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車是什麼?不就是四個輪子,幾個沙發,加上一個鐵殼嗎,我要造老百姓買得起的汽車。”
這是一個“放牛娃”口中的造車。
要知道,在1997年,沒人敢說這話,因為當時那環境是民企不能造車,都是外資壟斷,要造車,必須與外企合作,以市場換技術。
而如今,他說出去的話不但實現了,還做到了中國民營造車企業的NO.1。
這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很勵志,也很傳奇,充滿色彩,充滿艱辛。
在中國汽車界,他就是一個傳奇。
他就是吉利控股集團的董事長,也是創始人--李書福。
他是中國民營企業造車第一人,也被稱為汽車狂人。
當年他決定進入汽車行業時,就是因為那句話:“汽車不過就是四個輪子加沙發”,震驚四座,因此獲得了“汽車狂人”的“美名”。
如今,吉利汽車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汽車企業,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家跨國汽車企業。
而他的成功故事也很勵志,先後五次創業。
他先後開過照相館,幹過金屬回收,生產過電冰箱,搞過裝潢材料,生產過摩托車,而且幹一行成一行,最終轉產轉型做起了汽車,做到如今的億萬汽車帝國。
01 少年時代展露商人潛質
他出身農民之家,老家是浙江台州,向東就是太平洋,這片沃土培育了無數商人。
他從小頭腦就比較靈活,是一塊做生意的料。
少年時代的李書福,就不是一個安分的讀書郎。
他小時候是一個放牛娃,上小學時,他利用暑假時間為生產隊放牛,每天0.15元,一個暑假能賺6元-10元人民幣。
對他來講這是一筆大錢,上小學每學期交書本費大概1.2元,學費是免交的,有了這筆錢,他比其他同學富裕多了。
他白天放牛,騎在牛背上看書學習,晚上還要在牛棚周邊點燃牛煙,把蚊子趕走。
家裡有一輛破舊的腳踏車,在上中學時,他就開始懂得透過騎腳踏車帶人掙錢。
雖然他是一個不安分的讀書郎,但他學習成績相當不錯,三年初中學業他用了兩年時間就匆匆完成了,並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路橋中學尖子班。
後來隨著改革開放,他便無心上學,一心只想著賺錢,想著搗騰點什麼生意。
02 無心上學,高中便搞起生意
隨著市場的進一步放寬,經商的人越來越多,剛讀高中沒多久的他,便四處打聽,想做起生意來。
慢慢的對高中學習失去了耐心,人在學校,心在遊離。
甚至引起了父親對他的極度不滿,幾次受到懲罰。
但始終還是按捺不住他心中那把熱火,高中還沒有畢業,他就開始規劃著自己的各種夢想,搞起生意來。
03 歷經五次創業轉型
開過照相館
高中畢業後,他便向父親借了120元,買了一臺手提照相機開啟了他的創業生涯。
走街串巷,見人就問要不要照相。由於服務熱情,照相質量也不錯,很快就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幾百元人民幣,這在當時可是一筆相當不錯的收入了。
後來有了自己的照相館,業務也升級了,不用再走街串巷了。
由於資金有限,照相館的所有裝置幾乎都是他自己設計、製作的,包括大型座機、燈光、道具等等。
在那個年代,照相行業屬於特種行業,開照相館可是要公安局批准。
由於照相館沒有特種營業執照,多次挨接受教育與處罰。
但他的態度比較好,即便要求關門停業,照相館仍然堅持了近兩年時間。
後來因為市場開放力度越來越大,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照相館的生意也遠不如以前,他就謀劃著尋求新的發展機會,再搗騰點什麼。
搗騰過金屬回收
那個時候的台州,廢舊電器市場已經比較發達了,
他尋思到了這條門路後,索性把生意慘淡的照相館給關了,做起了金屬回收。
他從廢舊電器零件中分離出金屬銅、銀、金,利用自家房子比較大的優勢,進行家庭作坊式的生產。
