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佈2021年增選當選院士名單。
據《中國航天報》資訊,9名航天人當選今年新院士。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有4位。分別為航天科技集團於登雲、範瑞祥;航天科工集團李陟、江湧;中國工程院院士有5位。航天科技集團王國慶、李得天、楊宏;航天科工集團朱坤及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楊長風。
瀟湘晨報透過梳理9人簡歷獲知,據不完全統計,有3名為湖南籍航天人,分別為邵陽人於登雲、長沙人朱坤及益陽人楊長風。
從學部分佈看,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分佈在資訊科技科學部和技術科學部;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分佈在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資訊與電子工程學部及工程管理學部。年齡上看,9人中最年輕的55歲,共3人。
航天科技集團,全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世界500強企業之一。成立於1999年7月1日。主要從事載人飛船、貨運飛船、空間站等宇航產品的研發設計等。
航天科技集團於登雲、範瑞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於登雲,59歲,湖南邵陽綏寧人,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1988年進入航天系統。2008年,他擔任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此時嫦娥一號剛剛成功發射一年,中國探月工程處於起步階段。其後,嫦娥二號、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任務相繼成功實施。
今年6月,國際宇航聯合會最高獎——“世界航天獎”揭曉,首次將2020年度獎項授予三位中國科學家。其中就包括於登雲。於登雲接受採訪時表示,對獲得世界航天獎感到驚喜而不驚訝,因為嫦娥四號任務確實填補了月球探測的空白,“到了一個人類從未去過的地方”。11月3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嫦娥四號工程”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於登云為嫦娥四號任務團隊優秀代表。
範瑞祥,56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1981級焊接工程本科。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七號甲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公開報道顯示,範瑞祥從小由甘肅蘭州工作的哥哥供其上學。上學期間,他學習非常刻苦努力,16歲又以高分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991年,範瑞祥步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大門,開始從事航天領域的研發工作。2004年,39歲的他成為火箭總設計師。2017年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2020年9月獲得錢學森傑出貢獻獎。2018年10月27日,範瑞祥作為北航優秀校友代表出席校友座談會併發言。
王國慶,1966年4月出生,今年55歲,博士研究生學歷,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焊接專業。現任航天科技集團資訊長。他長期從事航天特種裝備研製等工作;主持參與多項國家級先進製造技術研究專案,突破了多項製造關鍵技術,解決了型號研製的瓶頸難題;王國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二等獎2項,英國TWI布魯克獎等多項獎勵。2020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獎。
李得天出生於甘肅省景泰縣的一個普通家庭。讀初中時,他便是縣裡有名的高材生。1981年,15歲的李得天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入了西北師範大學物理系。進入航天領域後,李得天在真空方面深耕多年,積累了紮實的專業知識。李得天為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10所(位於蘭州)科技委主任、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2020年,國防科技進步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李得天主持的專案——《衛星充放電效應模擬測試與防護關鍵技術研究》獲得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楊宏,今年58歲,吉林通化人,當選今年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院士。楊宏1991年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獲碩士學位,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自開始研製新型返回式衛星,到成為神舟四號副總設計師,再到現任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及其團隊先後攻克多項技術難關,拿下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確保了各項試驗的完成。楊宏曾獲團中央“中國科技創新傑出獎”、集團公司學術和技術帶頭人、載人航天功臣獎、航天功勳獎、曾憲梓航天基金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航天科工集團是央企,世界500強,位居全球防務百強企業前列,總部位於北京。其中自主創新研製數十項技術產品,護航“神舟”飛天、“天宮”對接、“嫦娥”探月、“北斗”組網、“天問”探火、“空間站”建造等工程任務建設。
李陟,1961年9月生,山西嵐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本科及碩士均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陟是中國防禦技術領域領軍人物。目前在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任職。1990年,剛剛博士畢業的李陟,進入航天科研院所工作,收入不高,還是社會上的“冷門”。 李陟說,與航天“結緣”,是走出“舒適圈”的選擇。“相比一眼可以看到自己十年後的樣子,自己還是更喜歡去挑戰一些未知。”從一畢業就邁入航天大門,一干就是30年,他幾乎把全部精力與心血都傾注於國防事業。2020年11月,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江湧今年58歲,飛行器總體與制導專業,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現為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型號總師。公開報道顯示,2013年,江湧成功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後獲得“2015年何梁何利基金獎”。
朱坤,1966年2月生,湖南長沙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航天科工三院科技委副主任、重點型號總師。報道顯示,朱坤是一名負責“國家殺手鐧武器”研製的型號總師,他和他所研製的型號被稱為“厲害的角色”——解決100多項關鍵技術,取得300多項發明專利。作為長沙人,朱坤非常推崇曾國藩的名言“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朱坤認為:“當你沉浸於研製其中,專心鑽研,心無雜念,失敗就讓你離成功不遠了。”在他的隊伍裡,可以質疑、吵架,但要用技術、事實說話。回顧幾十年的工作,朱坤認為自己“僅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個”,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成就了自己。
楊長風,湖南益陽南縣人,今年63歲,現任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同時,他也是湖南人非常熟悉的一名航天專家。
2014年10月,56歲的楊長風從85歲的孫家棟院士手裡接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的擔子。北斗系統始終堅持核心器部件百分之百國產化——針對這一目標,楊長風長期從事遙感、通訊、導航等多類航天系統建設推廣工作,是北斗系統主要總體設計者和工程管理者,為建成世界一流北斗做出重大貢獻。2019年,楊長風被評為新中國70週年百名湖湘人物。今年9月16日,楊長風來到長沙,在首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專題論壇上發表致辭。
瀟湘晨報記者李瓊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