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為代表的平臺就業興起之下,製造業工廠卻面臨人才流失日益嚴重的困境。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丁守海教授代表課題組17日釋出的《平臺就業的生成機理、風險點及對策分析主報告》顯示:憑藉收入優勢,平臺就業對製造業工廠造成了較大的勞動力流失壓力,且主要集中在年輕、能力強的精壯勞動力上。勞動者在工廠與網際網路就業平臺間形成了較明顯的單向流動意願。
報告稱,平臺就業的從業者有四大來源,按佔比高低依次是:工廠工人(25%)、其他平臺就業者的職業轉換(20%)、服務員(15%)、建築業工人(8%)。可見,從傳統就業向 平臺就業的流動很明顯。另外,平臺就業間的職業轉換也很頻繁。
透過對5081個勞動者個體樣本、700家制造業工廠樣本的調研,報告提出,平臺就業者之所以選擇平臺就業,主要是因為掙錢多,平均而言,他們一個月收入比工廠工人多1500元,比流動商販多500元。平臺就業者的高收入主要源於兩點:一是更高的時均工資,二是更長的工作時長。報告稱,時間自由是表象,其背後是更艱辛的勞累。
1月6日,外賣小哥穿著禦寒服裝,在北京市朝陽區國貿附近騎行。新華社。
勞動者在工廠與網際網路就業平臺間較明顯的單向流動意願,使得為了爭奪勞動力,工廠面臨很大的工資上調壓力。“據估計,幅度可能接近3000元/月。對很多工廠來說,這是不可承受之重。”丁守海說。
報告稱,在疫情衝擊、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一些製造業企業步履維艱。儘管僱傭人數沒有明顯下降,工資卻較2019年普遍急降1/4,至2021年上半年,這一狀況仍無好轉。而工資的持續低迷和隱蔽性失業,加劇了工廠員工的流失。
調研顯示,為了應對員工流失的壓力,除漲工資外,製造業企業普遍透過勞務外包來解決用工難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外資企業、合資企業、港澳臺資企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其勞務外包的用工佔比普遍超過30%,而民營企業只有20%。另外,企業還會透過上馬自動化生產裝置來緩解用工壓力。
在同日舉行的“平臺就業的生成機理、風險點及對策分析”學術研討會上,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鄭江淮表示,上述報告驗證了一個普遍的擔憂:如果中國的製造業不能保持合理的比重,經濟增長根基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鄭江淮說,製造業承載著幾乎所有創新領域發明以及技術推廣應用,或者說承載著巨大的收入增加貢獻。但目前製造業面臨勞動力短缺、技術進步的壓力。
他認為,除了服務業對於製造業就業的虹吸效應,製造業本身產業升級帶來的擠出效應同時存在。“我們可以明顯預期到,未來的製造業產業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也就是說,這些缺乏低成本、比較完備、比較先進的自動化裝置應用的中小企業都將面臨倒閉的風險。如果一個行業的生產都能很好地使用自動化裝置,它的企業規模和產品市場份額也會越做越大。因此,從長期來看,製造業本身的產業升級也會擠出一部分勞動力轉向服務業。”
鄭江淮表示,一方面,中國製造業要在高技術產業上取得快速發展,這是未來的主導行業;另一方面,中低技術產業甚至勞動力密集性產業應該還要保持較大的生產規模。最關鍵的是,如何維持成本優勢、保持就業規模。就員工工資而言,如果降低其他方面的成本,企業仍然具有提高勞動力工資的空間。
報告認為,面對平臺就業所帶來的勞動供給衝擊,政府要對製造業工廠要做好兩手準備:短期內要透過財政、金融等傳統手段助其紓困,長期內要加快其技術進步,擺脫對低成本勞動力的依賴。在國家戰略層面,應基於未來主導產業規劃,制定與之匹配的勞動力流動路徑圖, 讓平臺就業與製造業就業在產業演進中有序地推進。
“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的勞動力大軍應該朝哪個方向流動?是一個值得認真謀劃的問題。”丁守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