這完全是變廢為寶的技術,這在當時可算是比較牛的技術,可謂迴圈經濟,效益確實不錯。
但是隨著做的時間長了,慢慢的這些技術又被其他人學會了,競爭也越到越大,收廢舊零部件成本也越來越高,利潤也根著越來越低。
這時候,他又再次尋思著新的出路,進入了新一輪的艱難轉型期。
做過電冰箱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電冰箱開始進入家庭。
他又再次搗騰起了電冰箱配件,開啟一個新的創業程序,親自研究生產電冰箱配件。
但是創業過程是坎坷的,雖然從理論上設想很好,但實際生產出來的產品總是不盡人意。
經過近400個日日夜夜的反覆失敗與總結,他的手掌都被折騰得找不到一塊完好的面板,見人不敢伸手,渾身疲憊不堪。
最終,研究試生產終於成功了。
由於公司初創,沒有土地,更沒有廠房,經過一波三折,多次搬遷之後,終於落腳,專心搞生產。
當時生產的電冰箱零配件供不應求,並一舉成名,成為全中國最有競爭力的冰箱零配件研究生產企業,產品銷往全國幾乎所有的電冰箱廠。
後來由於企業發展較為順利,又擴大產品種類,開始生產電冰箱、電冰櫃等製冷裝置,產品依然供不應求,企業欣欣向榮,一片繁忙,成為當時台州最大的民營企業,在浙江乃至全國都有較大知名度。
一九八九年那年,因為客觀環境的變化加上內部股東意見分歧等原因,身感疲憊的他,最後選擇把全部資產送給了鄉政府。
政府接管後,雖然他一夜迴歸無產階級,但他覺得渾身輕鬆了,然後又去繼續上學,重新回到校園去了。
研發生產過裝潢材料
轉眼到了一九九二年三月,他從已經送給政府的資產中回租一部分廠房,又開始新了的創業生涯,對他來說,這已經是第四次創業了。
那一年二十八歲的他,一直琢磨著研究什麼、生產什麼?
九十年代,進口裝潢材料在中國很受歡迎,國產裝潢材料的研究、生產剛剛起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後,裝潢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組成部分。
然後,他選擇了裝潢材料的研發、生產。
後來,他研究生產的裝潢材料完全可以取代進口的,且價格便宜,很受市場歡迎,又一炮打響,產品又是供不應求,產品不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而且出口到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後來,他的這些自主創新成果又再次被其他人學走了,模仿他開始做起了裝潢材料。
雖然有專利,有所謂的智慧財產權,但被別人複製,在那個年代很正常,那時候智慧財產權體系還沒那麼完善。
慢慢的,做的人也多了,競爭也激烈。
於是,他又放棄了這個產業,轉型開始研究摩托車。
造過摩托車
在當初的台州市工商聯主席的啟發下,他開始著手研發、生產摩托車。
在當時,吉利是全中國第一個研究生產摩托車的民營企業。
當時吉利生產的摩托車大部分取代了進口,他把踏板式摩托車價格從每輛3萬元降到3千元。
後來很多人發現,吉利公司的摩托車供不應求,企業搞得紅紅火火,自然又有許多企業跟著學。
幾年間,全國幾十家摩托車公司,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
而且有些企業缺乏合規意識,市場出現了無序競爭,甚至出現了偷稅漏稅的不正當競爭,於是他又退出了這一領域。
據資料統計,到1996年,吉利摩托車產銷量已達20萬輛,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04 受老師啟發,決定造汽車,造福百姓,
1997年,吉利正式開始研發汽車,在進入汽車領域之前,李書福已歷經5次創業轉產,。
在老師的啟發下,他再次引領企業轉型升級研究汽車,進入汽車行業,造車,那一年他已經三十五歲。
摩托車的成功,讓李書福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
然而,他真正被外界所關注,是在他造汽車之後。
