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要減肥就要“管住嘴邁開腿”。但是,為什麼就是管不住嘴?超重者和肥胖者難以抑制對食物的衝動,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近日,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團隊針對該問題,發文揭開“超重/肥胖者的食物決策衝動性及認知神經機制”的小秘密,解答了這些問題。
任務選擇
現在吃一塊蛋糕,還是5小時後吃三塊蛋糕?
這到底是一項什麼研究?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成癮的神經生理基礎與干預”團隊負責人何清華介紹,該項研究考察的是超重者和肥胖者對食物的決策衝動性,採用延遲折扣任務測量,即參與本實驗志願者要在當下吃到的食物數量和未來能吃到的食物數量之間做權衡和選擇,從而表現出自己的決策偏好。
研究招募了34名超重者和肥胖者以及48名正常體重者,實驗前兩個小時不能進食,接著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了被試在做任務時的大腦活動,掃描了超重者和肥胖者以及正常體重者在做這個選擇任務時的大腦活動過程,以此來探究超重者和肥胖者與正常體重者在面對食物獎賞時,決策衝動的差異以及背後的認知神經機制。
“通俗來講,就是給實驗志願者一個設定,比如說現在可以吃1塊蛋糕,但是如果選擇現在不吃,五個小時後可以吃3個蛋糕,再根據他們的大腦活動和決定進行研究。”何清華解釋道,結果發現,超重者和肥胖者本身可能具有更強的衝動性,在任務選擇上,超重者和肥胖者更多的選擇立即獎賞,也就是當下就能吃到的食物數量。
△左圖:超重肥胖與正常體重組延遲獎賞選擇差異;右圖:食物延遲折扣任務中的大腦啟用差異(正常>肥胖)
研究表明
肥胖者更易被“立即食用”所誘惑
“掃描他們大腦活動的情況發現,超重者和肥胖者相比正常體重的人在選擇時,超重者和肥胖者的額葉皮層區活動水平更低。”何清華告訴上游新聞記者,“額葉皮層區”相當於人體的CEO,它能夠執行很多高階的功能,比如自我控制、避免短視的行為。以攝取食物的衝動為例,肥胖的人在面對食物獎賞時額葉皮層區活動呈現下降,也表明了他們更難抑制自己的食物的渴望和衝動,很容易被“立即食用”所誘惑。
創新之處
未來有助於透過心理干預去緩解肥胖問題
“這個研究的創新之處在於對食物決策衝動性考察時採用實驗任務,對早期超重肥胖干預和治療將具一定的啟示作用。”何清華說道,被研究的群體較為特殊,他們最明顯的就是無法抵制食物的誘惑,該實驗便是探究他們進食行為背後的身體機制,從而探究肥胖背後的原因。
該研究從認知神經角度,深入探討了超重者和肥胖者在食物延遲折扣任務中大腦啟用情況,有助於研究人員瞭解超重者和肥胖者的心理及神經機制,為超重者和肥胖者減肥以及體重反彈做出合理的認知解釋。同時,該項研究表明,未來可以透過心理干預去緩解肥胖人群減肥的煩惱。
上游新聞記者 付迪西
【免責宣告】上游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游新聞-重慶晨報”或“上游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訊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
舉報