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一句話:“富人不怕通脹,窮人怕通脹“。這是什麼意思呢?
因為富人可以有很多手段去對抗通脹,但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他們屬於工薪階層,收入相對固定,一旦市場上的貨幣增多,那麼自己手中有限的存款就容易被稀釋掉。以前花10塊就可以買一件必需品,現在可能需要12元了,購買力急劇下降
不過,隨著人們對通脹效應的認知越來越多,很多普通人也加入到抗通脹大軍,而且從過去20年時間來看,他們真的成了贏家,這就是買房保值增值。
再次恭喜買了房的客戶,恭喜您,您購買的房子已經升值了。
在疫情下,全球放水:”德國放水1300億歐元“、”萬億美元刺激計劃“、”全面降準,萬億資金流入“,通貨膨脹的來臨已不可避免,你的錢正在變得不值錢。
眾所周知,疫情加上全球大放水,引發了通脹。
1、德國放水總額1300億歐元
德國在疫情期間,啟動了德國經濟重啟計劃,放水總額1300億歐元,導致M2陡升,遠遠高於GDP增速。印錢速度比生產速度快,錢縮水了,通脹也凸顯了。德國的通脹率在5月底是2.5%,創下了十年新高。6月降了一點到2.3%。看起來好像不高,不過官方一般是把2%作為通脹率的理想值。就是這麼一點點上浮,德國的商品價格就蹭蹭蹭地漲了。不僅房價、房租漲,就連大蔥這種日常消費品也被抱怨好貴:一把四五根的大蔥,一般超市要賣1.39歐(人民幣10.6元),折扣店促銷0.99歐(人民幣7.6元)。
2、美國“萬億美元刺激計劃”
去年3月,美國國會立法通過了2.3萬億美元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去年12月又是9000億美元,加上拜登的1.9萬億美元,為了緩解疫情刺激經濟,美國已投入了5萬多億美元。簡單粗暴的撒錢模式,沒有足夠的資金,拜登政府採取的措施只能是大量印錢。未來,1.9萬億美元不僅要流向美國的家庭與企業,也將會透過貨幣兌換、外匯儲備等方式流向其他國家。世界各國的貨幣將會跟隨美元一起貶值,增發國債,以平衡匯率穩定。而後果是會造成對各國實體經濟的衝擊,貨幣氾濫與投機行為將會不斷髮生,物價飛漲,有可能會再次出現08年金融危機以及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情景。
3、中國“央行全面降準,萬億資金釋放”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於2021年7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本次下調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8.9%。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降準為全面降準,除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部分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外,對其他金融機構普遍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
降準就是將你的原本的準備金降低,原本的20塊錢,變成了19塊錢,那麼原來市場上流通的80塊錢就變成了81塊錢,換句話說就是:你的錢正在變得不值錢了。
錢放銀行是跑不贏通脹的
舉個例子:
在10年前,王先生和林先生兩人都賺到了50萬。其中,王先生把這50萬拿去買房,然後再把房子租出去,年租金大概能收到4萬;10年後,房子價值530萬加上租金收益40萬,一共收益570萬。而林先生則是將50萬存進銀行,定期年利率2.75%大概能獲得1.3萬。10年後,本金加上10年利息,一共有63萬。
這個故事告訴大家,起點不同,選擇不同,結果不同!現在就是機會,就看你是否能夠把握住。
負利率時代,錢存銀行實際縮水
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和單位活期存款利率僅為0.35%,一年期存款的基準利率為1.5%,若CPI同比上漲超過利率,也就是說,你把錢放銀行是跑不過通脹的,只會“越存越少”,我國進入“負利率時代”。
在此情況下,1萬塊定期存銀行,1年後反而縮水了。舉例說明一下,你存銀行1萬塊,一年後你收入是10150,物價若維持3%的上漲,那麼今天1萬元可以買到的商品一年後就需要10300元,你存銀行一年淨虧150元。一年前的1萬元購買力僅相當於一年後的9850元。直接導致了你的財富縮水,更別提增值了。
以上說的還是定期存款,如果是活期存款利息就幾乎是沒有。
所以,到底是誰一直逼你買房呢?是丈母孃嗎?是配偶嗎?是地產中介嗎?還是那些媒體?都不是。
真正逼你買房的是:通脹。今天不買,它明天漲;明天不買,它後天漲,它一直漲了幾十年,漲到很多人懷疑人生,自己啪啪打臉,然後被逼入市,高價買入別人提前買好的房子,別人賺走幾百萬,又去買入另一套。多年後,他們自己也成了當初的那個“別人”,就這樣一個接一個,買房大業滾滾向前,不可阻擋。
通脹之下,樓價無頂。只要錢變少了,資產都會一直漲。因為資產是避險的,人們只有將貨幣轉換為資產,才能保住財富。
如果你是剛需族,如果你真的需要一套房,不要等待了,買房就在此時,退一萬步來講房子不漲或者跌了,但是家還在。
不要管什麼調控啊,限購什麼的,對於有購房資格的剛需來說:“目前的狀態,就是最好的買房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