1996年,李書福以擴大摩托車產能的名義徵下臨海市城東的800畝沼澤地,起初人們以為他是在“炒地皮”。
當第二年建起廠房後,他大膽對外宣佈投資“5億元”進軍汽車業時,引來的卻是一片質疑與嘲笑。
造“四個輪子”的汽車與造“兩個輪子”的摩托車畢竟不同。
李書福的困難不言而喻:缺人才、缺資金、缺技術和裝置,更沒有“準生證”……
可以說,他除了造汽車的一腔熱情,幾乎什麼也沒有。
要知道,當年上海大眾僅投產桑塔納時,國家就投了10多億元。
而如今的紅旗的研發都投入了500億,可見造車是多麼的燒錢。
當時,他決定要研究、生產汽車,除了他自己信,還有少部分人信,真沒有太多的人相信。
更大的問題還在於,由於國家長期嚴格管制,當時中國轎車生產並未對民營企業開放。
大家都認為中國在汽車工業領域已經沒有優勢了,早已經被西方國家壟斷了,根本沒有給民營企業預留髮展空間。
中國企業只能與外國汽車公司合資或者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以市場換技術。
當年,在汽車行業內有一句話,你恨誰就叫誰去造汽車。
雖然那個時代,中國汽車市場每年才幾十萬輛,汽車進家庭才剛剛起步。
但是他看到了,中國汽車市場的巨大商機,他相信中國未來一定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
在別人的嘲諷中,他並沒有放棄,而是決定抓住這個時間視窗,堅持研發汽車。
在這種路上,他走得很艱辛,但這條路也確實很誘人,這條路時而景色秀麗,時而烏雲密佈。
05 為了拿到生產許可,他曾說:“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
李書福回憶說:
“我們企業造轎車,媒體不信,銀行不信,行業不認可,就連汽車零部件廠商都不願意賣給我們零部件。”
有一次,他到上海一家零配件廠洽談合作事宜,接待他的一位總工程師聽說他們只有5億元,又是民營企業,還想造汽車,乾脆藉口上洗手間離開了。
但困難並沒有阻止李書福的腳步。
“不低頭,不認輸,擦乾淚,堅持住,該受的苦我來受,該走的路我清楚。”
這是出自李書福手筆的一段歌詞,正是他砥礪奮進的寫照。
由於當時外資企業對汽車技術的封鎖,民企想造車是沒有技術可以參考的,更別說購買。
缺少技術,他就從拆車、模仿起步,自己摸索加上四處求教。
資金不足,他就發揚“花小錢辦大事、不花錢也辦事”的艱苦奮鬥作風。
沒有人才,他就自辦吉利學院培養人才。
沒有“準生證”,他就千方百計“借殼”造車。
後來就有了家喻戶曉的故事:
那是1999年12月,時任國家部委領導人在浙江台州調研,李書福當面請命:“請允許民營企業大膽嘗試,允許民營企業家做轎車夢。”
講到激動處,李書福乾脆來了句“蕩氣迴腸”的話:“如果失敗的話,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
最終成功打動了當時調研的領導,決定幫他爭取機會。
06 獲得汽車界“準生證”
經過無數次奮爭與等待,2001年11月9日,原國家經貿委增發了一批汽車新車生產許可證,搭載著吉利自主研發的發動機,金屬衝壓車身的“吉利JL6360”終於榜上有名。
他為了這張“準生證”,足足等了四年,埋頭苦幹了四年。
這張“準生證”,意味著在國家批准第一批轎車合資企業26年之後,吉利成為中國首家獲得轎車生產資質的民營企業。
同喜的是,第二天,中國在多哈會議上被批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中國入世”與“李書福入局”就這樣同時出現在各大新聞媒體上,成了一大焦點。
07 從價格優勢走向技術領先
吉利首款轎車“豪情”一面世,就以5.8萬元超低價格在市場上掀起了一場“血雨腥風”。
而當年的夏利每輛要13萬元,為了應戰,夏利被迫降價,而每降一次,吉利必應聲再降。
當年的桑塔納每輛20多萬元,還要排隊購車。
如今,他回憶起這段經歷時,依然充滿自豪:“我們生產汽車,把中國汽車價格降了一大截,為使用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優惠!”
