也經常性有影視作品來表現,而朝鮮戰爭呢?幾乎就是美國的一個禁區,無人問津。
究其原因很簡單,太丟人!代表美國在停戰協定簽字的克拉克將軍沮喪地說:“自己是第一個在沒有獲勝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將軍。”
一個世界第一軍事強國,愣是被剛成立的新中國打出個不分勝負之局。正如美國人自己所說,這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一個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從此以後,美國對中國從來都抱有一絲尊敬,在關於中國的國際事務上雖然依然強硬,但是從來不敢逼人太甚,總還是保留著一份理智和剋制,畢竟曾經被打過,知道疼。
至於那些跟隨美國出兵的西方各國,對中國的態度也是發生了三百六十度大轉彎,英國的皇家大學專門召開了研究會,討論志願軍為何能夠以弱勝強,有教授甚至表示:"一支以騾馬化為主的中國精銳軍隊,與機械化的聯合國軍作戰,在世界戰史上堪稱一絕。"
從1840年英國用堅船利炮第一次敲開中國大門到1950年抗美援朝大敗英軍,短短一百年中,中國發生的變化實在太不可思議。
不光英國,整個歐洲對中國都刮目相看,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經回憶說:“當時他正在劍橋大學讀本科,平時穿過海關時,西歐海關官員對華人面孔都不屑一顧,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後,海關官員也態度大變,開始肅然起敬起來。”
同樣感到不可思議的還有日本,十年前,日本還在中國戰場上呼風喚雨,五年前,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被強悍的美軍摧枯拉朽,而現在,曾經的手下敗將卻將把日本人打的心服口服的美軍擊敗,這不是奇蹟是什麼?
在日本對抗美援朝戰爭的報道中,有一句話深得我心:“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人開始挺起了腰桿,朝鮮戰爭才使中國被世界公認為強國”。
當時瀋陽的戰俘營中,有不少日本戰俘,本來抗拒改造的他們在抗美援朝結束後,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開始誠心誠意的接受改造。
包括日本國內,二戰投降並沒有讓他們對中國人有所尊敬,依然喜歡用帶侮辱性質的“支那”來稱呼中國人,但是抗美援朝後,這個詞逐漸被中國所取代,日本人近代以來,第一次打心眼裡真正的尊敬起了中國人。
說完了資本主義列強,那麼跟我們同一陣營的社會主義盟友又是什麼反應呢?
剛建國時,中國雖然體量比較大,但是在社會主義陣營中還算是個新來者,並沒有太多分量。朝鮮一戰後,社會主義陣營開會,中國代表一入場,場內就是掌聲雷動,經久不息。大家都對新中國給予了打心底的尊重。
至於老大哥蘇聯,更是對中國刮目相看。隨著戰局的進展,斯大林越來越認可志願軍的實力,開始大規模對我軍進行援助,送來了大量的蘇式裝備,讓我軍在抗美援朝後期戰鬥力大增,一度能在戰場上和美軍正面炮火轟擊而不落下風。
戰爭結束後,認識到新中國巨大能量的蘇聯開始了對我國全力援助,一五建設期間就援助了156個重點工業專案,這個數字比當初戰爭前打算援助的專案多得多。大批的蘇聯專家來華,為我們帶來了先進的工農業經驗,讓我國經濟迅速起飛,今天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全工業種類國家,這也跟當年蘇聯的援助是分不開的。
只不過我們應當清醒認識到,這不是蘇聯做慈善,而是志願軍戰士用生命和鮮血贏得的尊重。
在出兵朝鮮之初,主席曾經說過一句擲地有聲的話:“我們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這一戰,打出了國威,打出了氣勢,在一片內憂外困之中打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生存天地。直到70年後的今天,我們還在享受著當年戰爭帶來的紅利,這不是立國之戰,那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