吉利以這種低價入市的打法現身江湖,藉著中國私車市場“井噴”的大勢,在中國汽車行業找到了很好的突破口,為企業迅速做大贏得了先機。
到2006年底,吉利年銷量已突破20萬輛,同比增長40%以上,躍升轎車行業第7名。
然而,價格戰也是一把“雙刃劍”。
經過幾年高歌猛進,吉利開始後勁乏力。
與此同時,由於批次產品質量問題和一些零部件的小毛病,一些使用者反響不好,經銷商也有些抱怨。
不少媒體甚至質疑,吉利拼命做大規模,而品牌、管理和配套資源卻沒有跟上。
吉利到底哪出了什麼問題?
經過反思,李書福堅定了轉型的決心。
“所有汽車公司的發展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從低端走向高階,從價格優勢走向技術領先,面對消費升級,唯有向上發展”。
2007年5月17日,李書福宣佈,吉利汽車進入了戰略轉型期。
一直以來憑價格優勢取勝的吉利汽車,開始向“技術先進、品質可靠、服務滿意、全面領先”轉型。
透過轉型,吉利獲得了2000多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300多項,世界性的發明專利幾十項。
2010年1月份,“吉利戰略轉型的技術體系創新工程建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大獎,成為獲得該類獎項的唯一汽車企業。
也正是這次轉型,為吉利後來收購沃爾沃汽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08 “農村小夥娶外國公主”,併購沃爾沃
2002年,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拿到汽車生產許可證不久的李書福,興奮地對員工們宣佈:“我們要收購世界名牌沃爾沃!”
當時很多人以為這只是個玩笑:沃爾沃那可是世界名牌,吉利當時才剛剛獲得生產許可證不久,準備正式造車。
不過經過十年的努力與發展,他帶領的吉利又一次做到了,而且還震驚了整個汽車界。
2010年3月28日,在瑞典哥德堡沃爾沃總部,李書福正式簽約,吉利收購沃爾沃汽車。
吉利以18億美元從福特公司手中正式收購沃爾沃100%股權。
這在當時是中國汽車企業最大的海外併購,被人形象地喻為“農村小夥娶外國公主”。
簽約那一刻,李書福流淚了。
吉利也由此成為中國汽車行業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
如今,吉利已經把沃爾沃轎車全球研發中心遷到了中國,把沃爾沃轎車全球生產基地轉移到了中國,成功地實現了沃爾沃豪華轎車中國製造出口全球的目標,讓中國製造的豪華轎車為全世界市場提供服務。
09 收購賓士股份,成為大股東
2018年,李書福再豪擲90億美元,購買了9.69%戴姆勒集團的股份,成為了戴姆勒最大的單一股東,戴姆勒即為賓士的母公司。
所以,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
買賓士也好,買沃爾沃也好,最終都是圖個吉利。
回顧吉利近年來的收購之路,野心明瞭,佈局之大。
從最初收購沃爾沃到收購寶騰、路特斯,再到收購Terrafugia飛行汽車公司等新興產業的企業,吉利在李書福的帶領下,不斷地在產品上、商業上進行拓展,完成了高、中、低市場、跑車市場的產品梳理,不斷地進行汽車研發、生產技術的升級,同時也擴充套件了國內外市場佈局,把中國汽車真正帶到全世界。
10 總結
在李書福的帶領下,如今的吉利已經是今非昔比了,未來吉利還會在汽車領域爆出怎樣的亮點,在創新、新能源轉型的路上能走到多遠多高,現在我們誰都不敢妄下結論。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未來的吉利只會越來越好,而中國製造、中國汽車也一定會越走越遠,走向全世界。
他帶領吉利,經過三十多年的實踐與探索,他總結出了以下觀點:
做事情必須認準一個方向,堅定一個信念,提煉一種精神,凝聚一股力量,完成一個使命。一定要打基礎、練內功,千萬不能隨泡沫飛揚,跟妖風起鬨,否則風口過後將會留下一片狼藉的悽慘景象。退潮以後,裸泳者將會很難看,搞得不好有可能回不了家。
他說: “吉利因為這四十年的歷史機遇,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從小山村走向全中國、走向全世界。我們必須倍加珍惜,為中國汽車跑遍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的汽車跑遍全中國而頑強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